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华人圈内,谁不知道李嘉诚啊?这大名鼎鼎的,当得起四个字--“振聋发聩”。
在两千多年前,哪个商业人士要是没听过陶朱公,那你就是典型性菜鸟,竟然不知道商界的第一偶像、古代嘉诚哥、SUPER STAR?那就別混了。当时书店里经济类书架上都是《陶朱公致富秘籍》、《陶朱公是怎样做生意的》,铺天盖地的,哈哈,玩笑了。
68岁拐美女
陶朱公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有人说陶朱公就是越国最牛的大臣范蠡,就是他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但当勾践复国之后,范蠡了 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心瓦凉瓦凉的,于是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走的时候还顺便拐走了“第一界吴越小姐冠军”西施。
出逃后,他先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但是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称他陶朱公。
多好的故事啊,只可惜有一点,年龄上有一点问题,越王实现霸业、范蠡泛舟五湖是在公元前468年(也就是鲁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勾践二十九年),推算下来,那年范蠡已经68岁了,(68岁还拐美女,如此雄风,佩服佩服啊)。
68岁还毅然投身商海、走上再就业的道路,确实可歌可泣,但商业不是小说,启动生意是需要本钱的,第一个一百万最难赚取,68岁下海,那等完成原始积累得多大岁数了啊?完成原始积累后继续还在商业做大做强、叱咤风云,这范蠡身体得好成什么样啊?
当然,范蠡跑路的时候,也能已经有大量的资金了,这钱可能是从越国国库呛来的,是自己平时攒下的,是一边给越王打工、一边自己偷偷做生意赚的。
尽管68岁的人确实有能继续完成后面的经商大业的,但这种概率有多大呢?在一个传奇来源的背后,或许就隐藏着一个精明商人的用心 吧,先是自己把自己渲染为一个传奇,再是别人传播传奇,然后所有的人把你当作传奇,那这个生意以后就比较好做了嘛,和“传奇”做过生意,那对自己的商誉加 分很多啊。这跟搁现在,如果一商人在公众场合说:“我刚和长江实业的李老板谈完事”,周围的人肯定肃然啊,古今皆同吧。
最早的经济学家
股市投资一般分为两派,一派号称是投资的,长期持有,一派号称是投机的,高抛低吸,波段操作。
尽管那时候没股市,但从其手法来看,陶朱公做生意那是典型的高抛低吸啊。陶朱公的经商思想是有出处的,按照传说,当陶朱公还是范蠡的时候,范蠡有个朋友,名字叫“计然”,计然这个人很牛,堪称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批经济学家啊,
在现存的关于计然的些微记载中,可以发现计然已经发现了经济具有波动周期,价格具有波动性,在此细致的观察之上提出了千古不变的实战法则“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计然对经济周期的总结是:六年丰收、六年干旱、十二年会出现一次大的粮荒。在此之上,计然又总结出了政府对粮价的平抑政策。
对价格波动现象,计然的总结是: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应对方针则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在价格 高位,不要继续贪婪,要勇于出货,全部清仓,把手中的仓位象粪土一样抛弃;在价格低位,不要畏惧,要勇于进货,把仓位象收集珠玉一样建立起来。
这个原则看起来平淡无奇,但确实是千秋不易的胜利法则。还是看股市的例子,人人都知道高抛低吸,但很多人在高位总是贪婪,总想更 高,不想出货,做不到“贵出如粪土”;在低位总是害怕,怕继续下跌,做不到“贱取如珠玉”。在两千多年前,在没有股市的情况下,能总结出这样的思想,超赞!
这个计然的经济思想,对范蠡产生了重大影响,范蠡、也就是陶朱公的经济胜利,实际就是计然经济思想的实战版本。
高抛低吸的实战派
陶朱公之所以有这个称呼,就是因为他定居于“陶”,而他为什么选择“陶”来定居呢?因为这个地方在当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这个地点选择是关键性的一步,想做到“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第一基础那就是要有活跃的交易,还是以股市为例,市场上以前有多 少庄家拼命控盘、推高估价,最后股价推上去了,盘也控制了,流动性没了,没有流动性的市场,你怎么在高位出货、在低位接货啊?远看中科系大崩盘,近看德隆 系大跳水,撑到最后,真实交投不活跃,神仙也没办法啊。一个商业经济不发达、货物往来不密集、资金欠缺的区域,你到是想贵出,有人买吗?你倒是想贱取,有 人卖吗?陶朱公的第一步选择,就展示了对高抛低吸法则的深厚领悟。
司马迁对陶朱公的生意经有两句总结“治产而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陶朱公致富的途径主要有农业、畜牧业和商业,当时主要大的行业,他都涉及了。但他生意中有一个诀窍,就是不同时间做不同的生意,随时机变化而变 化,主要追求快速的周转,对单独一单生意的利润率追求并不高,净利润率基本平均在10%左右,(这一点也非常关键,做高抛低吸生意,不能指望一次爆富,要 放弃爆富心理)在十九年中,三次积累了千金财富,发了大财后,陶朱公还经常把家财散给亲朋好友,三散三聚,老了之后,陶朱公就把生意交给子孙打理了,后来 家财巨万,名声远播。
“用人”这是个难题--商业祖师栽的大跟头
陶朱公这样牛的商业偶像、商场常胜将军,也遇到过难题,这个难题也是很多企业的常见问题,那就是“用人”问题,有趣的是,这个“用人”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自己儿子身上。嘉诚哥和小超人也经商思路有分歧的,唉,治千军易,治一子难啊。
陶朱公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陶朱公说:“杀人偿命,这是天经地义。然而我听说‘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于是准备千溢黄金,要派小儿子前往探视,打算救二儿子出狱。
大儿子一看不干了,认为父亲不派长子而派小弟,分明是认为自己不肖,就以自杀来胁迫父亲改变主意。
母亲也帮忙说话:现在就算派老三去,也未必能把老二救出来,还先得逼得老大自杀,这何苦呢?
陶朱公不得已,只好答应了大儿子的的请求,派他带信去找楚国的老朋友庄生,并告诉长子说:“到了以后,就把这一千溢(汉朝之前提到 黄金是要用“斤”或“溢”为单位的,二十两为一溢,当然也有人说那时候得金子不是真得黄金,是黄铜。)黄金送给庄生,随他处置,千万不要和他争执。”
大儿子遵命前往,自己还多带了数百溢金子。到了楚国后照父亲的话去找庄生。发现庄公居住在一所破破烂烂的茅屋里。大儿子按照父亲 的吩咐,把一千溢黄金给了庄生。庄生则对大儿子说:“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即使令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他为什么。” 大儿子假装离去,也不告诉庄生,而私下拿自己带的百溢黄金,结交楚国贵人。
庄生虽然很穷,但以廉洁正直被人尊重,楚王以下的人都以老师的礼数来敬事他,陶朱公送的金子,他无意接受,想在事成后归还以表诚信,而陶朱公的大儿子不了解庄生,以为他只是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而已。
收了陶朱公的黄金后,庄生利用机会入宫见楚王,说明某某星宿不利,若楚国能独自修德,则可以解除。楚王向来信任庄生,立刻派人封闭 三钱之府。(据云,三钱之府类似于现在的国家金库,在大赦前,楚王先派人把金库看守严密了,是怕别消息一走漏,来两哥们儿知道有重大利好垫底,先把国家金 库端了,最后还赶上个大赦,平安无事,属于防患于未然的措施。)
楚国贵人很惊奇地告诉陶朱公的长子说:“楚王将要大赦了,你的弟弟一定会被释放出来的。”
大儿子就问:“你是如何知道的这个消息的呢?”
楚国贵人回答道:“因为大王下令封了三钱之府。”
大儿子问:“大王封三钱之府,与大赦有什么关系?”
楚国贵人解释说:“这是因为每逢大赦之都要封存三钱之府。”
大儿子听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认为遇到大赦,弟弟本来就当出狱,可是那黄金岂不是便宜给了庄生了吗?他心里不忿,于是又去见庄生。
庄生见了他很是惊讶,就问道:“你没有离开吗?”
大儿子回答说说:“是啊。我弟弟很幸运在今天碰上楚王大赦,所以来告辞。”
庄生一听这话,就明白了大儿子的意思,便叫他自己进去拿黄金回去。
陶朱公的大儿子这么做,让庄生感觉受到了羞辱,于是他又进宫见楚王说:“大王想修德除灾,但外头老百姓传言陶的富人朱公子杀人,囚禁在楚国,他的家人拿了很多钱来贿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这次大赦,并非真正怜恤楚国的民众,只是为了开释朱公子而已。”
楚王听了后,笑着回答道:“这件事容易解决,我们先把朱家的犯法的儿子杀掉,然后再大赦天下,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楚王立即下令杀朱公子,第二天才下大赦令。
结果陶朱公的大儿子忙乱了半天,最后却只能是用车子载着自己弟弟的尸体回去,全家人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悲伤,都从门里边迎出来痛哭。
可是陶朱公却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他一定会害死自己的弟弟。他并不是不爱弟弟,只是从小和我在一起,见惯了生活的艰苦,所以特别 重视身外之财;至于小弟,生下来就见到我富贵,过惯富裕的生活,哪里知道钱财是怎么来的。而营救犯法的人是需要下大本钱的,只有让不吝惜钱财的人去才能够 做得到。我派小儿子去,只因为他能丢得开财物,而大儿子做不到这一点,最后害死弟弟,是很正常的,一点不值得奇怪,我本来就等着他带着丧事回来。”
陶朱公有过人之智、有识人之明、有数不尽的金银,但还是没救回儿子来,为什么?因为用人有时候不光是个理性的问题,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家族性企业一定对这个问题感触最深。
小粉丝也成大富豪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是富,哈,先富起来的人帮助其他人一起富裕才是正途。
陶朱公不光自己财源滚滚,还帮助自己的粉丝共同致富。
《史记集解》引《孔丛子》说:鲁国有一个叫猗顿的年轻人,穷困潦倒,“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非常佩服陶朱公,试着前去请教。陶朱公十分同情他,便 授与密方:“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陶朱公是根据猗顿当时十分贫寒,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其他行业,便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浙渐繁 衍壮大,日久遂可致富。这对于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
于是,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示,迁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境)南部畜牧牛羊。当时,这一带土壤潮湿,草原 广阔,尤其是猗氏县南二十里处的对泽,为一片面铲很大的低洼地区,水草丰美,是畜牧的理想场所。猗顿最初就在这里放牧(史载该地明清时尚存有猗顿宅和猗顿墓)。
“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因起家于猗氏,遂号猗顿。致富后的猗顿为了表达对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临猗县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庙。
在经营畜牧的同时,猗顿已注意到位于猗氏之南的河东池盐,他在贩卖牛羊时,顺便用牲畜驮运一些池盐,连同牲畜一起卖掉。在此过程中,认识到贩运池盐是一条获利更大的致富途径。于是,他在靠畜牧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后,便着意开发河东池盐,从事池盐生产和贸易,成为-个大盐商。
据说,猗顿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的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
《尸子·治天下篇》说:“智之道,莫如因贤。譬之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亦必不过矣。”《淮南子·汜论训》也说:“玉工 眩玉之似碧卢(一种美玉)者,唯猗顿不失其情。”说明猗顿对珠宝也有着相当高的鉴赏能力,以致可以与伯乐相马相提并沦。由此可以推测,猗顿在经营池盐的同 时,可能还兼以贩卖珠宝,并且是珠宝业的大鉴定家。
猗顿通过多方经营,终成倾国巨富,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成为了继陶朱公之后的又一个商业明星。《韩非子·解老篇》:“夫齐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说明猗顿之富已可与王候并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