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院介绍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家培训西山书院度假山庄联系我们
 
书院美景
一、命运的认知与把握
二、主体建设
三、如何面对市场波动
四、如何评估一项生意
五、组织建设
六、战略管理类
七、战役战术类
八、从亿到百亿
九、境界与觉悟
《思想》杂志
《思想》杂志
西山书院名师介绍 西山书院院长寄语 西山书院九大知识体系
西山书院案例中心库
 
首页 > 案例中心> 国内

沈文荣

一、基本信息
姓名:沈文荣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6.02.01
籍贯:江苏 张家港
学历:大专
供职机构:江苏沙钢集团
职务: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总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工商联冶金分会会长,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
2009胡润富豪榜排名 46位

二、基本简介
1.简介一
1984年4月21日,沈文荣为沙钢厂厂长。1988年10月28日,沈文荣任市钢铁厂党委书记。1992年起,沈文荣担任沙钢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1993年2月24日,沈文荣当选为张家港市政协主席。1997年12月27日,沈文荣任中共张家港市委副书记。2001年,沙钢集团开始从一个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 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
从1984年开始,在沈文荣的领导下,沙钢集团向国有钢铁企业发起挑战。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美元(2000年10亿美元),纳税0.36亿美元,有7500名员工。去年沙钢集团开始从一个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沈文荣曾经是张家港市委副书记。现在他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十六大代表。

出身于长江边一个小村庄的沈文荣家境贫寒,家里只有三间茅草房,父亲英年早逝,兄弟姊妹6人和母亲相依为命。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新财富劳斯莱斯500富人榜第93名。
1953年8月—1959年7月江苏省常熟县锦丰新联小学学生。
1959年9月—1962年7月江苏省常熟县乐余双桥中学学生。
1962年7月—1965年7月江苏省沙洲县联兴村3队副队长。
1965年5月—1968年12月江苏省沙洲县锦丰棉花加工机械学校学生。
1968年12月—1974年10月江苏省沙洲县锦丰轧花厂机修车间副主任。
1974年10月—1984年4月江苏省沙洲县锦丰轧花厂副厂长。
197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工农兵大学生陈红华和沈文荣走到了一起,当时陈红华择偶的标准是“只要求是个党员”,那时沈文荣是锦丰轧花厂的党支部副书记,陈红华是一位乡村教师。
1984年10月—1992年9月年仅38岁的沈文荣从老厂长的手里接过了帅旗,担任江苏省张家港市钢铁厂党委书记、厂长。
1991年,生产线正式投产,适逢中国经济建设的又一个高潮时期,钢铁市场产销两旺。而沙钢的成功也被国内钢铁行业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第三次革命的样板”。
1992年9月—1996年6月江苏沙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1993年2月任张家港市政协七届主席。 之后保留中共张家港市委副书记、常委职务。
1993年,沈文荣再行惊人之举,投资13亿元,兴建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亚洲第一座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炼钢、LF精炼、连铸、连轧高速线材生产线,投产第二年沙钢的电炉钢产量就突破了百万吨大关。
1994年3月,沙钢兴建了亚洲第一座国际先进水平的九十吨竖式电炉、连铸、连轧高速生产线,设备从德国、美国、瑞士引进。
1995年12月任中共张家港市委副书记。
1996年6月沙钢集团成立,沈文荣任总经理。
1996年6月至今江苏沙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
1996年与韩国浦项合资二亿多美元,生产冷轧不锈钢薄板,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不锈钢薄板基地。
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人大代表。
1998年7月,沈文荣飞到德国后拍板:把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主体设备整体搬到中国张家港。
1999年12月兼任华东钢铁联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2001年10月,沈文荣花了16亿元从蒂森克虏伯手里整体买下了霍施钢铁公司,沈文荣希望从此不再依赖进口的钢坯,而沙钢也将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钢铁王国。
2002年,作为江苏仅有的两名私企党代表之一,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代表大会代表。 也是中共十七大代表。

2.简介二
沙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文荣
   沈文荣,1946年2月生,江苏张家港人,高级经济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冶金业商会会长,中共十七大代表,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
    沈文荣同志自1993年担任企业主要领导以来,坚持定位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流钢铁企业,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企业实现了持续高速高效发展。目前,沙钢集团拥有总资产908亿元,形成了年产铁2230万吨、钢2720万吨、材2390万吨的生产能力。沙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2007年,沙钢在中国大集团企业500强中名列第8位,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名列第23位,在全国民企中名列第3位,并跻身于全世界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行列。
    沈文荣带领沙钢人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创造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奇迹。他本人先后被授予省劳动劳模、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改革功勋奖章、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中国创业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等50项市级、省级、国家级荣誉称号。他还于1993年2月任张家港市第七届政协主席;1995年12月任中共张家港市委副书记;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2004年当选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2006年当选为全国工商联冶金业商会会长;2007年再次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沙钢位于长江之滨,为保护长江水资源,沈文荣果断决策,建设了14个水处理系统,将炼铁、炼钢、轧钢产生的废水回收处理再利用,年节约用水3亿多吨。目前,沙钢95%以上工业“三废”实现循环利用,对企业效益贡献率超过20%,成为沙钢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以沙钢为主体的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与此同时,沙钢每年绿化投入超千万元,全公司绿化覆盖率已达30%左右。
    在办好企业的基础上,沈文荣同志还将造福社会,回报人民,作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也是沙钢应尽的社会义务。近五年来,沙钢上缴国家税金平均以40%以上速度递增,仅2007年入库税金就达55.6亿元,位居全市纳税大户榜首。近几年,沙钢还累计投资数亿元,用于当地建办学校、兴建道路、抗洪救灾、扶贫济困和文化体育等公益慈善事业,还安置了5000余名农民工进厂务工,产生了显著的社会联动效应。今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后,沈文荣果断决定,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8136万元,目前公司的抗震救灾捐款已超过9550万元,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简介三
红顶功成沈文荣
    体制转轨等系列特殊的历史条件不可能再现,中国也不可能像前苏联那样把中石油(10.64,-0.04,-0.37%)、中移动私有化,沈文荣很可能是从今以后仅有的“红顶首富”。
唯一红顶首富
各种富豪榜的首富都指向一个“新人”,沙钢集团当家人沈文荣,身价高达200亿元。
大家都注意到他来自传统制造行业,也有人发现其财富未经股市“放大”,但却较少关注他的出身。人是环境的产物,沈文荣成长的环境是解开他与他公司谜团的关键。
  沈文荣1946年出生在江苏农家,早年丧父,只有母亲带着6个子女苦熬岁月。沈文荣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后来考中专、当工人,直到29岁参与筹建乡镇钢厂并荣任副厂长,他的人生才有了一小抹亮色。这间集资45万元办起的小厂,从员工到领导层最大的心愿就是被政府或全民企业“招安”。
1984年,38岁的沈文荣成为沙钢的一把手。他在这个位子上先后作出了两次决定命运的战略选择。一是集中资源生产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市场容量不大的窗框钢型材。在这片是大厂看不上,小厂做不好的“蓝海”里,沙钢积累了第一桶金;二是大手笔引进设备、技术,而不是小富即安。1999年,沙钢被评为全国冶金行业综合竞争力第二(第一名是宝钢)。2001年,沙钢终于从集体所有制改为股份制。市政府持股25%,沙钢职工持股30%,沙钢管理层共同持股45%,其中沈文荣占17.28%。与当年盼着政府全盘接收相反,这回沈文荣希望政府退得越干净越好。他曾失望地说:“沙钢的政府股份达到25%,我当然要看政府的脸色行事。如果政府的股份在3%~5%之间,改制就彻底了。”2002年,沈文荣首次登临“富豪榜”。2004年,张家港市政府将部分股权转让给沈文荣,成全他执股29.98%成为第一大股东。2005年,沙钢产量迈上1000万吨,沈文荣在“富豪榜”的排位进入前20名。
沙钢是“苏南模式”的代表。由于经济、文化基础好,集体经济家底儿相对较厚。改革开放之初,苏南一带迅速涌现小天鹅、波司登、红豆等一大批优秀的集体企业。    “苏南模式”的特点之一是政企不分,企业家和官员也时常“跨界”,企而优则仕、仕而优则企。沈文荣当选过市政协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担任过中共张家港市委副书记。与沈文荣有类似经历的企业家不在少数,张瑞敏、倪润峰是突出的代表。但张、倪的“顶子”红了却没能真正冲出体制成为“商人”。沈文荣不仅做成了“红顶商人”还成了首富,这比他来自传统产业更令人印象深刻。
改革开放、体制转轨等一系列特殊的历史条件不可能再现,中国也不会像前苏联那样把中石油、中移动私有化。沈文荣很可能是中国此后唯一的“红顶首富”。
沈文荣的冲动
沙钢集团在官网上是这样自我介绍的: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生产基地、江苏省最大的企业集团,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现拥有总资产1100多亿元、职工2.7万名,主要工艺装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年生产能力:生铁2680万吨、钢2880万吨、钢材2980万吨。2008年完成炼铁1877万吨、炼钢2330万吨、轧材2057万吨;粗钢产量在全球钢铁企业中名列第10位;实现销售收入1452亿元、利税148亿元。这一年,宝钢股份(6.07,0.00,0.00%)的销售额刚好突破2000亿元。
今天的沙钢是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形成的。最重要的并购有三起:2006年收购江苏淮钢90.5%股权、2007年收购河南永兴钢铁80%的股权和收购张家港市永钢25%的股权。三家被并购对象产能合计超过1000万吨。可以说,沈文荣用21年建成了沙钢(1984年~2005年前)、用3年时间并购了另一个沙钢(2005年至今)。由于没有上市公司作为公募融资平台,沙钢所有并购都需以现金支付对价,粗算超过50亿元。沈文荣曾说:“只要有米塔尔1/2的融资条件,我仅在中国收购,年产量就能达到1亿吨。”(注:米塔尔通过系列并购成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商,2007年粗钢产能达1.16亿吨。)
沈文荣的魄力和能力毋庸怀疑,宝钢也只做到2000万吨出头,宝钢的融资渠道当然没问题,难道沙钢驾驭企业的能力比宝钢强这么多倍?恐怕除了沈文荣,很少有人会同意这一点。
其实,超过生活所需的财富是一种支配资源的权力。生活简朴的沈文荣追寻的其实不是财富而是权力!1亿吨相当于中国钢铁产能的20%,沈文荣设想的这份权力至少相当于一个主管工业的常务副省长!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在中国配置资源的主导权在中央部委而不是私营企业。这种模式虽然不见得是最高效的,但却是绝对有效的。沈文荣追求权力也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想以一己之力挑战现实的体制,颇有唐吉诃德的意味。
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国进民退成潮,钢铁行业的态势更是明朗,国家已经指定宝钢、武钢、鞍钢等为行业龙头。而在“4万亿”里拿到大单的国企所用的钢材、建材也会优先从央企采购,例如沪杭高速用钢的九成由马钢包办。
据说沈文荣在企业里搞政治思想也相当在行,对外也毫无保留地坦承自己的党员身份和无私奉献观,似乎他不是沙钢的老板而是宝钢的书记!角色错位的沈文荣,在这样的时刻登上富豪榜首,不知是富是祸?

三、经典案例

1.沈文荣:强悍的中庸企业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4日  第一财经日报

    沈文荣40多年前,中专毕业的沈文荣被招进轧花厂做了一名钳工。10年后,该厂集体自筹资金45万元兴办起了小轧钢厂,又过了10年,年仅38岁的沈文荣从老厂长的手里接过了帅旗。
从那一年起,沈文荣干上炼钢以后就再也没有改变过职业。
熟悉沙钢的人都知道,这家当初默默无闻的地方轧钢小厂能从苏南数以千计的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可以与宝钢、鞍钢相提并论的大钢厂,靠的就是沈文荣特有的精神,他崇尚中庸,但办事风格却雷厉风行。
“传统”的沈文荣
在钢铁同行看来,沈文荣拥有“像铁一样的强悍性格”。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而且并不以为累,因为摆弄钢铁是他最大的兴趣。
每天早上,只要不出差,沈文荣都会坚持6点40在工厂门口迎候员工,当面给相关人员布置工作。这种“工作狂”的热情,也在感染着他手下的上万名员工。
“一个企业,往往是人家做不到的,你做到了,你就有了超越别人的竞争力;别人能做到的,你也做到了,不能叫竞争力。”沈文荣说,企业要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打造“百年老厂”,必须要有基本发展思路,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都不足取,要善于从内部管理抓起,打好基础,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要埋头苦干、量力而行。
在公司内部,沈文荣一直用“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永远是沙钢的光荣传统和宝贵财富”来鞭策员工。一个细节是,对于年轻员工,他甚至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要正确分析他们的思想变化,通过教育培训,正面引导,使他们融合到企业文化的氛围中来。
而在沙钢员工的眼中,沈文荣是个节俭得不能再节俭的老总。比如出国考察坐飞机,沈文荣从来舍不得买公务舱的票,而如果是国内出差,只要是在上海、南京等周边地区,无论多晚都要赶回沙钢然后再回到家里。
“贪图享乐的不配做沙钢人,从我做起,沙钢上下必须为下一步的发展继续加速资金积累!” 沈文荣常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雷厉风行的投资者
而沙钢几年下来所赚的钱,的确也都用在了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上。比如1988年底,沙钢已经积累了1亿多元资金,沈文荣就作了个决定,把家底都拿出来,从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下了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生产螺纹钢。
当时在全体职工大会上,沈文荣大手一挥, “就是设备买来了运行不了,也要放在那里办成个展览馆,我自己在门口卖票,5分钱一张,让同行都来学习沈文荣的教训。”结果当然并没有那么糟,沙钢投资3亿元的项目不到3年就全赚回来了。
2002年,沈文荣又从欧洲最大的钢铁公司蒂森克虏伯手中,以2.2亿元人民币买下其子公司霍施钢厂,将这座世界上最壮观的工厂整体搬到中国。
正是由于沈文荣这种略带“独断专行”而又极具效率的作风而带来的这一连串的投资,才促成了沙钢今天拥有的世界级钢铁生产基地,造就了业界惊叹的“沙钢速度”,而对此沈文荣却轻描淡写地说:“投资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就是这样一个敢为人先的沙钢,从2005年开始又果敢地掀起了一轮轮同行业的并购。
从一个细节也可以看出,沙钢的野心并不小,在沙钢集团内部餐厅的雅间铭牌上,依次刻着米塔尔、安赛乐、浦项等世界钢铁巨头的名字,那都是他们追赶的目标。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其他大型钢铁企业也在加紧“连横合纵”的步伐,不过,省内整合的多,跨省并购的少;统一牌子的多,内部真正整合的少。
而从今年6月以来,钢铁业几年的好日子似乎收了尾,钢铁价格迅速下滑,钢铁产品开始卖不出去,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开始选择减产甚至停产。
当国内钢铁业又在热议此时是不是进一步整合并购的更好时机时,如今的沈文荣,却又开始对沙钢近两年的收购模式进行反思——以前单纯通过收购增加规模的方式恐怕行不通,未来收购要更多看能否在收购后带来价值,比如带来资源、管理、市场、产品上的整合。
“沙钢发展到今天,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变得更复杂了。”沈文荣说,所以企业必须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结合企业的实际,正确定位,利用已经形成的优势,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是企业领导者永恒的主题。

2.沈文荣从高官变巨富 被指苏南模式终结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4日 南方人物周刊
   当“黄首富”和“荣首富”相继落马或下台后,中国的富豪们愈发领教到这顶桂冠的荆棘之痛,也更加避之不及。
躲慢了也是一种错?本来就谈“榜”色变、视“富”如仇的江苏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没想到自己会如此“流年不利”——眼看着众多巨富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身边潮退而去,自己只是警觉稍欠、抽身稍慢,便撞上了一个“首富”!
2002年,当胡润强行把沈文荣按在富豪榜第37把交椅上时,他便怒不可遏;而2009年的今天,《新财富》发布的“2009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沈文荣更是首当其冲,他还不该火冒三丈?
这个首富的确有点让人意外——其一,沈文荣“区区”200亿的个人财富,在去年同样的榜单上,连前20名都进不了。而首富所需拥有的个人财富,在最高峰时已经跨过千亿元的门槛;其二,往届的首富们,大多出自于房地产、能源、IT等暴利或新兴行业,而且大多数都是依赖股市强大的造富功能。而沈文荣比较“老土”,他做的是传统的钢铁行业,并且没有上市。
这样也能做首富?但接下来,沈文荣恐怕连愤怒或懊恼的空闲时间都挤不出来,因为他要严阵以待那些旋即如暴风雨般袭来的质疑。
我们也想刨根问底一番:沈文荣究竟是如何从一个公家人变成私有者的?这位昔日“苏南模式的守望者”会不会因此而变成“苏南模式的终结者”?
 借势“苏南模式”
“苏商离土不离乡,只想着一个产业做到底,在一个地方做大做好;而浙商敢于冒险、赚暴利,成功后喜欢到外省发展,结果是做大做强。”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经济领域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便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差异和高下,对此,沈文荣有着清醒的认识。
江苏的乡镇企业主要集中于苏南,创立的知名品牌有小天鹅、红豆、波司登、沙钢等。企业家承继吴文化特点,讲究均衡感、集体主义,代表人物有朱德坤、沈文荣等。而浙江的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温、宁、杭等地区,代表企业包括正泰、德力西、杉杉、雅戈尔、万向、吉利等。浙东文化强调个性、能力,浙商们吃苦耐劳、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代表人物有鲁冠球、李书福、南存辉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江苏的乡镇集体企业曾多年以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高速发展,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江苏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当年价)从1982年的132.6亿元迅速增加到1988年的980.79亿元,增幅达6.42倍。曾经辉煌的乡镇企业,一直被视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成功范例。
沙钢从当时遍地开花的乡镇小企业中崛起,其根本原因就是仰赖于“苏南模式”早期繁荣的结果。面对僵硬、低效的国营企业体系,灵活、高效的乡镇企业在沈文荣之类的乡村能人带领下,自然扶摇直上,发展速度惊人。
创业初期,小轧钢厂的年产量只有三四千吨,并且品种单一,如路边野草般弱小单薄。1984年,年仅38岁的沈文荣开始成为沙钢的领军人。他使出了两手险招,从而彻底改变了沙钢的命运。
第一招是另辟蹊径。当时,因为多年来积压的住房难题,房地产市场开始萌动,市场上急需高质量的窗框钢。但多数拥有棒材线材板材等高端市场的国营大型钢铁企业都不屑于赚这种“蝇头小利”,而窗框钢断面复杂、工艺难度高,一般小钢厂凭借有限的资金技术资源又无法形成规模生产。沈文荣抓住了这个空白点,做出了沙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收缩产品线,集中资金力量,并组织技术攻关,将窗框钢作为企业的主导产品。经过10年努力,沙钢成为国内门类最齐、品种最多、质量最好的热轧窗框钢生产基地,为企业的未来发展赚到了第一桶金。
第二招是孤注一掷。1991年,沈文荣倾囊而出,从英国比兹顿钢厂引进一条年生产25万吨螺纹钢的75吨电炉炼钢、连铸、连轧一体化短流程生产线;1993年,沈文荣再行惊人之举,投资13亿元,兴建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亚洲第一座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炼钢、LF精炼、连铸、连轧高速线材生产线;1996年,沙钢与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国浦项合资兴办了年生产不锈钢薄板15万吨、热镀锌板15万吨的浦项综合工程……几次冒险之举,最终都为沙钢赢得了超越常态的发展速度。
在钢铁行业中,政府一直是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优惠政策重点倾斜,而沙钢作为一家小小的乡镇钢铁企业,硬是从壁垒森严中搏杀出一条“血路”来,从而从“游击队”一跃而变为“正规军”。目前它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及硬质高线生产基地。在1999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举办的“中国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评定中,沙钢被评为全国冶金行业综合竞争力第二,仅次于宝钢。
 守望“苏南模式”
一度被寄予社会主义经济新希望的“苏南模式”,却在1993年遭遇了巨大转折。在到达巅峰之后,江苏乡镇企业便掉头直下,以加速度迅速滑落。统计数据表明,1993年之后,江苏乡镇企业增幅直线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4%。
在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苏南模式”暴露出种种弊端:一是以社区为特征的集体所有制形式,带来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弊端;二是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内部活力不断减弱;三是投资主体单一,不可避免地带来企业高负债;四是受块块分割的利益和权力的驱动,形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浪费了大量资源;五是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六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乡镇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变成了买方市场条件下“船小经不起风浪”的劣势;七是对集体经济主体地位的片面认识,影响和抑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苏南乡镇企业的危机最终被巨额的负债所引爆。在1994年以后,国家开始严格控制信贷规模,许多企业只得向企业内部职工集资。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久之后,因集资款而时常引发频繁的冲突,让各级乡镇政府疲于奔命、坐卧不安。为形势所逼,各级乡镇政府开始考虑企业改制,实际上是为了甩掉这些沉重的包袱。
但沈文荣当时成为了一个例外。当时各级政府实行的“抓大放小”政策,其实质则是“抓公放私”、“抓盈放亏”,像沙钢一样规模又大、效益又好的企业,自然被当地政府牢牢抓在手里不肯轻易松手。
为了安抚沈文荣,当地政府可以说是为他授尽殊荣——1993年沈文荣当选为张家港市政协主席,1997年沈文荣担任中共张家港市委副书记,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2年当选中共十六大代表。他成为一名真正的“红顶商人”,甚至被赋予“苏南模式守望者”的雅号。
在享受这些殊荣的同时,沈文荣的心中又充满了矛盾。他曾如此透露心声:“苏南从集体经济起步,村办、乡办企业,资金来源都不是国家的,而是发动了民间的力量。现在要产生新的活力,必须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小规模的企业改造成私营经济,大企业则进行股份制改造。”
在沈文荣无奈地守望着“苏南模式”的同时,曾风靡一时的“苏南模式”却日渐冷落。至2000年底,苏南地区的85000多家乡镇集体企业,93.2%已经摘下“集体经济”的帽子,成为私人企业或产权明晰的股份制企业。
  走出“苏南模式”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有心人注意到:在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沈文荣的头衔还是一个国企老总,但到了200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代表时,他的身份已经悄然转变为一个民营企业家。
但让沈文荣愤怒的是,一位来自于英国的年轻人胡润,竟然把这种“静悄悄”变成了“天下皆知”。2002年当选中共十六大代表时,沈文荣曾经做出了高姿态:“我即使成了首富,也是党的安排。”但到了当年年底,胡润便把他列入了《福布斯》杂志的“资本家黑名单”。
沙钢的改制实际上从1998年就开始酝酿,方案几经易稿,到2001年初终于如愿以偿。在改制后的股权结构中,集体持股25%、职工持股30%、领导层持股45%,其中沈文荣个人持股17%。
沈文荣当时对这个改制的结果有些许失望:“现在沙钢的政府股份达到25%,我当然要看政府的脸色行事。如果政府的股份在3%-5%之间,改制就彻底了。当初我坚持政府的股份应该在20%以下,但没有如愿,现在的结构就是要让我受制于政府。”两年后,沈文荣终于达成所愿,受让了集体部分持股,个人拥有的股份达到29.98%。
沈文荣从“高官”变成“巨富”,可以说是苏南集体企业改制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苏南长期为“冯根生难题”所困,企业领导事实上控制着企业大量财富,但并没有被合法地私有化。
而“苏南模式”的旗舰企业沙钢顺利改制,沈文荣一跃而成为“财富新贵”,这标志着传统“苏南模式”的彻底崩溃,众多原集体企业领导人也开始大胆地撕下了“羞涩的面纱”。从此意义来讲,新科首富沈文荣,无疑从“苏南模式守望者”变成了“苏南模式终结者”。
但令人诧异的是,已经成为这片国土上最富有者的沈文荣,却仍然习惯于原来的那套党政语言,和记者谈话时一再强调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完全没有如荣智健等其他富豪一样正常的财富享受观念。
也许,对于从小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沈文荣而言,他的财富观比他的财富来得更慢一些。

3.“钢铁沙皇”沈文荣:民营钢铁野蛮成长
2009年04月28日 新财富

持有沙钢集团29.8%股权的沈文荣,以200亿元的财富成为7年来首次问鼎中国首富宝座的传统制造业富人。在民企生存环境并不理想的钢铁行业,沙钢集团能迅速成长为全国第三大钢铁企业,一方面得益于“钢铁沙皇”沈文荣以强悍个性带领沙钢超常规成长,另一方面来自沙钢持续的并购。不过,由于一直未能上市,沙钢只能采用现金并购的方式,这为其带来了较行内国企更高的负债率。目前看,沙钢有意将旗下资产借ST张铜上市,但由于资产规模庞大,谋求IPO仍将是其终极目标。
2008年,随着金融、地产、科技等板块估值泡沫的破裂,一大批曾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财富新贵因身家大幅缩水以致在“500富人榜”上的名次下滑甚至名落孙山,而传统行业尤其是尚未上市的企业,因本身估值偏低,所受影响较小,其控制人的财富缩水较少甚至仍然升值,名次得到提升。持有沙钢集团29.8%股权的沈文荣即是如此,他以200亿元的财富问鼎今年的“500富人榜”首富。
不过,成为首富,沈文荣有足够的底气。25年间,沈文荣领导下的沙钢,由默默无闻的地方轧钢小厂从苏南数以千计的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可以与宝钢、鞍钢一较高低的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集团。数据显示,2008年沙钢完成炼铁1877万吨、炼钢2330万吨、轧材2057万吨;粗钢产量在全球钢铁企业中名列第10位;实现销售收入1452亿元、利税148亿元。
事实上,民营钢铁企业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并不理想。钢铁行业作为并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始终存在国资与民间资本的博弈,而国家对国有钢铁企业政策上的倾斜,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营钢铁企业的成长空间。有研究认为,铁本事件以前,国资钢铁与民营钢铁大有平分秋色之势,而在此之后,民营钢铁被迫沉寂了数年之久,国资钢铁则借助行业上升的景气周期以及顺畅的融资渠道纷纷通过并购方式扩大产能。那么,在此背景下生存的沙钢,何以发展壮大?
 “钢铁沙皇”为沙钢沉淀强悍基因
  被业界称为“钢铁沙皇”的沈文荣,1968年中专毕业后成为沙钢前身—江苏省沙洲县锦丰扎花剥绒厂的一名钳工,其后不断升迁,1983年在钢铁厂正式与母厂扎花厂分开的当口,出任钢铁厂副厂长,次年7月扶正。从此,沈文荣与钢铁结下不解之缘,即便后来官至张家港市政协主席和市委副书记,沈文荣也将仕途上的发展称为副业,并将办公室一直设在沙钢。其后的25年间,沈文荣强悍的个性不断融入沙钢,并沉淀成沙钢强悍的基因。
盘点沙钢的发展史,完全可以用野蛮成长来形容,而这背后所折射的正是沈文荣及沙钢的强悍基因。1984年,甫一上台的沈文荣就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收缩产品线,将当时大企业不屑一顾而小企业又无法上规模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到1988年,沙钢已经建成4条窗框钢专业化生产线,窗框钢产品达到13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一度成为该细分市场的价格制定者。1988年底,当沙钢积累了1亿多元资金时,沈文荣把家底都砸进去,从英国购买了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生产螺纹钢。沈文荣破釜沉舟地说:“就是设备买来了运行不了,也要放在那里办成个展览馆,我自己在门口卖票,5分钱一张,让同行都来学习沈文荣的教训。”沈文荣和沙钢是幸运的,这一项目1992年投产后不久,适逢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国迎来了基础建设的高潮,3亿元投资不到3年就全部收回。2002年,沙钢又以2.2亿元从欧洲最大的钢铁公司蒂森克虏伯(Thyssen Krupp)手中买下其子公司霍施钢厂,将这座世界上最壮观的工厂整体搬到中国,更是沙钢的壮举,而沙钢的产能也因此跃升到1000万吨。这一交易成为沙钢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
不过,沙钢的野蛮成长也不无风险。2004年3月,铁本新厂因非法占地等原因被国务院查处,成为当时宏观调控的标志性事件。资料显示,占地近万亩的铁本新厂,计划产能为840万吨,概算总投资105.9亿元,至查处时投资已达40亿元。鲜为人知的是,铁本陨落时,作为另一颗民营钢铁新星的沙钢也一度处于濒危的境地。当时,沙钢正全力推进从海外整体搬迁而来的霍施钢厂的改造项目,这一项目占地上千亩、前后投入多达150亿元,以图建成650万吨的热卷板生产线。但直至2003年底,该项目仅取得了原国务院经贸委的批准,还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2004年初,国家发改委欲开展新一轮宏观调控时曾赴沙钢考察,但幸运的是,沙钢报批手续较铁本齐备,且经济实力远在铁本之上,加之沙钢项目建设速度惊人,在2004年3月时已基本建成,最终躲过一劫。
杜双华控制的日照钢铁最终难免被国企整编的命运,则昭示着民营钢铁企业的另一种风险。2003年创办的日照钢铁,依托滨临全国最大的铁矿石码头山东日照港的优势迅速成长,2007年产能已达到775万吨。然而,杜双华一己之力难挡山东省政府整合本地钢铁产业的决心,2008年11月,日照钢铁与国有的山东钢铁集团签订了重组意向书。2007年,也传出过宝钢洽购沙钢的消息,沈文荣当时接受记者采访称,受融资瓶颈制约的沙钢和宝钢、武钢、鞍钢都探讨过合作,但至今沙钢仍顽强保持了独立。
强悍基因的另一面,是沙钢员工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野蛮人”的管理方法。在同行看来,沈文荣拥有“像铁一样的强悍性格”,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而且并不以为累,以摆弄钢铁为最大兴趣。每天早上6点40分,只要不出差,沈文荣都会坚持在工厂门口迎候员工,当面给相关人员布置工作。这种“工作狂”的热情,也感染了他手下的上万名员工。据报道,沙钢弥漫着紧张的生产氛围,工人三班倒作业,行政人员早上7点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而且周末不休息。在沈文荣之外,沙钢还有19位副总,这个庞大的高层管理团队每天下午4点半都要准时开会,一开就是3个小时。除了沈文荣,所有的高管都是七八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按照沙钢的说法,这样既节约了办公成本,工作效率又高,有事情可以迅速作出沟通和决策。
正是沈文荣及沙钢这种难以言明的强悍基因,促成了沙钢野蛮的成长,也为其后来的一系列的收购活动提供了内在驱动力,造就了业界惊叹的“沙钢速度”。
四次并购迅速做大
  沈文荣接手沙钢之初,沙钢年产量不到1万吨,只有小圆钢、小螺纹钢、小角钢等七八个品种,是苏南地区众多藉藉无名的小钢厂中的一个。25年后,沙钢不但成为江苏最大的钢铁企业,而且成为跻身国内前三、世界前十的钢铁集团。研究发现,除沙钢集团自身强悍的基因把握住了一次次发展机遇外,外延式的并购是推动沙钢规模做大的另一要素。
2005年发改委颁布的钢铁产业规划,是沙钢外延式并购的直接推手,根据规划,发改委原则上不再审批新项目的建设规划,鼓励现有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此,沙钢制定了“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内后外”的并购策略,短短两年时间内,产能由1500万吨提升至2500万吨。
收购江苏淮钢是沙钢迈出外延式增长的第一步。2006年6月,沙钢集团分两次收购江苏淮钢共计90.5%股权。资料显示,江苏淮钢是苏北最大的钢铁企业,当时年产优特钢能力超过200万吨。重组后的江苏淮钢经过技术改造,产能提升至300万吨,成为沙钢集团的特钢生产基地。2007年9月,沙钢再下一城,收购河南永兴钢铁80%的股权。永兴钢铁是河南省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1993年建厂,当时拥有钢铁产能100万吨左右,而正在上马的技改项目将使产能达到250万吨。
其最近的一次大型并购,是2007年岁末从江苏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委会手中买下江苏永钢25%的股权。江苏永钢拥有近百亿元的总资产,年产钢能力高达500万吨。单从产能角度分析,沙钢此单收购的权重,不亚于轰动业界的宝钢收购八一钢铁—后者被收购时,产能仅为300万吨,技改后可达500多万吨。
事实上,沙钢2007年还进行了一桩并不起眼的收购,即收购年产钢30万吨左右的常州鑫瑞特钢51%的股份。其30万吨的产能规模本不在沙钢视野之内,但鑫瑞特钢代管的铁本老厂有120万吨产能,由此显然可以看出沙钢的醉翁之意。事实上,沙钢对外公布的2500万吨产能,已将鑫瑞特钢和铁本老厂的2007年钢铁产量计入在内。
此外,2007年春节前后,沙钢还对地处辽宁凌源的凌钢股份(600231)发出收购意向,但因地缘经济关系,凌钢股份最终花落辽宁本地国企鞍钢集团。
通过上述收购,沙钢集团获得的新钢铁产能分别为300万吨、250万吨和500万吨,使自身产能达到2500万吨,仅次于宝钢、鞍钢及新近挂牌的河北钢铁。沈文荣曾说:“只要沙钢有米塔尔1/2宽松的国际融资条件,我仅在中国收购,年产量就能达到1亿吨。”由此可见他的气魄。
后续成长取决于能否上市
  不过,外延式的增长路径也给沙钢的资金链带来不小的压力。由于沙钢尚未上市,因此在所有的收购活动中,沙钢只能以现金为支付手段,而不能使用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换股方式。资料显示,沙钢为收购江苏淮钢、永兴钢铁、江苏永钢以及鑫瑞特钢累计支付了超过50亿元的现金。
现金收购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对于尚未上市的沙钢而言,用于收购的现金只能来源于自我积累和银行信贷,这使得沙钢的负债率远高于同等规模的上市公司水平(图1),且不论资金成本,过高的负债率对沙钢的内生式和外延式增长都会产生抑制作用。


根据国家产业规划要求,建设炼铁、炼钢、轧钢等项目,企业自有资本金比例必须达到40%及以上。另一方面,沙钢的大规模收购发生在本轮钢铁景气周期的最高潮,高昂的收购价格挤占了沙钢宝贵的现金流,这使沙钢在2008年的钢铁寒冬中,除自保外没有余力收购其余濒临倒闭的钢企,错失低成本扩张的好时机。同时,沙钢也不得不大规模限产以及裁员。
事实上,业界对于沙钢已有和未来的收购计划不无担忧,原因是沙钢至今没有一个融资平台,收购完全采用现金模式。在业界看来,短期内连续收购理应推高沙钢的负债率,使其资金链趋紧。若遭遇钢价下滑、市场不景气或整合不力,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
远离资本市场是沙钢发展的最大瓶颈,打通资本市场的通道成为沙钢的迫切需求。2008年12月,ST张铜(002075)发布公告称,将以1.78元/股的价格向沙钢定向发行约12.54亿股,以22.3亿元的价格向沙钢集团收购其持有的约64%的江苏淮钢股份。目前相关工作进展顺利,2009年4月底前可完成资产重组审计等工作。这被业界认为是沙钢借助ST张铜上市的第一步。不过,对于资产规模庞大的沙钢集团而言,ST张铜显然不是终极目标,谋求IPO上市将是沙钢集团未来几年的看点。
不过,民营钢铁企业的身份让沙钢的上市路增添无数曲折。原属集体企业的沙钢集团,2001年后实行了三次改制,目前国有股东已全部退出,企业彻底完成私有化,以沈文荣为首的管理层实现了对沙钢的绝对控制(图2)。



这种改制在极大地释放管理层干劲的同时,也为企业上市无形中设置了障碍。事实上,沙钢从1994年起就具备了A股上市条件,并开始上市申请。2000年前后,在江苏省内各级政府主导下,全力准备上市的沙钢将机会让给了南京钢铁。2007年钢铁行业处于高景气时期,沙钢和高盛等潜在的战略伙伴谈判,高盛集团欲斥资66亿元收购沙钢10%股权,双方本已草签协议,却因未获主管部门批准而搁浅。
沈文荣看来,国家给予沙钢的政策并不公平,“A股市场的钢铁上市公司只有国有企业,就连产能只有两三百万吨的都上去了,却没有一家民营钢企直接上市”。沙钢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在新一轮的钢铁产业“国进民退”大潮中,沙钢是继续扛起民营钢铁的大旗还是委身国有钢铁帐下?沈文荣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杜双华,沙钢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照钢铁?

4.沈文荣:向上的力量
来源: 《强者--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

做企业是力行者的事业。一种伟力,在那些敢想、敢为、负重、淡泊而坚定的企业家身上聚集,推动社会前进,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投机者和戏子能够成为短暂的“名人”,却因无力推动社会前进,而没有经久的影响力。做企业是力行者的事业。一种伟力,在那些敢想、敢为、负重、淡泊而坚定的企业家身上聚集,推动社会前进,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沈文荣就是这样一个聚集着伟力并产生巨大激励作用的人。没有什么特权与政策优惠可以倚仗,他硬是把一个靠45万元集资建设的镇办作坊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钢铁集团。2005年,沙钢集团钢产量突破 10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紧随宝钢、武钢、鞍钢之后,跻身于英国《金属通报》推出的全世界钢铁企业排名第22名。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名列第29位,在全国民企500强中名列第2位,在江苏省民营企业中名列第1位。国际著名的钢铁市场和企业调查分析机构WSD对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23家钢铁企业排序,沙钢名列第14位。沙钢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中国力量成长壮大的独特轨迹,也凝聚了掌门人沈文荣的魂魄与心血。

农民身份成全了他

同大多数有成就的企业家一样,生活艰难是沈文荣的第一笔财富。沈文荣1946年出生。父亲去世得早,兄弟姐妹6人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家里只有三间茅草房,食不果腹,日子非常难熬。沈文荣初中毕业后,先辍学回家务农3年,于1965年考取中专,1968年中专毕业,沈进入江苏省沙洲县锦丰轧花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1975年轧花厂集资45万元,新增设了轧钢车间并更名为沙洲县钢铁厂,沈文荣升任副厂长。1979年,小钢铁厂有点起色时,沈文荣曾经努力要改掉“农民”身份,让政府把这个厂改成“全民所有制”,厂里的农民也都可以“修成正果”,当上国家的工人。但沈文荣很失败,只好跟工人们说:“人家政府不要,还是当咱的农民吧!”
1979年努力没有办成的事,后来却成全了沈文荣。因为是农民,他作为创业者和所有者的身份才顺利得以确认,才有了改制时的丰收。2001年沙钢成功改制。市政府持股25%,沙钢职工持股30%,沙钢管理层共同持股45%,其中沈文荣一人持股17.28%,其余自然人最高不到3%.2004年,张家港市政府又将其持有的部分股权转让给沈文荣,沈的股份上升到29.98%,成为沙钢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沈文荣说:“名义上,我拥有29.98%的股权,但这些财富最终还是属于社会。”2005年底,沈文荣以42.6亿元的财富,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8名。
当然,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只是农民身份所成就沙钢与沈文荣的一件事,而且还只是从属性的。农民身份成就沈文荣和沙钢更为重要的两条是:因为是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来得更自然,这使他们得以保持大公司规模、小公司做法;因为是农民,不懂工业,不懂钢铁,因而也没有成见,这使他们善于否定自己,始终盯着最好的东西。

大公司规模、小公司做法

每一个成功企业,都有一段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一分钱当两分钱花、一个人当两个人用的历史。可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跻身大公司后,继续坚持艰苦奋斗,就难以做到了。这是大公司声名显赫之副产品。
沙钢2005年钢铁产量1046多万吨,职工总数也就是9500多人,人均1100吨钢。国内钢厂一般人均600~800吨钢。当然这种粗线条的比较没有绝对价值,因为产品的附加值不一样,需要的人工当然也就不同。但这个比值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在与大公司的比较中,沙钢依然是一个人当两个人使。而且,沙钢的工资福利待遇,要明显低于同等条件的公司。企业精神在这里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沙钢同时期兴建的小钢厂在江苏有上千个,当年钞票赚得比沙钢多多了,吃喝风、旅游风、攀比奖金福利风以及利益分化战此起彼伏,现在却90%以上倒闭了。沙钢能够持续造福乡里,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举足轻重。
沈文荣向往大公司的规模,却不愿意丢弃小公司的好处。他现在坚持不要秘书,不翻新简易写字楼,依然坚持每天早晨6点40分在厂门口迎候员工,并当面给相关人员布置工作。一是一,二是二,这种小公司当面锣对面鼓的情形,在大公司沙钢集团依然故我。
一个大公司要保持小公司节约每一个铜板的传统,只能从当家人那里开始。已经是福布斯亿万富豪的沈文荣,终年是一身和名牌无缘的普通衣着,食堂里粗茶淡饭几分钟就能吃饱,依然居住在沙钢总部传达室旁边的公寓房内。家里的一切事务统统都由金融系统全国模范人物的妻子陈红华包了,他自己则从早到晚以厂为家。有一次,香港著名冶金专家倪德麟跟沈文荣一同出国,沈照例买了经济舱。他块头大,挤得难受,就靠在走廊里。倪德麟问:“沈老板啊,你现在也是个不小的老板,干吗这样亏待自己?”沈文荣坦然一笑:“能省点就省点,这些都无所谓的。”倪评价沈文荣是个“天生会赚大钱却永远也学不会消费”的“钢痴”。但鲜为人知的是,近几年,沙钢用于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资金就近亿元。
或许年轻时电影《创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沈文荣一直把艰苦奋斗放到生死攸关的高度上去认识:一个企业,往往是人家做不到的,你做到了,你就有了超越别人的竞争力;别人能做到的,你也做到了,不能叫竞争力。他说:“贪图享乐的不配做沙钢人,从我做起,沙钢上下必须为下一步的发展继续加速资金积累!‘吃光用光’属于自然经济的落后的东西。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史,注定了我们是必须要拼命去抢时间创大业的一代人,我们想逃都逃不脱!临阵脱逃,也可以,但我们会被子孙后代骂!”
一种不被后人骂的历史观,一种强者精神,统摄着沈文荣,让他有了不一样的境界。许多人为一张嘴活着,而他却为创造历史活着。

保持敢为人先的六大决策

在一定的度数里,无成见地去感知和行事,是山姆。沃尔顿、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雷石东等商业领袖成功的不二法则。因为是农民,沈文荣也越发具有这样的领袖秉性。他没有成见,对钢铁和技术永远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永远不被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所陶醉,他深知天外有天。一种能够随时归零的心态,促使他不断否定自己以寻找更好的东西。因为是农民办的企业,也养育了沈文荣的独断专行。在承担责任的地方,推诿与莫衷一是,常常是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沈文荣的果断与一往无前的气势,形成沙钢一种很重要的场,使得沙钢与推诿扯皮绝缘,而与一以贯之结盟。沈文荣厉害的,是他能够立于潮头,把握未来。特别是关键时刻的关键决定,成就了沙钢的几次重要转型。
第一个重大决定:将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
1984年刚接任厂长时,周边乡镇的小轧钢厂有30多家,沙钢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沈文荣感受到了危机。他接任厂长后不久,捕捉到国内房地产业兴起的商机,做出了沙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收缩产品线,将当时大企业不屑一顾而小企业又无法上规模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他们还按市场需求,向多系列、多品种发展,总共开发出9大系列、35个品种规格的窗料。沙钢像一头猛虎冲进了大江南北窗钢市场,一举在国内市场占了60%的份额。就凭这一种产品,沙钢迅速地完成了资本积累,进入国家二级钢铁企业行列。
超越一定时空,任何战略决策都是盲目的。一旦错过时机,决策就会发生从正确到错误的质变。沈文荣对此心有灵犀。行业老大的位置,没有让沈文荣陶醉,登高望远却惊出他一身冷汗:随着铝合金和塑钢窗的兴起,窗框钢将失去了原有的优势,没有新技术的沙钢将很快被淘汰。几次赴国外考察和学习,使他看到了企业现有设备与国际水平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沈文荣决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彻底地改变工厂对钢窗的依赖。
第二个重大决定:买下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
1988年底,沈文荣了解到一位港商从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下了一套二手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便多次与对方接触,意图购买。
这套国内第一条“超高电炉-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代表了当时的国际高科技先进水平,国内大钢厂也无人敢碰。公司内部多愿意居安认命,冶金行业众多权威也都摇头反对。因为引进失败沙钢就要破产。沈文荣专赴国外考察摸清底细。他的强力意志,既不为内部安逸的呼声所动,也不为外部权威意见所左右。他身为农民,太知道沙钢缺什么和有什么了。他把他的引进冠之以“开放型的自力更生”。他的逻辑不可动摇:表面看是引进设备,实质上,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观念才是发展大计;先“拿来”,再完完全全变通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这一条,成了沈文荣后续一系列重大引进和改革主要依据。
旁观者不在他的位置上,无法了解他对生存危机的焦虑。引进所需要的总投资3000万美元。当时即使将沙钢存在银行的全部发展资金投进去,还有35%的资金缺口。那位港商同意承担这个数额的股份。于是,这项当时国内第一的项目立即上马。沙钢人采取一盯一,甚至二盯一的笨方法,牢牢盯住外国工程师是怎样安装这条流水线的。
1992年,“永新”安装调试成功,恰逢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所引发的大发展机遇,仅用两年“永新”投资就全部收回。沈文荣并不满足于收回投资,他更看重技术创新。比兹顿这条生产线设计年产量为25万吨,沙钢通过密切关注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改造这条生产线。在原有炉体上加载了国际新技术,新设备。消耗不断下降,指标不断上升。炉壳上加载了喷氧栓,缩短炼钢时间。后来这条生产线产量能达到60万吨。当时冶金部周传典副部长视察沙钢后激动得逢人就讲:“沙钢能成功引进并自己掌握这套设备,不愧是我国冶金史上第三次革命的样板,你们要搞通什么是第三次革命,不必到国外乱跑,去看沙钢就行了!”
沈文荣这位地道农家出生的汉子却有着商人天生的精明。“永新”为沙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那位港商想将这个项目全部买下来,而沈文荣却棋高一着,通过谈判,反而将港商手上35%的股份全部回购。“永新”财源滚滚而来的同时,红红火火多年的9条窗钢生产线,却在铝合金窗的兴起中,一条又一条地从沙钢人眼中消失了。做企业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盖莫例外。
第三个重大决定:揽天下技术搭建“亚洲第一炉” 润忠
“永新”的成功,没有让沈文荣陶醉。他站在“永新”的平台上,旋即他看到了“永新”技术的没落,同时也领略了炫目的世界一流:德国的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瑞士的新型连铸机、美国摩根的自动化轧机以及西门子的自动控制系统。他从宝钢的发展中体会到,只有引进第一流的设备,才能出世界第一流的产品、做世界第一流的管理与创世界第一流的经济效益。
在“开放型自力更生”理念指导下,借用“永新”的资金积累,沈文荣下决心搞一个独一无二的“大拼盘”:把德国最好的电炉、美国最好的轧机、瑞士最先进的连铸机、西门子的自动控制系统全部拿来,立足于更高的技术层面,再搞一次中国冶金史上的创新!这着实又引起圈内外一连串的拍案惊奇和无数个问号!但是那些无关痛痒的舆情没法阻挡沈文荣
1994年,“90吨电炉-高线短流程生产线”由北钢设计院设计出来,每平方米造价2500元,总投资要22亿元。沈文荣算算觉得不对头,要求修改方案,结果投资额缩到13亿元左右,厂房造价改为每平方米1580元。他还是不满意,就找江苏设计院设计,要他们按照沙钢的方法设计方案,利用从前苏联以废钢价格买回的槽钢、角钢,只要保证安全可靠、美观大方就行。结果厂房造价每平方米只有780元,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又节省了4300万元。他亲自带队去德国,数十万吨的设备运回国后,他干脆吃住在工地上。当时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设备调试请人又需要支付18万美元劳务费时,沈文荣心疼了。他拍板自己干。安装“永新”时的紧盯策略发挥了效果,最后沙钢自己的土专家3天4夜不合眼,反复调试终于自己调试好了设备。最终,沙钢建成“润忠”这个项目仅花了9.8个亿。
这条用最快速度组建而成的全球一流的线材生产线,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7万吨,通过技术改造,2004年产量达到97万吨,其年产量还超过国外同类设备20%,每吨钢的电耗也降到同类设备最低。惹得同行业老大哥也根据市场需求谦虚地派员来学习,引进了一条规模相同的流水线。
第四个重大决定:用全球视野打造战略供应链
跻身世界钢铁企业巨头,是沈文荣长久以来的理想。他清楚,要做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必须有全球视野,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
1996年年初,90万吨电炉项目刚刚出钢,连铸、连轧还在调试中,沙钢集团又有了惊人举措:与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国浦项集团合资兴办10万吨不锈钢冷轧薄板、10万吨镀锌钢板和14万吨钢材加工中心三个项目。当时项目总投资达2.4亿美元。此时,浦项与沙钢的合作进入新阶段,在张家港浦项不锈钢有限公司的投资总额累计达到9.7亿美元,通过技术创新和项目扩建,成为国内最大的冷轧不锈钢薄板生产基地。
其间还发生了一件“千里追踪”的轶事。为使项目早日获得批准,沈文荣先后7次进京向有关部门汇报。一次,他去冶金工业部汇报,不料部长去了海南,沈文荣立即坐飞机追到海口,可部长又下了铁矿,他又连夜赶路250多公里追到矿上,向部长作了汇报,不久,浦项合资项目获得了批准。
沙钢的合作伙伴可不仅仅浦项一家。沙钢的板坯生产是和韩国东国制钢(主要生产造船板)合作的,这也是从战略上考虑的,因为他们的管理手段和生产工艺都十分先进。经过几年的学习和不断改进,沙钢的产品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别人的板坯出口价格是300美元,沙钢要卖到350美元。
2005年9月初,沙钢集团与韩国SK商事签署了热卷板项目增资1800万美元意向书,这使该项目的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美元。还与东部制钢、新日铁、伊滕商会等日韩大公司积极联络和洽谈,共落实了3个新项目,达成5项投资意向,新增了7家大客户。
中国铁矿不多,优质铁矿更少,而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却资源丰富,上游资源的战略意义没有逃脱沈文荣的双眼。从2003年开始,沈文荣多次飞往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洽谈。终于,2004年上半年有了结果。沙钢成功参股澳大利亚必拓必和公司10%的股份,作为固定回报,该公司每年供应沙钢300万至350万吨优质铁矿粉。与此同时,世界上最大的矿石供应公司———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也与沈文荣就资源和有关技术问题正式达成合作意向,每年将向沙钢供应上百万吨的高品质铁矿粉。
从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产品出口国外、介入全球资源供应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战略供应链,沈文荣带着沙钢,一步一步朝着世界钢铁大王的目标迈近。
第五个重大决定:站在巨人肩上搞技术创新
沈文荣的学历只是中专,学的又不是冶金专业。但是,30年来,他对所有与沙钢发展无关的事都不感兴趣。他对“钢铁”不耻下问、谦虚好学在国内外同行中是出了名的。他的办公室、家里,堆满了全球有关冶金的书籍杂志。一谈到钢铁技术他就像吃了兴奋剂,一谈到风花雪月他就打瞌睡。一次他去法国旅游,在埃菲尔铁塔下打起呼噜震怒了法国导游:他还从来没有看到一个像这样对铁塔不仰慕的人。他哪里知道,沙钢的技术坐标就是在这个“钢痴”的主持下确立的。
在巨人的肩上搞创新,这是“钢痴”沈文荣内心的小九九。他提出“技术改造高起点,不搞循序渐进”的一步到位新观念,打破了“小改小革年年搞,年年有进步,年年要改造”的传统模式。
名义上是引进先进装备,实际上是引进智力加强自主研发。2001年,沙钢与东南大学合作1860兆帕级小钢坯连铸连轧产业化研究。世界各大钢铁企业大多数用大钢坯生产高碳钢,成本很高,如果能用小钢坯生产,则可节约大量成本。这项研究涉及钢材的碳偏析,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只有宝钢能做到。这项难题最后被东南大学从理论上攻克了,沙钢组织技术力量将理论成果成功地产业化。2001年,沙钢用小钢坯生产出1万吨高碳钢,2003年达到了24万吨,2004年达到40万吨,产量几乎每年都翻番。2003年,占领了国内50%的市场。仅仅这一个产品3年就获得了10个亿的利润。
张晓兵博士是沙钢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冶金专家。他1982年从上海工业大学毕业去企业工作,后又回校读研究生,留校当讲师、副教授、教授,是徐匡迪院士的博士生。1996年到澳大利亚学习,后又被加拿大邀请去做博士后,专门研究钢铁冶金控制过程。以后又留下做研究员,专攻“易切削钢”技术,研究如何控制夹杂物、氧化物、硫化物,并受指派去瑞士从事技术顾问工作。2002年12月他应聘去了上海一家钢厂,并成为不锈钢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期间,他搞了三个科研项目,申请了五项技术专利。2004年7月,受沈文荣的“诱惑”,张博士举家迁至张家港,担任了沙钢集团炼钢总工程师的职务。

2005年,张博士带领科研技术人员针对市场及用户需求,对新产品帘线钢的工艺、技术、质量进行全面攻关。帘线钢是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前国内的帘线钢生产企业大多数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日本报价一般是每吨1400美元,沙钢的价格仅为每吨5000元人民币。沙钢走的是不同于传统的短流程工艺路线,即废钢-电炉-精炼炉-小方坯-轧制。工艺短,成本低,难度大,容易产生碳偏析等毛病,但是产品竞争力非常强。全球最大帘线钢生产企业是比利时的贝卡尔特,沙钢基本解决了工艺难题后,现在每月供贝卡尔特在中国境内的生产企业帘线钢3000吨左右,逐步替代了进口。

沙钢的技术改造和科研革命一天都没停止过。沙钢目前正在汽车零配件专用优质特钢项目和大盘卷生产线项目上寻求突破,以进一步提升沙钢的竞争力。沈文荣明白,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永远进不了世界一流。
第六个重大决定:购买德国蒂森克虏伯[2] 多特蒙德钢铁厂,投资改造成650万吨板卷项目
沈文荣从来就不屑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他知道谁占领了板材这个高端,谁就能执钢铁之牛耳。2001年初,沙钢就与香港一家公司合作成立由沙钢控股的宏发公司,准备上板材项目,全世界搜寻一流的全套生产线。不久,获悉蒂森克虏伯子公司霍施钢铁钢铁厂要停产并准备整体出售设备。沈文荣如获至宝,迅速飞赴德国多特蒙德实地考察。
霍施钢铁公司共有四家工厂,设备原值达20亿欧元。这四座工厂从烧结到出型材实际是一套完整的流水线。这套流水线有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也有90年代比较先进的设备,设计产能是300万吨。沈文荣边看边盘算,把这套设备搬到沙钢去,再进行技术改造,产能将翻番。在中国,迄今没有几家企业具备生产汽车用钢的技术,因而存在取代昂贵进口汽车用钢的潜在市场。大众汽车在上海有一家大型工厂,离沙钢不远———沈文荣的憧憬很简单。沃尔夫斯堡(Wolfsburg)设计的轿车,仍将采用多特蒙德精湛技术生产的钢材,只是将整个制造流程移到长江三角洲展开。
2001年10月28日,蒂森克虏伯公司多特蒙德钢铁厂停产刚一个月,沙钢购买设备的协议便在张家港正式签署。以2.2亿元人民币买下其子公司霍施钢厂,把世界上最壮观、总重量达25万吨的工厂整体从莱茵河畔搬到中国的扬子江畔。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消息在德国引起轰动。德国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国人也纷纷质疑购买废铁的风险,而沈文荣却胸有成竹———他将继续投资对买来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建成年产650万吨的炼铁、炼钢、连铸、连轧项目。全部加起来,总投资达220亿元,大约是一座相当水平新厂成本的60%.
沈文荣对中国钢铁的未来心中有数:美国实现现代化总共用了90亿吨钢,一个小日本也消耗掉60亿吨,整个中国现在也只不过用了20亿吨钢,未来市场不可小视。中国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日子好过了,要好房子、好汽车、好家电,要更多铁路,要更多桥梁隧道,要更好的市政环境,而这些都需要钢板钢带,沙钢没有什么可胆怯的!况且,以超前意识抢抓机遇,一环紧扣一环地利用好资金链,从来就是沙钢发展扩张的光荣传统!按沈文荣的说法,2001年全球钢价处于低谷,是购买资产的绝好时机。德国人没有预见到,2003年和2004年中国的需求会不同寻常地飞涨,把全球钢价推到很高的水平,使得全球许多大钢厂闲置生产能力得到重新利用,否则沙钢可能捡不到便宜。
当然,蒂森克虏伯公司停产并出售多特蒙德钢铁厂,一方面是当地城市发展与申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服从其逐步向服务及技术支持方面转移的全球战略。目前,蒂森克虏伯公司正在进行着其作为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源重新配置:向终端市场中国、北美等地转移制造业,而本土则向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转型。从2005年开始,该公司跟阿赛洛竞购加拿大最大钢铁公司之一的多法斯科公司已经几个回合,由于米塔尔收购阿赛洛已成定局,狄森集团胜出的可能性大增。
沈文荣把这笔买卖看成沙钢立于不败之地的大决战。仅到德国去搞拆卸工程的劳务签证就达1000多张。千余人日夜奋战,拆一件标号一件,同时将编号传送到国内集团工程指挥部计算机上。几十万吨的设备海运到沙钢万吨级码头时,千余人又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轮番上阵搞安装调试,技术改造方案同时有条不紊地进行。2004年11月,设备安装调试成功,流水线统统提前投产,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闻讯赶来了。这位老资格的科学家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沙钢后,一种触电的感觉袭遍全身。他感慨万千地说:“我当上海市长时,宝钢搞一个300万吨的项目,要调动全国的力量花上七八年才能投产,现在,一个县级市的沙钢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两三年时间就一鼓作气搞成了650万吨,说明我国搞工程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武钢董事长邓琪麟也惊讶道:“老沈,你是怎么搞到1000万吨上去的?我那个1000万吨能力是几代祖宗用了几十年时间才传到我手上的,你用了不到10年时间,从100万吨一直冲到1000万吨,我除了佩服就是奇怪。”
国内媒体多聚焦那些光彩照人的明星和衣着时尚的大佬,而国外媒体则关注这个创造了奇迹的中国汉子。这个震撼了“制造帝国”德国的人,震撼了欧洲大陆和钢铁世界的人,一直是西方媒体的主角,因为他是中国力量的缩影。

根植于地缘人本而又无边界的思维模式

一般的理解是,苏商多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领先于全国,并创立了“离土不离乡”的兴办乡镇企业模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兴起于“离土”,领先于“离土”的苏商,却因一味固守“不离乡”,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沙钢却对苏商模式作了全新的诠释,“离土不离乡”被赋予全新的内涵。
从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产品出口国外、介入全球资源供应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战略供应链,沈文荣带着沙钢,一步一步朝着世界钢铁大王的目标迈近。有些人把全球视野看得很崇高,提出“从月球上看地球。”但是那样高度是有了,却什么也看不清,不见得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沈文荣则站在大地上看钢铁,从人本出发抓资源配置,始终能够抓住钢铁的脉搏。
沈文荣深知自己,也知世人。什么东西让自己放心,能够满足我们对完美的好奇心,就一定是能够打动世人的东西。他认准了性价比。沈文荣确信,钢铁业市场的高端在中国,这个钢铁生产与消费大国客户的需求在很快地更新中,只要你号准了最终需求的脉搏,就可以高举品牌与技术的大旗,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据此,沈文荣硬是塑造了“工厂不离土便可走世界”的模式。一个地方贫困还是富饶,关键看有没有龙头品牌企业。如果龙头品牌企业能够把市场与整合资源的主导权系于一身,则这一方水土就富有了。这也正是沙钢沈文荣的秘密。同样是引进外资,有任期利益的政府官员所主导的路径与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所主导的路径,有着本质的差异。没有核心技术,沙钢能够通过引进合资把技术变成自己的;没有品牌,沙钢能够倾注全部心血与意志力打造一流品牌;没有人才,沙钢能够从人本出发引进人才。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得沈文荣砥砺出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一种根植于本地而又无边界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真正的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越是本地的,越是全球的。以统一的特征洞察本地需求的样式与走势,这样也就实现了全球化经营。当然只有那些灵活、外向、能充分利用其敏感性和理解能力的企业家才能进入这样的境界。只有积累对每个微观宇宙的观察,才能最终形成对全世界的洞察力。从人类的基本需求出发,洞察本地的微观“宇宙”,就能见微知著。或许,这也是沙钢模式的意义所在。
时下对“跨国公司的经济飞地”带来的贫困,多有诟病。地方政府为了在本届任期内“有所作为”,缺乏培育民间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的耐心,纷纷倾全力打造“跨国公司的经济飞地”。从而导致在全球工业化分工中,只能通过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和税收等政策的投入,在外资企业的产业链中充当加工和组装环节的角色。人均GDP上去了,但是人均收入却停滞不前,造成富饶的“贫困”。如果多一点儿像沙钢这样的龙头品牌企业,能够把市场与整合资源的主导权系于一身,则这一方水土就富有了。
有待破解的难题
先前,方圆500公里的市场半径,就已经让沈文荣陶醉了;现今,跻身世界一流的沙钢,不得不以全球视野来打造自己的战略供应链。沈文荣通过引进设备顺利模仿了技术、模仿了商业模式,可是却遭遇了制度建设滞后的攻坚战。作为民营企业,沈文荣个人拥有29.98%的股份,其管理团队掌控着87.7%的股权,存在着“一股独大”的弊端。一言九鼎的沈文荣拥有沙钢的绝对控制权。这样一种体制,能够调动一切资源迅速做大,但却无法经营管理一个全球布局的钢铁帝国。
沈文荣的秉性和意志力上去判断,显然他不会局限于10平方公里的地盘上构建自己的帝国,他会像宝钢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建构自己的帝国版图。沙钢去年出口的钢材已达8亿美元的收入,而且现在正与欧洲、美国、韩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外公司进行接触,探讨战略合作的可能。入股沙钢成为时下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的一个热门话题。韩国的浦项可谓捷足先登,但是开口50%的股权,沈文荣的沙钢实在难以接受。据沈文荣透露,沙钢的股权不一定转让给老外,也可能转让给国内知名的钢铁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老大宝钢与沙钢在地缘与人缘上都有着不错的基础,只是“钢痴”沈文荣绝对不可能放弃控股权,而老大宝钢也不甘心投资给别人玩。
当然,沈文荣已经是60岁的人了。如果沙钢加盟了宝钢,沈文荣可能马上面临退休的压力。对这个“钢痴”来说,没有比把他从钢铁线上排挤出去更残酷的事了。他的魂魄在钢铁。这是任何想入股沙钢的公司不能不考虑的基本点。
可以预见的是,沙钢也可能向一个上市的公众公司转化,容忍不乏国际国内的钢铁巨头持有相当数量的股份。而沙钢的运行依然在强人沈文荣的绝对控制之下。对任何一个投资者来说,有沈文荣这样一个“钢痴”掌舵沙钢,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如果没有钢铁不知该怎么生活下去的沈文荣,只崇敬围绕着钢铁的创造、简化、生成和想象力。他谨慎地、不动声色地并不可动摇地向前推进着他的商业帝国,因为他是向上的人。

四、解析

1.改革开放、体制转轨等一系列特殊的历史条件成就了沈氏的财富故事。
沈氏本是体制边缘的人,当时属集体经济,还不属国有背景,在当时中国特殊的时空背景下,他及他们所属的小厂缺盼望被政府/国家收编招安,他们渴望变成体制内的人,后来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需产权明析,持有29.8%股权沙钢集团的创始人和最高管理者沈文荣,却一夜之间拥有合法的200亿元财富。改革开放、体制转轨等一系列特殊的历史条件不可能再现,中国也不会像前苏联那样把中石油、中移动私有化。沈文荣很可能是中国此后唯一的“红顶首富”。
特别值得强调的沈的农民身份成全了他。
1979年,小钢铁厂有点起色时,沈文荣曾经努力要改掉“农民”身份,让政府把这个厂改成“全民所有制”,厂里的农民也都可以“修成正果”,当上国家的工人。但当时很困难,沈文荣跟工人们说:“人家政府不要,还是当咱的农民吧!”
因为是农民,他作为创业者和所有者的身份才顺利得以确认,才有了改制时的丰收。2001年沙钢成功改制。市政府持股25%,沙钢职工持股30%,沙钢管理层共同持股45%,其中沈文荣一人持股17.28%,其余自然人最高不到3%.2004年,张家港市政府又将其持有的部分股权转让给沈文荣,沈的股份上升到29.98%,成为沙钢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

2.沈氏及沙钢的财富故事是是“苏南模式”的代表
由于经济、文化基础好,集体经济家底儿相对较厚。改革开放之初,苏南一带迅速涌现小天鹅、波司登、红豆等一大批优秀的集体企业。“苏南模式”的特点之一是政企不分,企业家和官员也时常“跨界”,企而优则仕、仕而优则企。沈文荣当选过市政协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担任过中共张家港市委副书记。与沈文荣有类似经历的企业家不在少数,张瑞敏、倪润峰是突出的代表。但张、倪的“顶子”红了却没能真正冲出体制成为“商人”。沈文荣不仅做成了“红顶商人”还成了首富,这比他来自传统产业更令人印象深刻。

3.沈氏的财富还源于其特有的“向上的力量”
出身于长江边一个小村庄的沈文荣家境贫寒,家里只有三间茅草房,父亲英年早逝,兄弟姊妹6人和母亲相依为命。 沈氏的农民背景成就他敢想、敢为、负重、淡泊而坚定的品质。做企业是力行者的事业,必须强悍精明。
每一个成功企业,都有一段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一分钱当两分钱花、一个人当两个人用的历史。可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跻身大公司后,继续坚持艰苦奋斗,就难以做到了。沈氏坚持了“大公司规模、小公司做法”
在民企生存环境并不理想的钢铁行业,沙钢集团能迅速成长为全国第三大钢铁企业,一方面得益于“钢铁沙皇”沈文荣以强悍个性带领沙钢超常规成长,另一方面来自沙钢持续的并购。不过,由于一直未能上市,沙钢只能采用现金并购的方式,这为其带来了较行内国企更高的负债率。研究发现,除沙钢集团自身强悍的基因把握住了一次次发展机遇外,外延式的并购是推动沙钢规模做大的另一要素。  2005年发改委颁布的钢铁产业规划,是沙钢外延式并购的直接推手,根据规划,发改委原则上不再审批新项目的建设规划,鼓励现有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此,沙钢制定了“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内后外”的并购策略,短短两年时间内,产能由1500万吨提升至2500万吨。

五、附件
1.沈文荣一箭三雕救赎*ST张铜 不排除大重组可能性
www.p5w.net/stock/news/ ... /t2529539.htm 2009-8-28
2.经济观察报:大匠沈文荣
news.qq.com/a/20091230/001436.htm 2010-6-11
3.江苏沙钢沈文荣后入选年度经济人物(图)
house.focus.cn/news/2009-12-14/816739.html 2010-5-22
4.沙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居安思危是民营企业最不能忘记的
stock.sohu.com/20100115/n269602036.shtml 2010-6-6
5.沈文荣:草根企业做大世界钢铁
www.gotoread.com/mag/11948/sarticle_29660 ... 2010-5-27
6.沈文荣:揭开“民营钢铁沙皇”成功密码
people.caistv.com/html/2009-11-05/162327_ ... 2009-11-5

 
电话:010-62483188   地址:北京海淀区温泉镇杨家庄(100095)
版权所有:西山书院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1277号
  春藥王 春藥網 春藥網 春藥王 春藥王 助性藥 催眠藥 迷奸藥 如何治療陽萎 失身水 印度神油哪可以買 第六感費洛蒙 發情藥 金蒼蠅水 男人持久 情定費洛蒙 情趣藥品 威而剛購買 威爾剛哪裡買 性費洛蒙 性藥品專賣店 性藥專賣店 持久液哪裡買 如何購買威而剛 如何讓男人持久 如何壯陽 性藥品專賣 藥局購買樂威壯 治療早洩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