今年的5月23日,中国电信业迎来了又一次变革:新电信,新移动,新联通即将诞生。或许是奥运会的原因,重组的序幕没有快速拉开。然而,运营商们已经为可预见的全业务运营紧张忙碌地谋划起来。
谋划过程中,新一轮竞争硝烟已经飘起。
然而,竞争依然带着明显的烙印——“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
一家公司的经理向我描述这么一个场景:在客户的会客室,客户同时约见两家运营商的客户经理,姑且称为A和B。在和A谈的时候,B回避;和B谈的时候A回避。几轮下来,彼此为了赢得这个客户,报价已经远远低于成本了。而两家运营商争夺的只是一根专线接入,拿那位经理的话说,是没有多少含金量的业务,和卖萝卜白菜是一样的。在全国也许这样的案例已经很普遍。
一方面,中国电信市场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个行业却陷入了红海式竞争。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甚至会出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开着宣传车上街,在城市繁华地带巡回宣传,开着高音喇叭叫卖自己的优惠价格。
电信市场重组后,这样主要依靠价格战赢取市场份额的策略会不会形成新电信运营商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问题首先由保罗·大卫提出,后来W·马兰·阿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技术演进中路径依赖的系统思想。后来,道格拉斯·诺斯将其拓展到社会制度变迁领域,从而建立起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他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斯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电信业的另一个固有路径是先建设网络,后发展用户。现在到了重组后如何布局网络的关键时刻,移动和铁通这两家原来相去甚远的公司开始频频开会研讨,新电信在想方设法把小灵通和CDMA用户联系起来,新联通要权衡是把小灵通用户迁移成GSM用户,还是一步到位直接成为WCDMA用户。这些行为背后的关键点之一是网络资源,怎样有效利用当前的网络资源争取客户,后续怎么布局网络,开展全业务运营。
然而,难道没有其他的创新模式,来突破这种“路径依赖”吗?
作为基础资源的网络是各家运营商在重组后必须要拥有的,但以一种怎样的模式拥有,其实也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国际上关于“网元出租”、“虚拟运营”这样的模式并不陌生,而且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在国际上,以航空服务起家的维珍公司,通过租借美国Verizon和Sprint公司网络涉足移动运营,我们耳熟能详的迪斯尼公司也开始移动运营。
今天,网络已经是多媒体通信的载体,三网融合的趋势为重组后的中国电信业避免重复建设提供了可能。在业务融合、终端融合的趋势下,消费者手中的手机俨然是“超级小电脑”,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成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这也是互联网公司谷歌进军移动通信领域的原因。苹果的iPhone手机在移动互联网上开辟出一片蓝海更给电信运营商打开了未来业务发展的想象之门。
电信业正在从语音服务1.0时代向互联网服务的2.0时代变革,若抱持旧思维,以守成的心态面对新时代,其结果更可能是营垒逐渐坍塌,成为毫无价值的废墟。运营商近几年的“转型”应该是跳出“路径”的一种尝试,在新一轮的重组大潮中,运营商能否抓住机遇实现“全面转型”应该会成为重组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移动公司的一个市场部门员工跟我说:现在已经忙得没有时间找对象了,不知道重组后怎么样。我在想,如果还是在原先所依赖的“路径”中忙来忙去,最终结果可能会发现是瞎忙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