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财富形成模式的历史性变化分析
靠即时成像技术一举成名的美国宝丽来公司(Polaroid Corporation)如今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在经历了今年2月和6月裁去近3000名员工和大幅冲销存货的“大调整”后,7月18日,宝丽来又公布了一个“非常难看”的今年第二季财务报告,亏损程度大大超过市场预期。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的净亏损高达1.09亿美元,每股净亏损达2.36美元,此前分析师的预测是每股亏损69美分,与更早的预测每股亏损7美分则更是相去甚远。收入下降31%,为3.335亿美元。而一年前,宝丽来则是盈利2660万美元,每股盈利59美分。与此同时,它高达9.5亿美元的债务总额压得这个已有64年历史的老牌公司喘不过气来,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债务在今年2月已经到期。
由于消费者钟情既时尚新潮又能迅速成像的数码相机,对宝丽来的核业心务即时成像产品的市场需求近来一直显得不温不火,生产成本却高居不下,影响了公司的毛利。
雪上加霜的是,到年底宝丽来将有3.67亿美元的贷款到期,虽经与银行多次谈判之后,宝丽来得到了3个月的宽限期,但留给宝丽来回旋的余地其实非常有限。
财务报告公布的前一周,宝丽来表示正在寻求被收购或合并的机会,公司也正在认真考虑申请破产保护。与此同时,宝丽来表示它将不能支付7月份和8月份到期的价值达0.26亿美元的债券利息。这使得各信用评级机构纷纷将宝丽来的债权评级调到安全投资等级之下。
受这些利空因素影响,7月18日财务报告公布后,宝丽来的股价即跌至52周来最低点91美分,而去年7月18日,宝丽来的52周内最高成交价为19.94美元。
危机之中,宝丽来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迪卡米罗(DiCamillo)依然保持镇定,他在电话会议中对分析师表示,公司将在明年盈利。但是至于如何盈利,迪卡米罗则没有透露任何细节。
分析师们对此忧心忡忡。“他们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所罗门美邦的分析师罗森兹威格说,“在明年实现盈利当然是一种可能,可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个昔日的“即时成像之王”如何沦落到今天这种山穷水尽的境地?
核心业务败给柯达
1926年,宝丽来的创办者爱德温·兰德(Edwin H. Land)在哈佛大学念了一年便辍学从事“光偏振”现象的研究。2年后,兰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人工合成的单片起偏镜并申请专利。在发明了即时成像照相机“拍立得”后,兰德在1937年创办了宝丽来公司。
兰德本来打算按传统的推销方式甚至沿门销售“拍立得”。不久,他请来了一个很有名望的推销能手布茨。布茨告诉兰德说无需大量的广告费就使“拍立得”相机远近闻名。布茨采用的推销方式是在每个大城市选一家百货公司,并给予专卖权,条件是这家公司必须在本市内大做广告并在商店里大张旗鼓地推销,效果非常好。布茨发明的另外一个独特的销售方式就是利用著名的游览区出售新式相机,让成千上万的游客把相机带到全国各地,无形中就成了义务宣传员。
“独家的产品+独特的行销”,宝丽来在市场竞争中势如破竹。在60年代,宝丽来的股价被抬高到95倍市盈率。70年代初,宝丽来曾被认为是大型、快速增长且被期许能带来强劲长期回报的全美50家最有吸引力的公司之一,股票价格是3位数。宝丽来也趁热打铁,在技术研发上做足文章,不断发展即时成像这一基础创新成果,开发出即时彩色摄影技术和SX-70系统等新的功能,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从1947年到1979年,宝丽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5%,令竞争对手羡慕不已。
在1974年的大熊市中,宝丽来股价跌至7美元,之后迅速回升至21美元。随后的两年毫无作为,基本上在每股15美元和22美元之间徘徊。1978年,公司股价打破徘徊,一路下跌,股东回报率长期是负数。即使在过去20年的大牛市中,宝丽来也未能再现70年代初期的辉煌。这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在即时成像市场上遭遇到了来自柯达的强有力挑战。
作为世界首家综合摄影公司,柯达成功地开发了业余摄影爱好者市场。由于控制了胶卷的生产和冲印,柯达稳稳地控制了美国市场,国内外的竞争者都难以动摇其地位。它一方面利用廉价相机来销售更多胶卷,同时与宝丽来在即时成像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
1976年,柯达向宝丽来宣战,宣布推出自己的即时成像相机。两家公司在即时成像技术上展开了一场硬碰硬的竞争。但这场竞争的最大结果是推出了24小时胶卷冲洗技术,削弱了即时成像技术的优势。虽然在与宝丽来公司的诉讼中柯达失去了即时成像相机的生产和销售权,但是柯达出众的胶卷质量加上更为方便的优质照相技术,使其比即时成像摄影赢得了多得多的业余爱好者。而在宝丽来这里,20年多来,其核心产品即时成像相机不曾改头换面。柯达以高昂代价成为医疗成像业务的主要厂商的成功先例,宝丽来也未能如法炮制。结果便是,柯达在市场份额争夺战中击败了宝丽来胜出。
“数码革命”慢半拍
尽管面临着柯达的强有力挑战,作为即时成像技术的首创者,宝丽来仍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因为即时成像并不是柯达的主业。
让宝丽来真正“翻船”的还是它引以为自豪的技术上。批评人士指出,照相技术日新月异,宝丽来并没有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80年代风行的“1小时冲洗照片室”就给宝丽来当头一击。而在90年代后期“数码革命”时代来临之际,宝丽来真正感觉到了冲击。
一位业内技术专家指出:“与传统市场不同,宝丽来没有从打印这些图片中分一杯羹的任何手段。”而其竞争对手,如柯达和富士却从销售易耗品,即包括墨盒和打印纸在内的毛利高的附属品中大有斩获。
尽管宝丽来也推出了一些数码产品,但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的那样,它在这片决胜未来的战场中远远地落在了柯达等竞争对手的后面——即时成像毕竟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市场。对此,宝丽来也承认公司的核心业务正在下滑。所罗门美邦的分析师估计这部分业务大概以每年5%至10%的速度下跌。
与核心业务下跌相伴随的是财务状况的日益恶化。分析人士认为,宝丽来的利息盈利比率(利息盈利比率的计算是,扣除利息、税款、折旧和摊销前的盈利除以利息费用,该指标能够准确反映一家公司支付债务的能力)不高却在业务发展中过分依赖举债,使得投资者对其望而却步。1999年,宝丽来的税前盈利为1.07亿美元,付息0.77亿美元,利息盈利比率仅为1.4,宝丽来几乎无喘息之机。
在现金流方面,宝丽来曾在70年代同其创新的名声一样势不可挡,如今却是徒有其表。1999年宝丽来营业现金收入为1.31亿美元,但公司购置不动产、厂房、设备就花了1.71亿美元。1997年到1999年,公司的资本性支出超过营业现金收入,公司净现金流为负。
一步一步,“即时成像之王”宝丽来走到了生死存亡的悬崖边上。所罗门美邦的分析师指出:“除了被卖掉,它几乎已别无选择。”
数码打印打天下?
破产当然是宝丽来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除了大规模裁员以削减成本,与债权人谈判以求宽限,聘请财务咨询公司对公司进行债务重组,宝丽来在今年5月宣布了一个大规模的业务重组计划,新的商业模式由两部分组成:传统的即时成像业务的战略重要性从带动公司成长降为套现,这也就意味着宝丽来已经放弃了即时成像业务的核心地位;通过合伙创造一个新的即时数码打印业务以支撑公司成长——无奈之中,宝丽来把赌注押在了数码打印业务上。
同在5月,宝丽来推出了两项令人兴奋的新技术:多色打印的“Opal”和单色打印的“Onyx”。“Opal”打印平台可用于小型图片实验室和冲洗店。这项技术可在一秒钟内打印生成4英寸?英寸大小、质量可与照片相媲美的图像,而现在打印数码图像须用40秒到60秒。“Onyx”则瞄准打印手持电子装置和移动电话下载的多色数码影像。宝丽来认为,目前对便携式打印设备的需求也许还不旺盛,但手提电脑和移动电话的增长可以改变这一切。
宝丽来打算与合作伙伴一道出售或授权这两项技术,使之大规模商业推广。“假如数码成像业务增长的话,那么打印业务也将增长是合乎逻辑的。”宝丽来的新闻发言人这样认为,“谁能拥有快速、简便、消费者买得起的技术,谁就是赢家。”
由于两项技术的确很先进,许多分析师认为其很有可能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尚未被市场证明的技术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像惠普和柯达这样的超重量级选手均宣布要在数码打印领域里重拳出击。对于“Opal”和“Onyx”能否让宝丽来渡过难关,很多业内人士都持怀疑态度。
更大的挑战则来自宝丽来自身。宝丽来一直声称寻求战略伙伴共同开发打印平台并使其投产,但说服其他公司分担成本,却不给他们很大一块利润的做法无疑会让人望而却步。而如果不在财务状况上得到根本的改观,即使产品大受市场欢迎,宝丽来也很难能凭其东山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