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杂志)编者按:针对读者提出的涉及管理方面的问题,本刊编辑部邀请专家予以解答。读者也可以在本刊网站(www.fortunechina.com)上获取本栏目的内容。如有建议或有意参与,请通过 liquanwei@cci.com.hk 与栏目编辑联系。本期回答问题的专家是德勤中国研究与洞察力中心总监杜志豪(Ken DeWoskin)。德勤是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居领导地位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为中国企业、跨国公司及高成长的企业提供全面的审计、税务、企业管理咨询和财务咨询服务。
问: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受到哪些正面冲击?在这一轮衰退后的新经济秩序重建中,中国可能扮演何种角色?
答:正当全球金融体系面临历史上最严峻的危机时,中国经济日趋成熟、强大,并将在此次危机后形成的金融新秩序中发挥独一无二的核心作用。毋庸置疑,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诸多领域的改革和转变,这些改变并非一般的商业周期变动,而是更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德勤近期发布的《中国与全球金融新秩序》对中国在金融新秩序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可能形成的优势
分析结果表明,正如十年前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一样,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巨额的基础建设投资、高储蓄率、快速提升的生产力,以及巨大的国内生产总值,都将成为未来几年中稳定中国经济的潜在力量。我们认为,中国金融服务业所受到的正面冲击并不十分严重。事实上,得益于强劲的流动性和庞大的对外债权,中国金融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态势,不仅能有力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还可从中获益,特别是在对外投资机遇方面。
平衡机遇与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的分析也表明,鉴于全球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间接影响,中国目前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出口下降是抑制中国 GDP 高速增长的一个最为显着的因素。相对于 2007 年的峰值,房地产价值一度缩水,国内股市曾大幅下挫,其蕴藏的风险一度造成了国内消费的疲软。经济指标显示,中国股市低迷、出口下降和某些负面的消费者信心指标,部分抵消了持续性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贷款投放及经营环境逐渐改善等有利因素的积极作用。上述情况预示中国经济增速会略有回落,但不会发生如同全球其他国家所面临的那样严重的经济衰退。
中国已公开表明立场,将大力拉动内需,以抵消出口下降造成的经济放缓。政府用于明后两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和社会计划的巨额开支已获批准,金额几乎相当于中国 2007 年出口总额的一半。若以上拟定的支出水平得以达到,不仅将推动经济的增长,还将为中国的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创造大量机遇,从而带来新的收入来源。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如此庞大的开支也使政府面临取消不合理税项、抵御通胀和货币冲击的挑战。
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当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全球经济走势和中国所发挥的作用时,我们发现,自加入 WTO 开始,中国在过去 7 年里对世界性的经济组织、国际性的标准组织和其他经济外交机构的影响力稳步攀升。最近,作为全球新的主要债权人,中国成了银行、矿业、制造业等各行业炙手可热的投资者和贷款人。尽管这种大规模、快节奏的金融活动对借贷双方及买卖对手的影响起伏不定,但这无疑直接促使中国更为深入地参与到全球的金融活动中,其参与程度也许比目前所显示出的还要深入。
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未来的关系发展
整体而言,中国在全球外交、法规和政策机构的综合影响力,以及其 2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宣布的 4 万亿人民币的基础建设投资和巨大的国内消费潜力,确保了中国在未来数年将在全球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意味世界发展的脚步将与中国的稳定增长息息相关,只有确保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稳步增长,中国才能为世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活跃的消费市场、较高的投资效率和高度的可靠性,从而在全球金融活动中发挥稳定器的作用。
问:您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实体经济产生何种影响?
答: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可概括如下:
1. 受到出口增长速度严重放缓的影响,中国的出口驱动型经济在 2008 年末或者 2009 年初停止增长;
2. 部分地区由于受到出口驱动型制造业衰退的影响,中型商业银行也许将备受压力。
3. 房地产业及钢铁行业增速放缓,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4. 中国领导人迅速地做出反应并采取重要举措,宣布 2010 年前将拨付巨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
5. 若干重要的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正趋向下滑,下滑曲线较为复杂,但呈现平稳下滑的趋势。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与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同等重要。
6.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中国对海外金融机构的投资限制出现松动迹象。
问: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投资者的反应如何?
答:中国的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长期保持增长趋势,2007 年外来投资激增,而 2008 年对外投资触顶,造成中国的净投资盈余明显减少。这些数据并未完全反映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但我们预期危机将加剧这种趋势,因为中国稳健的流动资金状况和海外议价能力,将导致更多的国内资金流向海外。
近期德勤进行的私人股权投资者调查确认,在中国境内投资的外国金融机构做出的合理结论是,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但即将迎来若干调整。短期而言,所有对外的外商直接投资都将放缓。2008 年 9 月份外商直接投资仅 66.4 亿美元,远低于 2008 年同期每月 83 亿美元的平均水平。
随投资的复苏,我们可以预期一些可能出现的变化。首先,百分之百的收购和控制交易将不再常见;成长型资本的交易将成为未来几年的焦点。其次,面对诸多退市挑战,快速扭亏为盈的机会将日渐渺茫,预期金融投资者将持有资产三到五年方可全身而退。最后,更多的注意力将集中于营造一种价值主张,这种价值主张深刻地反映出中国监管部门和主管部门政府官员的发展意向,以及对目标公司创始人和管理人员的意向。仅仅是资本充实并不足以达成最佳交易。
随中国经济日趋成熟及国内资金的增多,跨境投资者需将收购战略观拓展至可行范围。首先,要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长远政策:市场化、行业整合及全球化。正因为这些都是政府战略实施目标,故此应该成为国外投资者向中国商界及政府领导人提交商业建议中包含的价值取向。对他们有利的是,中国改革的道路漫长,国外投资者尚有巨大的空间挖掘在中国投资的价值潜力。
近期战略银行投资者对中国的银行的投资方法的改革,越来越体现了具吸引力的价值主张的重要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BRC)于 2006 年发布指引,阐明了战略投资者投资国有银行的标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相关监管指引》)。指引提出适用于战略投资者的五个基本规则。
其中,包括一项规定:此类投资者持有股份须不得低于百分之五,且持有期限须超过三年。该等投资附带技术援助规定,要求境外投资者提供一定程度的技术援助。通常情况下,条款会规定帮助所投资银行增加所需的专业人才的数量。然而,在有关援助鼓励引进世界级银行产品的同时,政府对失去对境外投资者控制的风险也表现得相当敏感。
外资银行做出的主要银行投资,均设有三年的禁售期,其中一些于 2008 年开始到期。投机活动日渐频繁,一些与全球危机抗争的西方机构将有意(甚至被迫)出售若干股权,以支撑自身的资金需求。然而,某些市场观察家认为,鉴于进入大陆银行业的高门槛和中国强劲的增长前景,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外资银行不会轻易脱手来之不易的中国投资股份。虽然中国银行股与其他中国企业一样备受压力,但政府已迅速给予相应支持,理应阻止外资银行撤资。
受来自全球的压力所致,银行业以外的跨国公司战略投资者对内投资将人为地放缓。这些压力包括杠杆缺失和全球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以致无法消耗现有产能生产的产品。过去几年,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已严重偏向环保产业的发展,但目前似乎转向整合现有产能。而清洁技术显然不在此列,出于若干可持续发展原因,中国已将其列为发展和投资领域。从可再生能源到可回收材料,再到整体高效率的增长和生活方式,中国都是世界领先的清洁技术和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我们认为,打造中国企业和中国境内跨国公司投资者未来的最重要因素,是真正地实现相互开放和相互合作,消除历史鸿沟。因为我们相信全球金融危机有希望迅速减少中国与全球各地相互投资与合作的障碍。然而,发展进程也有偏离预期航道的风险,尤其是当全球面临经济困难的时候,各国的保护主义很有可能会重新抬头,成为互相开放和合作的障碍。
我们认为,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全球金融危机将推动中国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增加对外合作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