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社会财富的创造,夯实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社会的目标,要求在新时期最迅速的发展生产力,大大增强社会财富创造和使之更好地惠及我国十几亿人民。
要在现有基础上,使人民群众的多方面的生活需要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和逐步提高生活质量,首先需要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创造出质量更优,品类更多、价格更廉、科技含量更高的物质产品。
其次,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社区生活服务,满足快速城镇化中群众的生活需要,还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出丰富多彩、思想健康、群众喜见乐闻的文化产品。
其三,要大力发展教育、医卫事业,增大对人民群众的文教、医卫服务,提升国民身心素质。
第四,要大力发展科学事业,推动和加强各个领域和各样层次的科技进步创新,鼓励高技术和尖端技术的创新,进一步增大科学、技术成果,为经济跨越和社会进步,夯实科学、知识基础。
第五,要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加强生态建设,有效利用资源,搞好环境保护,维护和创造生态财富为全体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
总之,搞好发展,搞好和加快物质生产,服务生产,精神生产,也就是:加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最大限度地提高财富创造力,是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足的经济前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头等要务。
二、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的财富创造功能
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始源和财富形成的决定力量。人类用来维护生存、发展和享乐的生活资料,以及用来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从来是劳动所创造,当然,人类进行生产劳动要使用工具,还要有加工的对象。因而,任何生产品都是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现代发达的工业大生产中,科学技术(知识)、管理、信息等要素,在生产过程和产品形成中更是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参与生产过程的一切非劳动要素,如机器、设备,本身就是劳动的产物和结晶,而且,机器需要有活劳动的发动才能运转和发挥其功能。现代财富的生产过程是人的活劳动对其它生产要素实行启动、黏合和整合,使其互相有机结合和有序的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当代高科技生产方式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机器体系的实现正常运转,也是需要由活劳动实行"点火"、启动和对机器运行进行监控,劳动仍然是生产的第一推动力。而且,信息技术和其它高科技本身是当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体化和结晶,而当前科学快速进步的泉源在于科学创新劳动。可见,即使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代,劳动仍然是财富形成的始源和财富形成的决定力量。
基于劳动是财富的始源的命题,以社会财富的创造为基点的社会主义建设,就应该致力于启动劳动,挖掘劳动潜力,鼓舞劳动的创意,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
三、有效地组织和整合多样性劳动
劳动就其具体形式而言,从来是多种多样的,在以分工、分业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中,社会财富是由各行各业的生产者多种多样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立足于更加发达而完善的社会化大生产之上,在市场力量和政府调控下,广大生产者被编组于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等产业和多样的行业之中,从事于多种多样的具体生产活动。就微观的企业层面来说,一些人从事加工生产,一些人从事管理,一些人从事科技研发。正是这些职能不同的生产者的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的总合和有效整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产品和服务,其总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财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绝大多数表现为商品和价值物,从而财富的生产活动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实现和资本的运行,上述商品运动和资本运行,是由从事经营、销售和金融职能的广大从业人员的活动来实现的。这种服务于商品价值实现和资本运行的劳动,是商品性财富的创造和增殖所必要的,而上述多种多样的职能劳动也就成为市场经济中生产劳动的一种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长期立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框架之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财产占有、分配关系决定了我国社会成员划分为多样阶层: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本阶层外,当前还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尽管这些新阶层在收入和财产占有方式上有着差别,但是它们都是财富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职能活动的承担者和参与者。一些人员--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主在内--,借助于其微观结构经济机制的活力,成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创业、开发的积极力量,为我国社会财富的创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在社会政治上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的实际参与社会财富形成的职能活动也体现了生产劳动的性质。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以其社会化大生产中产业、行业和生产者职业多样化性质,决定了生产劳动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以其新的经济制度和新型国家的功能,能重塑、整合和有效调节社会劳动关系,加强工作者群体利益关系一致性和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在不同所有制、不同阶层的人员间建立起共同劳动关系,并由此把参与财富形成的阶层、职业、岗位不同的广大人员的劳动,纳入社会结合劳动的范围。
以上两方面归结到一点:社会主义开拓了社会劳动协作的最广阔的场所,通过有效地组织和发展多样性的生产劳动,将能使广大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致力于社会财富的创造。
四、小结
以上所述,可以归结如下:①劳动是财富的始发源泉,社会主义人民财富要通过勤奋、艰苦劳动来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于激活劳动,充分挖掘和有效组织、整合我国丰富的劳动资源,提高劳动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劳动创造财富的功能。
②在当代大生产和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生产劳动是一个内涵广袤的范畴,包括物质生产、服务和精神生产,也包括商业营销,资本运作和信贷、金融活动和其它交易中介活动。在社会主义社会大生产体系中,参与财富形成的行业、职业不同和依托的所有制不相同的的广大从业人员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活动有差别,但劳动无贵贱,一切对财富创造必要的劳动都是光荣的劳动。
③要切实贯彻好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号召,首先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认识。要拓宽视野,切实做到承认,尊重和保护一切参与和有益于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特别重要的是要形成能有效激活劳动的完善的经济、法制和社会机制以及精神氛围,全面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就是当前抓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