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会
一、基本信息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1年
籍贯:山西省闻喜县
所属行业:钢铁 金融
职位:山西海鑫集团董事长
排行榜:2009胡润中国富豪榜第59位
财富:100亿
二、基本简历
李兆会(1981—),山西闻喜人,2005年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现任海鑫集团董事长。
2002年1月,李兆会从父亲李海仓接手海鑫钢铁集团,担任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兆会在巨大的压力下重振父辈事业,以超乎想象的成熟以及良好的发展潜质,取得显著业绩:2003年海鑫总产值超过50亿元,上缴利税超过10亿元,为当地财政贡献3亿元,成为历年来海鑫发展最迅速、最好的一年。2004年,海鑫完成总产值7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同年,海鑫被评为纳税全国民企第一。2004年8月,海鑫靠产品优势,凭竞争实力,在即将兴建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原材料招投标中逐鹿群雄,一举中标。据2009年9月5日发布的2009中国企业500强,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以120.0585亿元的销售收入位列500强名单第444位。
李兆会在担任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以后,还为海鑫2100名员工办理了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先后投资7200万元为员工建设了13栋住宅楼、31座小别墅,拿出347万元重奖贡献突出的人才,一次奖励10辆“帕萨特”汽车,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民营企业员工奖励的先河。另外,海鑫公司先后投入1200万元对员工进行培训,组织350名员工参加成人高考,输送120名员工到武汉科技大学深造,举办各种培训班380余次,受训员工达27000人次。
继承父业
2003年1月的李海仓遇刺,李兆会中断了在澳大利亚的学习回到国内继承了由其父亲一手建立的海鑫钢铁集团。 李兆会被迫开始了他的企业家生涯。他对家族给自己安排的未来没有丝毫准备,失去父亲的巨大痛苦更让他无暇他顾。某媒体采访时他曾说:“那天晚上,我在父亲的灵前跪了一夜,想了好多好多事情,想我今后该对这个家庭尽什么样的责任,该对这个公司尽什么样的责任……我不想做这个董事长,因为我觉得自己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不论是给我五叔、六叔还是辛书记,我都同意。”但是最终,家族利益决定了李兆会必须坐在父亲曾经坐过的位置上。
正式接班
2003年2月18日,李海仓去世后的第28天,李兆会正式接班。此时,李兆会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家族权威的重新树立;二是企业商业模式的再造;三是企业管理文化的重新塑造;四是人才和管理队伍的培养。作为既是突然接班,又是中国“独生一代”接班的第一人,前面没有先例可鉴,后面没有“预备期”过渡。李兆会当时的感觉是:“当命运让我面对海鑫的资产,我深刻地领略到了父亲‘超越财富’的精髓。我感到,财富选择在我一个人身上,责任感是如此地强烈。虽然我可以让大家给我一定的时间,但我知道企业不会等人,市场也不会等人,只有尽最大努力去做……”
初次外出视察
2003年2月27日,李兆会第一次外出视察,是由五叔和六叔陪同的。他们一行千里迢迢赶到福建宁德,与当地政府谈了钢厂立项问题,然后又到香港拜访了李兆会父亲的一些生意伙伴和一些机构投资者。这第一次出访,名义上是两位叔叔陪同李兆会进行外交访问,而实质上是李兆会在陪同两位叔叔进行外交访问。这种“主宾颠倒”的场面,使李兆会感到非常尴尬。他很快意识到不能老依赖叔叔“帮忙”,如此下去,自己永远也长不大。
2003年海鑫总产值超过50亿元,上缴利税超过10亿元,为当地财政贡献3亿元,成为历年来海鑫发展最迅速、最好的一年。
资本市场的动作
2003年胡润百富排名,李兆会凭借24亿元的财富排在第19位。
2004年,李兆会真正掌握海鑫实权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抛出6个多亿的巨资进入资本市场。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动作,也是一个超常动作,还是一个高难动作。
购买民生银行股份
2004年11月12日,山西海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59356.89万元的价格,受让中色股份所持民生银行16053.525万股,成为民生银行的第十大股东。据中色股份董事会透露,他们近半年来,到处寻找民生银行的买家,先后接触过为数不少的企业,最后因海鑫实业价格出得高,所以双方很快成交。民营企业参股银行的例子很多,大多是出于通过参股银行从而获得一个相对稳定便利的融资途径,但像李兆会这样愿意花费如此高价的例子却并不多见。截至2003年底,海鑫实业的净资产为18亿多,而他们给民生银行的总支付价款为6亿左右。
购买华冠科技股份
2004年11月18日,上海海博鑫惠公司从黑龙江富华集团手中获得华冠科技21.5%的股权,从而成为华冠科技第二大股东,华冠科技第一大股东是万象集团下属的万向三农,其持股29.95%。从上海海博鑫惠的注册资本构成来看,自然人周晓冬出资2000万,占11%的股份;山西海鑫实业出资16000万,占89%的股份。也就是说海鑫是上海海博鑫惠公司的控股公司。从公司的经营内容来看,他们除了从事一些进出口业务以外,主要是为李兆会在上海展开资本运作提供平台。上海海博鑫惠成为华冠科技的第二大股东后,其所处的地位非常微妙,第一大股东万向三农所持的股权为29.95%,万向三农长期以来一直在谋求对华冠科技的控股权,之前的10月26日,万向三农受让了富华集团6.2%的股权,随后富华集团又将剩余的股份给了万向。正当外界普遍认为万向将最终获得富华集团手中剩余股权的时候,李兆会闯了进来,由此在华冠科技的前两位股东名单上同时出现了两个知名民营企业家的名字——一个是鲁冠球,一个是李兆会。据了解,李兆会并不会进一步谋取对华冠科技的控股权,他目前的这番行为仅仅只是从一个战略投资者的角度做出的,同时也为万向三农做了一个配合性的运作。万向三农此前持股比例已经达到了29.95%,如果进一步则比例将超过30%,这样就会引发收购,而又无法申请豁免,因此他们引入了山西海鑫这样一个策略性的合作伙伴。
关心企业
2004年,海鑫完成总产值7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同年,海鑫被评为纳税全国民企第一。
2004年8月,海鑫靠产品优势,凭竞争实力,在即将兴建的跨海
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原材料招投标中逐鹿群雄,一举中标。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全长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海鑫依据合同将为杭州湾大桥工程提供价值1.6亿元的优质钢筋。
从2002年到2004年,三年的时间里,李兆会还为海鑫2100名员工办理了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先后投资7200万元为员工建设了13栋住宅楼、31座小别墅,拿出347万元重奖贡献突出的人才,一次奖励10辆“帕萨特”汽车,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民营企业员工奖励的先河。另外,海鑫公司先后投入1200万元对员工进行培训,组织350名员工参加成人高考,输送120名员工到武汉科技大学深造,举办各种培训班380余次,受训员工达27000人次。
在迎接2006年元旦的前夕,李兆会安排海鑫副处级以上干部家属140余人先后分两批到西安乘飞机赴海南进行为期六日五夜的观光旅游。旅游期间,公司承担全部费用。
2006年1月6日,高线厂、鑫轧厂、炼铁二厂、焦化厂四厂顺利完成2005年全年生产任务,公司对上述四厂给予嘉奖,各重奖20万元。
2006年1月11日至24日,董事长李兆会亲自慰问了海鑫特困员工家庭,还给这些特困职工家庭送去了面粉、食用油和挂历等慰问品和慰问金。那几天,他们是冒着飞雪,顶着寒风,爬山丘,过小溪,把慰问品送到特困员工家里的。 掌管海鑫经历
海鑫集团
李兆会掌管海鑫后,人们大都怀疑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是否有能力像他父亲一样,驾驶这条大船在惊涛骇浪的商海中破浪前行。但是,李兆会却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只会在父辈树阴下乘凉的人。
SARS肆虐期间,李兆会带领人马,多次前往广西钦州,最终敲定了第一期投资80亿元的投资计划。据悉,到2007年,广西的这个新厂将形成500万吨钢产能,从而超过海鑫闻喜本部,成为海鑫钢铁业的主体。这是李兆会秉承海鑫集团“资产出晋”的大思路作出的最新决策。
李兆会还带领的海鑫集团在国内众多钢铁巨头的环伺下,以狂飙之势一举中标宁波与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1.6亿元的钢筋采购项目,从而成为这座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的钢筋独家供货商。
股权收购
2004年10月,李兆会曾出手签署了两项股权收购协议,总金额超过了6.5亿元。10月18日,以海鑫实业为平台,李兆会与中色股份达成协议,以接近6亿元的代价,分期取得后者手中的1.6亿多股民生银行股权。为此,海鑫实业付出每股3.7元的收购价格,这也是到当时为止民生银行最高的股权转让价格。同一周,李兆会又通过一家完全由其一手创立的公司,以近6000万的价格,达成了收购华冠科技21.25%股权的协议。
根据收购协议的安排,如果转让顺利,海鑫实业将分3年以现金支付收购民生银行股权款项,首期金额为1.59亿元。而在华冠科技的转让协议中则约定,股权过户7天之内,海鑫方面一次性支付现金5797万元。
2005年,在全国钢铁行业供过于求、钢铁价格不断下跌的不利形势下,李兆会带领海鑫集团广大员工依然创造出了年销售额80多亿元,净利润超过4亿元的好成绩。李兆会在2006中国富豪榜400名富豪中位列第56名,仍然是百富榜上最年轻的企业家。李兆会还是第二届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候选人,所在企业入围2005年度山西省民企百强。
2007年7月1日至9月30日,海鑫实业分别买进中国铝业、益民商业、华电国际、兴业银行等多只股票。
2007年10月22日,原南方证券持有银华基金21%的股权拍卖结束,海鑫集团以11.8亿元的价格拍得。注册资本1亿元的银华基金成立于2001年,原南方证券作为发起股东出资2100万元,据此计算,海鑫集团此次买入的溢价为56.19倍。2008年6月16日该股权转让事宜获得了中国证监会批准。 [2]
成绩
2002年1月,李兆会从父亲李海仓接手海鑫钢铁集团,担任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兆会在巨大的压力下重振父辈事业,以超乎想象的成熟以及良好的发展潜质,取得显著业绩:
2003年海鑫总产值超过50亿元,上缴利税超过10亿元,为当地财政贡献3亿元,成为历年来海鑫发展最迅速、最好的一年。2004年,海鑫完成总产值7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同年,海鑫被评为纳税全国民企第一。
2004年8月,海鑫靠产品优势,凭竞争实力,在即将兴建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原材料招投标中逐鹿群雄,一举中标。据2009年9月5日发布的2009中国企业500强,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以120.0585亿元的销售收入位列500强名单第444位。
李兆会在担任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以后,还为海鑫2100名员工办理了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先后投资7200万元为员工建设了13栋住宅楼、31座小别墅,拿出347万元重奖贡献突出的人才,一次奖励10辆“帕萨特”汽车,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民营企业员工奖励的先河。另外,海鑫公司先后投入1200万元对员工进行培训,组织350名员工参加成人高考,输送120名员工到武汉科技大学深造,举办各种培训班380余次,受训员工达27000人次。
经典案例
海鑫钢铁启示录:少帅李兆会的梦想与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2日 11:28 现代物流报
编者按:续日照钢铁杜双华之后,我们再次将关注点放在了与杜双华面临同样境遇的山西海鑫李兆会身上。同样是各自省份的钢铁大佬加首富,同样的面临被重组的命运,但不能就此说李兆会与杜双华的命运是相似的。李兆会的年轻果敢,在钢铁战场的风风火火,是其赢得到同行们敬重的砝码;早早进入资本市场运作,更是给面临重组阴影的海鑫带来一些希望。不论突围与否,海鑫与李兆华,必定将为后来者带来启示。
现代物流报记者 王亚彬 宋飞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么一幕,梁启超到广州劝说李鸿章“弃暗投明”举义共和,李鸿章意味深长的说: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
对于海鑫钢铁集团董事长李兆会来说,他也在做着和他父亲李海仓时代不同的事情。
在沸沸扬扬的山西钢铁重组传闻中,李兆会和他的海鑫钢铁的表现却始终不愠不火。
海归背景加守业雄心,李兆会在金融危机与山西钢铁重组的大潮下将作出与父辈怎样不同的抉择?地方的呵护与省政府重组的决心又将如何碰撞?
山西钢铁业界平静的表面下却暗潮汹涌。
坐困愁城?
经济危机带来山西钢铁集团的重组,成为悬在山西第二大钢企海鑫钢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国进民退”的争论中,海鑫成为山西钢铁乃至全国钢铁业的焦点。近来不时有传言称其将被国有企业并购。
席卷全国的重组风暴刮到了山西。今年4月15日出台的《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了以太钢为主导的省内重组方案,到2011年使太钢产能将扩大2倍以上,并适时组建山西钢铁集团,着手筹建五大基地。
山西省钢铁行业协会秘书长祝峰亮表示:山西省钢铁业整合将在这五大基地的基础上进行,不允许再开辟新的生产基地,其中运城基地将以海鑫钢铁为核心。
太钢无疑是山西钢铁业重组的最大宠儿。山西省政府要求太钢在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上做出重大调整,必须在重组上有重大突破。
但太钢在省内的重组还面临很大窘境:山西大多是中小民营钢企,中小企业虽愿意投靠太钢,但太钢却不予考虑。一位太钢管理人士坦言,对太钢来说,现在是个做强做大的机会,但中小企业“烂摊子太大,重组成本高”。
而在山西规划的5大钢铁基地中,长治钢铁已归顺首钢,临钢是自己的分公司,而民营钢企中宇据《财经》杂志报道,其并购方酒钢尽职调查后已撤出收购,太钢自然也不会愿意再趟这个浑水。因此,资产设备较优的海鑫钢铁显然已成为太钢重组的最佳选择。
收购海鑫钢铁,成为山西组建钢铁航母——“山西钢铁集团”的必经之路。
而海鑫的境遇似乎也并不足以抵抗“老大”太钢的强大攻势。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海鑫集团不得不从去年10月开始逐步停炉限产。到今年3月,只有两座炉在维持生产。
据海鑫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集团计划在7月份全部恢复生产,尽管目前市场形势开始好转,但是海鑫集团也面临着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现实境遇,始终笼罩着的被重组的阴影。这一切都与海鑫一直强调的打造“百年老店”的目标相去甚远。海鑫能否走出内外交困的围城?
性格决定命运?
“李兆会绝不是糊不上墙的刘阿斗,如果说他还是个孩子,那么,他是孺子可教!”2003年,时任海鑫集团常务副董事长辛存海曾这样澄清外界传言,言外之意则是李兆会手下的海鑫并是那么轻易就会被重组。
地产大佬王石说,企业家性格左右企业命运。同样面临压力与危机,与父亲等同行前辈迥然不同的性格也将使李兆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那么李兆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80后”少帅李兆会成长于2003年元月的那一天。那一天,父亲李海仓遇刺意外身亡。但七个年头过去了,海鑫集团在他的领导下,发展得却更为强大。
在那一天,海鑫开始种下与父辈完全不同的“种子”。
从少主登基到真正上位掌权,短短几月李兆会先是杯酒释兵权,将两位托孤重臣“妥善”安置。随后与李兆会关系甚好同在澳洲留学的李天杰空降为总裁,海鑫成为“海归派”的天下。
大刀阔斧改革的背后是一颗渴望”做大做强”的雄心。自此,海鑫出现新的发展机遇。
2003年海鑫总产值超过50个亿,上缴利税超过10个亿,为当地财政贡献3个亿,成为历年来海鑫发展最迅速、最好的一年。接着数年业绩辉煌。
近日李文杰更是豪言称,海鑫将在三年内销售做到300亿。显然海鑫是追求独立独强的。
资深财经作家陈雪频曾表示,“富二代”和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背景、管理技能、国际化视野及社会责任感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会尝试通过“商业模式甚至处世方式的变革”将父辈的事业做强做大。
在处理政商关系这个敏感话题时,李兆会一代与父辈的风格更是大相径庭。这也给山西钢铁省内重组增添了变数。
“如今的李氏家族企业的主要掌管者都是海归派,他们想法较新且敢想敢干,但有时缺乏一份必要的虚心。”山西省钢铁协会一位官员认为,这种行事风格会让海鑫钢铁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省内钢铁重组中“吃亏”。
父辈李海仓等山西钢铁前辈有着老“晋商”一样的行事风格,经历创业艰辛,练就了一副八面玲珑而又温和坚韧的脾性,左右逢源却从不越界。而李兆会与政府的交道中却略显冷淡。据山西一位钢铁行业内部人士回忆,2007年山西钢铁行业协会的一次会议上,身为副会长的李兆会并未出现,而是由李文杰代为参加,其他副会长级的钢企负责人们则在主席台上就坐;第二年,李文杰亦未出现,而是由海鑫一位副总经理代劳。
山西人属于典型的注重人情世故的北方人。像李兆会这样不主动维护与政府关系的企业家,的确很少见。
当然海鑫有这样的信心和底气,还来自海鑫在资本市场的运作。这与 “专注于钢铁”的父辈有很大不同。
记者获悉,2007年海鑫在资本市场的收益达20亿元,即使在低迷的2008年,其收益亦超10亿元。这使海鑫在面对经济危机时能更加从容应对。
2004年10月,李兆会买下1.6亿股民生银行股权;一个月后,他又收购了华冠科技21.25%的股权。两次股权转让完成之后,实际控制人山西海鑫钢铁成为民生银行第十大股东和华冠科技的第二大股东。在A股市场最为火爆的2007年上半年,李兆会抛售近1亿股民生银行,套现逾10亿元;下半年又先后吃下银华基金21%的股权、山西证券3.84%的股权。这一年中,他更是在二级市场买卖过国铝业、鲁能泰山等多支股票,手法娴熟而老到。
最近的一次动作则是,今年3月底,海鑫将所持民生人寿保险3866万股股份转让给浙江万向集团旗下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后海鑫仍持有民生人寿逾3.7亿股。
李兆会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无疑是海鑫对抗经济危机一大保证。
而山西汹涌的重组大潮注定将是李兆会一代面临的全新挑战。当太钢准备通过重组提高产能的同时,海鑫也在为此做准备。
今年6月18日,海鑫七机七流连铸机投产。连铸机作为钢铁生产中间环节的重型设备,对提高钢产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海鑫总裁李文杰在投产剪彩仪式上的话更是意味深长:连铸机的投产对于海鑫集团“快速突出重围,谋求更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还是那句老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日照杜双华虽历经努力却始终面临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被重组的宿命,海鑫的努力能否打破这个魔咒呢?
城市之光
“太钢不太可能重组海鑫。”闻喜县副县长曹秦峰曾对媒体称,太钢通过并购,几年后规模占山西省七成,海鑫为什么不能以同样手法,争食剩下的三成份额呢?
5月20日,运城市市长王安庞来与副市长张建喜及运城其他市领导来海鑫调研时,王安庞亦称,针对企业“流资紧张、新建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等问题,有关部门应给予协调解决”、“对市县权属内的费税能缓交则缓交。”
事实上,海鑫每年贡献的财政收入占到闻喜县的六成多。2003年,海鑫钢铁凭借2.03亿元纳税额,坐上了国家税务总局认定的民营企业纳税头把交椅,自此之后,海鑫钢铁一直位列该纳税排行榜前几名。
用当地一句俗话来说,“县政府每天有两顿饭是海鑫管的。”运城及闻喜政府的支持,成为海鑫的后盾。
但这个后盾能否抵抗省政府的重组长矛,目前尚难下定论。
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表示:“省内重组是当前行业整合的权宜之策,地方利益一直是重组绊脚石,支持省内重组可以绕过这道坎;从目前来看,政府会支持那些有资源优势、有做大做强潜力的省份进行重组。"
“山西首富”李兆会七年之痒
“七年之痒”其实是个舶来词,是指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审美疲劳,就可能节外生枝或遇到瓶颈。50多年前,美国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主演过的同名电影甚是卖座,“七年之痒”于是成为外遇的代名词,再到后来,这一词汇被广泛用于中文当中,比在西方还要火。
李兆会现在仍是单身,他所遭遇的七年之痒,则是他执掌的山西最大民营钢铁企业——海鑫集团七年来遭遇的瓶颈——一边是不可避免地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潭之中,一边是最近坊间传出的海鑫将可能被国有钢企收购的传闻。
并购传闻真相调查
在位于山西闻喜县东镇的海鑫集团一楼的大厅里,摆着创始人李海仓的塑像, “1955-2002” 一行生平数字,令驻足者无不感渭其英年早逝。7年前的腊月20日,李海仓在自己的办公室,因为一起小纠纷被与他同岁的一位同乡枪杀,震惊全国,有人称“一只蚂蚁把一头大象给轻轻拌倒了”。在澳大利亚留学的20出头的李兆会(李海仓之子),临危受命,成为海鑫的新掌门,他的六爸(即“六叔”,山西闻喜俗称)李文杰不久后任海鑫总裁。
7年中,因为李兆会的极度低调,使得其在外人眼中愈发“神秘”。他始终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但无论如何,正是这位李家少帅,将其父在位时创造的海鑫“双50”(总资产50亿元,年销量额50亿元)的数字,翻了一番,达到“双100”。
直到今年4月底,坊间开始传出海鑫可能被国有钢企并购的消息。在随后的一个月中,这一消息戏剧性地传出不同版本,先是“首钢洽购”,不久又是“太钢(太原钢铁)抛出绣球”,扑朔迷离,让海鑫的合作伙伴们一时摸不着头脑。
几乎从不与媒体打交道的39岁的李文杰哭笑不得。“我们从未与首钢接触过;与太钢确实在接触,但具体情况也并非外界所言那样。”5月27日,李文杰在海鑫集团总裁办对南方周末记者称。
他的身后,是一只展翅的雄鹰(工艺品)。门侧的墙上是他的三哥、海鑫创始人李海仓的大幅挂像,办公桌正对面的墙上,则是一台实时监控的大屏幕,所在楼层楼道里发生的一切,尽在李文杰眼中。显然,自从李海仓遇刺后,海鑫高层对安全事宜甚为重视。
“首钢洽购海鑫”传闻发生之前,是今年年初被热议的钢铁业一起跨区域兼并案——首钢收购山西长治钢铁(长钢)进入尾声,产能近400万吨的长钢成为首钢的全资子公司。
长钢起死回生,首钢则在煤炭大省山西攻下一城,可谓各得其所。而首钢在山西的“志向”更为高远——今年“两会期间”,首钢董事长朱继民就透露,首钢已与山西建立了包括钢铁、电力、集炉煤气等多方面的战略合作;这成为“首钢洽购海鑫”传闻出炉的发端。
有趣的是,当“首钢洽购海鑫”传闻发生时,首钢收购长钢并未尘埃落定。长治听到传闻后大惊,以为首钢临时改变了主意。
当这一消息被宣告为不实之辞,或说被证实为是首钢在“单相思”时,长钢松了一口气,而太钢也遂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所谈论的与海鑫“相恋”的另一主角。太钢及海鑫都向南方周末记者加以了证实。
不过,从山西省到运城市,再到闻喜县(隶属运城市),各级政府对这场感情大戏的态度有所不同,加之海鑫态度的不愠不火,使得它更富戏剧性和不确定性。
当太钢成为宠儿
太钢向李兆会和李文杰抛出绣球时,底气十足。其第一张牌是,单从规模上看,太钢的产能为1000万吨钢,而海鑫为600万吨,太钢的营业收入为1000亿元人民币,是海鑫的近十倍。
第二张牌则是山西省政府的强力支持。今年4月中旬,《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简称《规划》)获山西省政府通过,太钢成为最大的宠儿——两年内,太钢将通过重组省内钢企,使产能翻一番至2000万吨,6年内达到3000万吨,占全省钢铁业产能比例提高至七成。
这一事件的背景无疑是钢铁业的全线亏损。《规划》的执笔人、山西钢铁行业协会秘书长祝峰亮2009年春节后到山西长治调研,发现长钢、长信等当地四家钢企,两家停产,另两家处于半停产状态。
“而四家企业在银行的信贷总额接近180亿元!”祝峰亮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股神”巴菲特曾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最近两年我国各省市掀起的钢铁业重组兼并大潮(包括跨地区重组),同样犹如滚雪球,尽管雪没那么湿,坡没那么长,但在行政力量的助推下,雪球往往很快也能变大,至少外表看起来很壮观。
山西的邻居河北省及山东省,分别于去年6月和3月组建钢铁航母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去年产能均超3000万吨,气势恢弘。
山西并不示弱,加大马力“武装”省属巨头企业太钢。比如最近两个月内,先是太钢于4月获准发行金额为35亿元的中期票据;后有5月15日,太钢与山西焦煤集团联合组建山西煤钢联公司,尽管是后者控股(60%),但对太钢来说,投资上游焦煤资源,无疑为其将来降低成本、快速并购打了个头阵。
太钢董事长李晓波面对记者,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心情;山西煤钢联公司董事长刘生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津津乐道。
省级“钢铁航母”恢弘的背后,并非没有黯淡的一面。譬如整合之困,特别是当国有钢企与民营钢铁对峙时的化解策略,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去年11月山东钢铁(山钢)与山东最大的民营钢企日照钢铁(日钢)短兵相接,一时两败俱伤,后来日钢掌门人杜双华转战资本市场,曲线突围,令山东钢铁大为尴尬,直到今天这一并购都没收场。
作为重组潮中的后来者,山西尽管可以从兄弟省市身上吸取所谓的经验和教训,但似乎同样绕不开这一宿命。
“太钢不太可能吃掉海鑫”,闻喜县副县长曹秦峰说,“太钢通过并购,几年后规模占山西省七成,海鑫为什么不能以同样手法,争食剩下的三成份额呢?”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5月27日上午,曹秦峰刚参加完闻喜县鑫光水泥公司(李兆会“五爸“李天虎旗下公司,独立于海鑫集团之外)新生产线投产活动回来。闻喜县的支柱产业主要有钢铁、镁业、水泥、玻璃、化工等,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侵袭,均受创不小,20家镁业企业,只有4家正常运转,而唯一的大型钢企海鑫也限产近半。
闻喜县政府为救助企业特别是支柱企业而绞尽脑汁。曹秦峰的办公桌上,放着县里将于六月上旬召开的关于“支持企业度难关”会议的一纸通知,上面特别注明“县领导及涉经部门一把手”必须参加;早在今年二月中旬,闻喜县就曾制订“支持工业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十条措施”,其中一条为“对重点项目,投资在5000万以上的企业用地,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此前一周的5月20日,运城市市长王安庞来与副市长张建喜及运城市的“涉经一把手”前来海鑫调研时,王安庞亦曾称,针对企业“流资紧张、新建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等问题,有关部门应给予协调解决”、“对市县权属内的费税能缓交则缓交。”
尽管所有这些支持措施,和太钢于省级政府层面所受“待遇”比起来,只是杯水车薪。但太钢要想吃下海鑫,显然不会那么容易。
“海鑫的目标是3年内营收达到300亿!”李文杰说。在接受采访当天的下午和晚上,他向南方周末多次提及这一目标,话语之间豪气百倍,似乎已将太钢抛到了九霄云外,。而海鑫的网站上对企业愿景的描述则是“实现百年海鑫”。
双面李兆会
“海鑫可能被并购”的消息在海鑫的一线车间传开后,同样引发了一阵议论。
由于经济危机以来海鑫员工工资降幅普通在20%以上,不少工人暂时放假回家,使得工人们的情绪受到较大影响。一位李姓工人在对本报记者称,由于渴望改变现状而无能为力,他的一些工友听到并购传闻后一度喜形于色,而车间不少原先停用的旧设备重新检修启用,在他们眼中也成了“海鑫希望自己届时能卖个好价钱”的注脚。
李文杰今年以来经常召集在企业管理层任职的家族成员共商危机应对之策,他打算 6月全面复产,不过难度显然非同小可,“我会尽最大努力”李文杰说。
南方周末记者在闻喜采访过程中,接触到李兆会的妹妹、负责海鑫财务的常务副总经理李兆霞,负责原料业务的李兆会“大爸”李天仓之子,负责销售业务的李兆会“二爸”李满仓之婿等在海鑫管理层任职的李氏家族成员,他们无一不在忙碌于打理手下的业务,丝毫不认为海鑫会在目前的困境中陷得更深。
而海鑫的真正掌门人——李兆会看起来似乎与这一切“绝缘”。最近几年,他呆在闻喜的时间非常之少,而是穿梭于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在资本市场上玩转魔方(股票、期货等),为海鑫集团“输血”。
譬如,在A股市场最为火爆的2007年上半年,李兆会抛售近1亿股民生银行,套现逾10亿元;下半年又先后吃下银华基金21%的股权、山西证券3.84%的股权。这一年中,他更是在二级市场买卖过国铝业、鲁能泰山、益民商业、华电国际、兴业银行等多支股票,手法十分凌厉。
南方周末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获悉,2007年海鑫在资本市场的收益达20亿元,即使在市场惨烈的2008年,其收益亦逾10亿元。
最近的一次动作则是,今年3月底,海鑫将所持民生人寿保险3866万股股份转让给浙江万向集团旗下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后海鑫仍持有民生人寿逾3.7亿股。
“李兆会的兴趣早已不在钢铁业。”太原市一位钢铁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更有人拿李兆会与生前被誉为“山西钢铁大王”的他的父亲李海仓作对比,称其只是位“资本家”,这一称谓的另一反向论据是,李海仓生前将海鑫产品瞄向高端定位,而如今的海鑫,产值虽然翻了番,而产品定位并不明朗。
对主业渐渐失去兴趣——李兆会果真遭遇“七年之痒”?
闻喜县政府一位多次接触李兆会的官员对此不以为然。他眼中的李兆会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年轻人”,言外之意是,浸淫金融业并不意味着李兆会对冷落钢铁业,而只能说是分工或是发展思路的不同。
七年当中,李兆会与李海仓生前最大的不同,则是在政商关系处理上风格的二致。李海仓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的创业者,在政经语境不明朗的年代,经历过从求村长到求镇长,再到求县长与求市长、求省长等不同阶段的艰辛,于是练就了一副八面玲珑而又不失谦卑的脾性,左右逢源却从不越界。而他的突然去世,不可避免地割裂了李氏家族的人脉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在山西这样一个非常注重人情世故的北方能源大省,李兆会不善于且很少主动维护与政府间的关系。当然,海鑫一家企业为所在的闻喜县贡献的财政收入占到六成多,用当地一句俗话来说,“县政府每天有两顿饭是海鑫管的。”他们自然视海鑫为座上宾、主动嘘寒问暖;有所逊色的是海鑫与省级政府间的关系。
山西省另一位钢铁业内人士向记者回忆称,2007年山西钢铁行业协会的一次会议上,时任协会会长的太钢董事长陈川平(后任山西省副省长)及其他副会长级的钢企负责人们在主席台上就坐,同为副会长的李兆会未能前来参加,由李文杰代为参加,按照游戏规则,李文杰只能在台下就座;第二年,李文杰亦未出现,而是由海鑫一位副总经理代劳。
“如今的李氏家族企业的主要掌管者(李兆会、李文杰、李兆霞)都是海归派,他们想法较新且敢想敢干,但有时缺乏一份必要的虚心。”祝峰亮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当李兆会前些年搭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顺风车时,“不虚心”成为一把利剑,使之在产业和资本市场上斩获良多,而当如今经济危局之下海鑫不可避免同落泥潭中央,却又面临被太钢并购的可能时,他的“不虚心”似乎成为了“狂妄”的代名词。
2003年李兆会:成长的代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 16:42 《中国企业家》杂志
对这个年轻人的成就,外界持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肯定李兆会的能力,另一种则认为他正好赶上钢材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猛升
文/本刊记者 刘建强
李兆会出现在《中国企业家》的封面纯属偶然。
一个非常不幸的偶然。
2003年1月22日,一声枪响打乱了22岁的李兆会的生活:他的父亲,海鑫钢铁公司董事长李海仓被害。正在澳大利亚读书的李兆会被迫开始了他的企业家生涯。
《中国企业家》当期的封面文章《海鑫卅日》所关注的并非李兆会本身,而是一个企业的继承。正如李的爷爷李春元所说,李兆会是一个象征,由他来继承父业,从政府到亲戚都没有意见。
胡润说,在他的印象里,《中国企业家》是最早深入关注民营企业继承的媒体。通过《海鑫卅日》,我们还原了一个当时资产43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在创始人突然死亡后的继承全过程。
作为这一过程的主要讲述人之一,李兆会当时的表现非常符合人们对一个在校大学生的想像,迷茫,冲动,毫不掩饰。他对家族给自己安排的未来没有丝毫准备,失去父亲的巨大痛苦更让他无暇他顾。“那天晚上,我在父亲的灵前跪了一夜,想了好多好多事情,想我今后该对这个家庭尽什么样的责任,该对这个公司尽什么样的责任……我不想做这个董事长,因为我觉得自己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不论是给我五叔、六叔还是辛书记,我都同意。”但是最终,家族利益决定了李兆会必须坐在父亲曾经坐过的位置上。
之后,李兆会开始坚决地回避媒体。两年时间,这个最初对企业完全陌生的年轻人使海鑫的产值几乎翻了一番。外界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肯定李兆会的能力,认为他正在向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前进。另一种则是“机遇”论,认为李兆会接班正好赶上钢材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猛升,如果是李海仓仍在的话,“能让企业10倍地增长”
同时,有媒体报道,在这两年时间里,李兆会先后将李天虎(其五叔,原海鑫总经理)和辛存海(原海鑫副董事长、书记)“挤”出海鑫权力层,从而完成了自己对海鑫的绝对控制。而作为创业老臣,2003年3月,李天虎和辛存海对媒体包围中的李兆会的呵护照顾犹在我们眼前。究竟海鑫发生了怎样的变故不得而知,如果真如媒体所言,李兆会与父亲曾经的左膀右臂势如水火,那肯定是李海仓所不愿意看到的。
2005年,李兆会家族在胡润的百富榜上排名第13位,李仍然是其中最年轻的富豪。“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企业目前的条件比我父亲创业时好了不止一千倍,我再做不好,就是我无能。”2003年3月,时有眼泪涌出的李兆会对《中国企业家》说。
李兆会:《中国企业家》2003年第4期封面人物。
现年24岁,接班后他使海鑫的产值几乎翻了一番,并将创业老臣“挤”出权力层
年度背景2003年
这一年,中国真正遭遇了“内忧”和“外患”的双重袭击:非典疫情、西部大水、全国缺电、粮价上涨、创历史的贸易争端、
伊拉克战争导致的能源危机、
人民币升值甚嚣尘上等等。SARS疫情使得中国开始走向自信与成熟;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缓解了通货紧缩的压力;三农问题被提到重中之重;“能源新政”是使用频繁的新名词;国资委的设立,标志着国资攻坚大战打响;中国对人民币升值说“不”。中央加强
宏观调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问题。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
海鑫钢铁启示录:少帅李兆会的梦想与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2日 11:28 现代物流报
编者按:续日照钢铁杜双华之后,我们再次将关注点放在了与杜双华面临同样境遇的山西海鑫李兆会身上。同样是各自省份的钢铁大佬加首富,同样的面临被重组的命运,但不能就此说李兆会与杜双华的命运是相似的。李兆会的年轻果敢,在钢铁战场的风风火火,是其赢得到同行们敬重的砝码;早早进入资本市场运作,更是给面临重组阴影的海鑫带来一些希望。不论突围与否,海鑫与李兆华,必定将为后来者带来启示。
现代物流报记者 王亚彬 宋飞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么一幕,梁启超到广州劝说李鸿章“弃暗投明”举义共和,李鸿章意味深长的说: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
对于海鑫钢铁集团董事长李兆会来说,他也在做着和他父亲李海仓时代不同的事情。
在沸沸扬扬的山西钢铁重组传闻中,李兆会和他的海鑫钢铁的表现却始终不愠不火。
海归背景加守业雄心,李兆会在金融危机与山西钢铁重组的大潮下将作出与父辈怎样不同的抉择?地方的呵护与省政府重组的决心又将如何碰撞?
山西钢铁业界平静的表面下却暗潮汹涌。
坐困愁城?
经济危机带来山西钢铁集团的重组,成为悬在山西第二大钢企海鑫钢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国进民退”的争论中,海鑫成为山西钢铁乃至全国钢铁业的焦点。近来不时有传言称其将被国有企业并购。
席卷全国的重组风暴刮到了山西。今年4月15日出台的《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了以太钢为主导的省内重组方案,到2011年使太钢产能将扩大2倍以上,并适时组建山西钢铁集团,着手筹建五大基地。
山西省钢铁行业协会秘书长祝峰亮表示:山西省钢铁业整合将在这五大基地的基础上进行,不允许再开辟新的生产基地,其中运城基地将以海鑫钢铁为核心。
太钢无疑是山西钢铁业重组的最大宠儿。山西省政府要求太钢在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上做出重大调整,必须在重组上有重大突破。
但太钢在省内的重组还面临很大窘境:山西大多是中小民营钢企,中小企业虽愿意投靠太钢,但太钢却不予考虑。一位太钢管理人士坦言,对太钢来说,现在是个做强做大的机会,但中小企业“烂摊子太大,重组成本高”。
而在山西规划的5大钢铁基地中,长治钢铁已归顺首钢,临钢是自己的分公司,而民营钢企中宇据《财经》杂志报道,其并购方酒钢尽职调查后已撤出收购,太钢自然也不会愿意再趟这个浑水。因此,资产设备较优的海鑫钢铁显然已成为太钢重组的最佳选择。
收购海鑫钢铁,成为山西组建钢铁航母——“山西钢铁集团”的必经之路。
而海鑫的境遇似乎也并不足以抵抗“老大”太钢的强大攻势。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海鑫集团不得不从去年10月开始逐步停炉限产。到今年3月,只有两座炉在维持生产。
据海鑫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集团计划在7月份全部恢复生产,尽管目前市场形势开始好转,但是海鑫集团也面临着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现实境遇,始终笼罩着的被重组的阴影。这一切都与海鑫一直强调的打造“百年老店”的目标相去甚远。海鑫能否走出内外交困的围城?
性格决定命运?
“李兆会绝不是糊不上墙的刘阿斗,如果说他还是个孩子,那么,他是孺子可教!”2003年,时任海鑫集团常务副董事长辛存海曾这样澄清外界传言,言外之意则是李兆会手下的海鑫并是那么轻易就会被重组。
地产大佬王石说,企业家性格左右企业命运。同样面临压力与危机,与父亲等同行前辈迥然不同的性格也将使李兆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那么李兆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80后”少帅李兆会成长于2003年元月的那一天。那一天,父亲李海仓遇刺意外身亡。但七个年头过去了,海鑫集团在他的领导下,发展得却更为强大。
在那一天,海鑫开始种下与父辈完全不同的“种子”。
从少主登基到真正上位掌权,短短几月李兆会先是杯酒释兵权,将两位托孤重臣“妥善”安置。随后与李兆会关系甚好同在澳洲留学的李天杰空降为总裁,海鑫成为“海归派”的天下。
大刀阔斧改革的背后是一颗渴望”做大做强”的雄心。自此,海鑫出现新的发展机遇。
2003年海鑫总产值超过50个亿,上缴利税超过10个亿,为当地财政贡献3个亿,成为历年来海鑫发展最迅速、最好的一年。接着数年业绩辉煌。
近日李文杰更是豪言称,海鑫将在三年内销售做到300亿。显然海鑫是追求独立独强的。
资深财经作家陈雪频曾表示,“富二代”和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背景、管理技能、国际化视野及社会责任感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会尝试通过“商业模式甚至处世方式的变革”将父辈的事业做强做大。
在处理政商关系这个敏感话题时,李兆会一代与父辈的风格更是大相径庭。这也给山西钢铁省内重组增添了变数。
“如今的李氏家族企业的主要掌管者都是海归派,他们想法较新且敢想敢干,但有时缺乏一份必要的虚心。”山西省钢铁协会一位官员认为,这种行事风格会让海鑫钢铁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省内钢铁重组中“吃亏”。
父辈李海仓等山西钢铁前辈有着老“晋商”一样的行事风格,经历创业艰辛,练就了一副八面玲珑而又温和坚韧的脾性,左右逢源却从不越界。而李兆会与政府的交道中却略显冷淡。据山西一位钢铁行业内部人士回忆,2007年山西钢铁行业协会的一次会议上,身为副会长的李兆会并未出现,而是由李文杰代为参加,其他副会长级的钢企负责人们则在主席台上就坐;第二年,李文杰亦未出现,而是由海鑫一位副总经理代劳。
山西人属于典型的注重人情世故的北方人。像李兆会这样不主动维护与政府关系的企业家,的确很少见。
当然海鑫有这样的信心和底气,还来自海鑫在资本市场的运作。这与 “专注于钢铁”的父辈有很大不同。
记者获悉,2007年海鑫在资本市场的收益达20亿元,即使在低迷的2008年,其收益亦超10亿元。这使海鑫在面对经济危机时能更加从容应对。
2004年10月,李兆会买下1.6亿股民生银行股权;一个月后,他又收购了华冠科技21.25%的股权。两次股权转让完成之后,实际控制人山西海鑫钢铁成为民生银行第十大股东和华冠科技的第二大股东。在A股市场最为火爆的2007年上半年,李兆会抛售近1亿股民生银行,套现逾10亿元;下半年又先后吃下银华基金21%的股权、山西证券3.84%的股权。这一年中,他更是在二级市场买卖过国铝业、鲁能泰山等多支股票,手法娴熟而老到。
最近的一次动作则是,今年3月底,海鑫将所持民生人寿保险3866万股股份转让给浙江万向集团旗下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后海鑫仍持有民生人寿逾3.7亿股。
李兆会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无疑是海鑫对抗经济危机一大保证。
而山西汹涌的重组大潮注定将是李兆会一代面临的全新挑战。当太钢准备通过重组提高产能的同时,海鑫也在为此做准备。
今年6月18日,海鑫七机七流连铸机投产。连铸机作为钢铁生产中间环节的重型设备,对提高钢产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海鑫总裁李文杰在投产剪彩仪式上的话更是意味深长:连铸机的投产对于海鑫集团“快速突出重围,谋求更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还是那句老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日照杜双华虽历经努力却始终面临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被重组的宿命,海鑫的努力能否打破这个魔咒呢?
城市之光
“太钢不太可能重组海鑫。”闻喜县副县长曹秦峰曾对媒体称,太钢通过并购,几年后规模占山西省七成,海鑫为什么不能以同样手法,争食剩下的三成份额呢?
5月20日,运城市市长王安庞来与副市长张建喜及运城其他市领导来海鑫调研时,王安庞亦称,针对企业“流资紧张、新建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等问题,有关部门应给予协调解决”、“对市县权属内的费税能缓交则缓交。”
事实上,海鑫每年贡献的财政收入占到闻喜县的六成多。2003年,海鑫钢铁凭借2.03亿元纳税额,坐上了国家税务总局认定的民营企业纳税头把交椅,自此之后,海鑫钢铁一直位列该纳税排行榜前几名。
用当地一句俗话来说,“县政府每天有两顿饭是海鑫管的。”运城及闻喜政府的支持,成为海鑫的后盾。
但这个后盾能否抵抗省政府的重组长矛,目前尚难下定论。
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表示:“省内重组是当前行业整合的权宜之策,地方利益一直是重组绊脚石,支持省内重组可以绕过这道坎;从目前来看,政府会支持那些有资源优势、有做大做强潜力的省份进行重组。"
四.解析
1. 时代背景.
A.崛起的时代背景。
2003年1月的李海仓遇刺,李兆会中断了在澳大利亚的学习回到国内继承了由其父亲一手建立的海鑫钢铁集团。 李兆会被迫开始了他的企业家生涯。他对家族给自己安排的未来没有丝毫准备,失去父亲的巨大痛苦更让他无暇他顾。某媒体采访时他曾说:“那天晚上,我在父亲的灵前跪了一夜,想了好多好多事情,想我今后该对这个家庭尽什么样的责任,该对这个公司尽什么样的责任……我不想做这个董事长,因为我觉得自己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不论是给我五叔、六叔还是辛书记,我都同意。”但是最终,家族利益决定了李兆会必须坐在父亲曾经坐过的位置上。
2.家族基础和或个人信念
人们不相信李兆会有那么大的能耐——接班三年,就把李海仓留下的小海鑫变成了李兆会的大海鑫。然而,接触过李兆会的人又有另一种说法,他们认为:李兆会是一个很有“爆发力”的人,他的接班,与鲁冠球、茅理翔的儿子接班不一样,他们是在正常状态下接的班,享受着“扶上马,送一程”的优厚待遇。而李兆会是在非正常状态下突然接的班,什么准备都没有就上任了,继承的难度比鲁、茅之子大得多。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接班,才使李兆会有特殊的动力。用辛存海的话来说:“李兆会绝不是糊不上墙的刘阿斗,如果说他还是个孩子,那么,他是孺子可教!李兆会虽然只有20多岁,但他已经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澳大利亚上过5年学,大学所攻专业是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正好与管理海鑫对路;李兆会从小受到李海仓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经过集团高层的反复考察,他具有前董事长某些闪光的品质。其实,企业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企业家人格修炼的过程。
官方看法
从官方角度看李兆会,他确实是一个成长很快的董事长,而且是一个有能力有个性的董事长,还是一个能集中集体智慧而进行决策的董事长。从这一点出发,李兆会进入资本市场并非“炫富”,也不是赌博,而是理智的选择,也是代表海鑫利益所作出的决策。据说,李兆会进入两家上市公司,都没有成为控股股东,他的目的和野心何在,海鑫没有向任何媒体透露。而有人猜测,李兆会收购万向三农的股份是因为他在为挺进资本市场、开展多元化经营做一些试探性动作,所以首先要学习一些经验,而在资本运作和实业运作上都有着成功经验的万向集团无疑是李兆会最好的学习对象。[2]
3.现成的别人的评价。
两年可以让一个人变化多大?
让两年前见过李兆会的人,今日再去看看,体会一下时间的威力吧。一位朋友说,以两年前的“稚嫩”模样,没人敢想象李兆会今天的成熟。
而在这两年中,李兆会从一位大学在读的学生迅速蜕变,先被任命为海鑫集团的董事长,而后历经康熙式的“夺权斗争”之后,李兆会在实践中学习怎么真正掌控一个企业帝国。
“李兆会现已经全面掌权”,海鑫集团副董事长幸存海向记者证实,而对于这个真正全面掌权的时间点,幸存海含糊地说是“就在不久前”。
“不久前”——在刚刚逝去的2004年,李兆会用他那还略微稚嫩的手,逐步“清洗”了父亲留下的残余部将,甚至连幸存海这位“托孤重臣”亦无幸免;在幸存海远走太原之后,海鑫集团的高管,已大都是李兆会的人了。
海鑫,一个全新的开始。
惊风密雨
李兆会是在一夜间成为这家40亿资产企业集团的掌门人。
尽管李海仓早就有意将衣钵传给儿子——早年就将李兆会送去澳洲读书,并陆续把企业的一些股份转到李兆会的名下——但是在其身后把资产管理权交给这位年龄只有22岁、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学生,却还是出人意外。
李海仓死后,李兆会的五叔李天虎是热门的管理继承者候选人。李天虎之前已经在海鑫集团总经理的位置上干了8年多,经验、能力和人脉兼备。且李天虎亦是家族成员,不像幸存海虽然能力和地位都很高,但终是“外人”。
就继承以及新董事长人选问题,李氏家族召开了家族会议。该会由李海仓的父亲李春元主持,开了三次,持续了三个晚上。
首先,明确遗产的继承问题。李海仓持有的超过90%的海鑫集团的股份,除了一部分私下已经赠与李兆会之外,大部分股份按照《继承法》应分配给李海仓的直系亲属,但到最后,由于李海仓妻子以及父母亲的放弃,这些股份还是几乎全部给了李兆会。
其次,群龙不能无首,必须选出一个海鑫集团的当家人。
李天虎似乎在情理之中,并且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但是李春元却强烈反对;另一个提议是李兆会的六叔李天杰做董事长,李天虎接着做总经理,但李天虎和李天杰似乎水火不容,这个提议遭到李天虎的反对。
在僵持不下时,李春元提出,让李兆会当董事长。
还是一身学生气的李兆会突然面临他人生的重大抉择。
当家族会议再次召开时,家族中还有人坚持推荐李天虎掌门,但经过思考已下决心接班的李兆会要求:“先让我搞两年,万一搞不好,再给五叔搞也不迟。”
李春元这时拍板定案,财产继承人与企业接班人合二为一。
最终的结果是李兆会出任董事长,李天虎出任总经理,李兆会的董事长工作由幸存海辅佐。
夺宫初政
然而,矛盾似乎是不可调和的。
记者注意到,2003年8月,当李兆会出席由全国工商联组织的纪念李海仓《有产者启示录》一书的出版座谈会时,其头衔是海鑫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显然,此时的李天虎已经隐退。
从未实际参与过海鑫管理的李兆会如何从李天虎手中夺权?现在仍是个谜题,玄机重重。
须知在李海仓去世前的五六年时间,李海仓一直忙于外部事务,内部管理一直是由李天虎进行的,这么多年,足够李天虎在海鑫培养自己的势力,李兆会如何轻易撼动?
本报获悉,李天虎被李兆会驱逐出权力的中心,时间点是在2003年6月,这时叔侄两人共同主政海鑫刚刚4个月,虽然其间两人矛盾不断,但有一天李天虎忽然递上辞呈。
李兆会批准李天虎辞职,并将海鑫属下的海鑫水泥厂交由李天虎打理。目前海鑫水泥厂已成为独立于海鑫集团之外的法人,李天虎在海鑫集团的股份也已经撤出。
“夺宫”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李兆会获得了他梦寐的权力。
对于这一过程,流传在运城民间的一个说法是,李兆会巧妙地利用了各种矛盾。
关于这一说法的有关描述是这样的。
虽然李兆会当上了董事长,但是管理海鑫长达8年之久的李天虎并不将其放在眼里,但李天虎同时和幸存海有着各种矛盾。而李兆会巧妙地利用了李天虎和幸存海之间的矛盾,聚拢了幸存海、六叔李天杰。
有一天,在一个内部会议上,李天虎和幸存海的矛盾激化,李天虎甚至脱了鞋往桌上拍,两人呈现水火不容的态势。
李兆会决定抓住这次矛盾,让爷爷李春元同意,驱逐李天虎。
据说,李兆会在表示出让李天虎隐退的想法之后即暂时离家出走,李春元为了让孙子改变主意,先是驱车赶到太原,后又追至北京,但李兆会就是避而不见,最终,宠爱孙子的李春元同意让李天虎“退位”。
李天虎退下之后,辅佐李兆会的两位肱骨重臣就只剩幸存海一人了。
然而,在与新董事长的理念不合中,他很清楚等待他的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非李氏家族的内部人,虽然自己是海鑫集团的创业者,但终究不是所有者。
但在每年300万分红的权益保证下,幸存海还能希求什么。
2004年的春节过后,幸存海开始调任海鑫集团驻太原办事处,所谓“托孤重臣”,其中“托孤”的意味已经烟消云散。
玉宇呈祥
目前,海鑫集团的最高决策权,掌握在李兆会和其六叔李天杰手中。李天杰和李兆会感情深厚。澳洲的几年留学,李天杰一直和李兆会相伴。
另一方面,李兆会在实际管理中迅速成长,据说,在处理政府关系、加强内部管理等问题上,李兆会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手腕。
总体上说,海鑫交了不错的答卷。
2003年10月,海鑫集团在国内众多钢铁业巨头的竞争中,中标宁波与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1.6亿元的钢筋采购项目,从而成为这座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的钢筋独家供货商。
2003年海鑫总产值超过50个亿,上缴利税超过10个亿,为当地财政贡献3个亿,成为历年来发展最为迅速和良好的一年。
而2004年,海鑫集团的目标升为总产值达7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一位看过海鑫集团财务资料的人士透露,这些目标已经实现。
也有人说,李兆会的“命好”,他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好时光。这两年来的市场背景是,钢材需求量持续上涨,价格飙升不已;2004年开始的国家宏观调控,实际上更多是针对一些小钢材,对海鑫这样的大企业有所影响,但不大,倒是为海鑫这样的大型钢铁企业扫清了很多中小竞争对手,这些都为海鑫的发展迅速埋下了伏笔。
李兆会为海鑫带来的战略决策上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于进入资本市场。
2004年底,海鑫先后获得民生银行和华冠科技的股权,其中在民生银行上以5.9亿的高价接盘,成为民生银行的第十大股东。
舆论认为,李兆会两度出手国内A股市场,可能是海鑫集团向多元化发展的信号。此外,海鑫集团的上市问题也在李兆会接手后加速了进程。
李兆会作为新一代掌门人已然风格初现。年轻的李兆会雷厉风行、派头十足。
不论是在海鑫集团所在的闻喜县还是在太原,如果说你看到三辆奔驰车同时驶过,那可能就是李兆会的车队了,而他喜欢坐中间的那辆。
五.附件
潘慰---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87893.htm?fr=ala0_1_1
海鑫钢铁启示录:少帅李兆会的梦想与现实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crz/20090702/11286430442.shtml
28岁的“山西首富”李兆会正遭遇七年之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97e9fb0100dy2l.html?tj=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