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双华
一、基本信息
性别:男
年龄:45岁
出生地:河北
所属行业: 钢铁
公司: 日照钢铁
个人财富:160亿
排行榜:2009胡润中国富豪榜第41位
二、基本简历
1.创业历程
杜双华,男,1965年11月26日生,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人,现任京华创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日照钢铁集团董事长。以350亿元的资产,名列2008胡润百富榜第2名。
杜双华在1987年就开始从事钢铁制造,1993年他创办了河北京华制管,当时只有80余万元的产值和100多位员工。2001年开始,他相继在唐山、包头、莱芜、广州、四川等地成立了制管公司,并在2003年合并组建了京华创新集团,2005年产值100亿元。2003年,杜双华与山东莱钢合资创办了日照钢铁控股,2005年产值80亿元。
1987年, 杜双华是首都冶金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的普通职工,那一年他22岁,这也是他涉足钢材贸易领域的开始。4年之后,杜双华辞职,开办北京兴华福利轧钢厂,1993年他创办了河北京华制管,当时只有80余万元的产值和100多位员工。2001年开始,他相继在唐山、包头、莱芜、广州、四川等地成立了制管公司,并在2003年合并组建了京华创新集团,2005年产值100亿元。2003年,杜双华与山东来港合资创办了日照钢铁控股,2005年产值80亿元。
1993年建厂至今的十多年间,京华创新由原先产值不足200万的小厂,发展到现在拥有年产值80多亿的焊管龙头企业。其速度之快,被称为“旋风式的发展,爆炸式的发展”。
其间,杜双华在北京、唐山、包头、莱芜、广州、成都、吉林等各地发展钢铁事业。2005年,杜双华的京华创新集团获取利润约8亿多。
胡润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在制作“百富榜”时,他以利润率10%左右和7倍市盈率估算出,在京华创新集团,杜双华拥有个人资产约56亿。
2003年时,各地民营钢铁企业大兴土木,常州铁本和宁波建龙已在热火朝天地施工,杜双华也看到了这一波钢铁行情。
杜双华把眼光投向了临港城市日照,2003年2月,日照钢铁公司正式成立。
2003年时,各地民营钢铁企业大兴土木,常州铁本和宁波建龙已在热火朝天地施工,杜双华也看到了这一波钢铁行情。杜双华把眼光投向了临港城市日照,2003年2月,日照钢铁公司正式成立。
2.简历2
杜双华,1965年出生,祖籍河北衡水,青年时代在北京度过。
1987年,杜双华是首都冶金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的普通职工,那一年他22岁,这也是他涉足钢材贸易领域的开始。4年之后,杜双华辞职,开办北京兴华福利轧钢厂,这家位于朝阳区十八里店的小工厂,成为杜双华钢铁事业的起步,从一个普通职工变身为企业主。这让人们对于杜双华是否拥有政府资源多有猜测,只是从未得到任何方面的证实。又一年后,杜双华杀回祖籍地河北衡水,创办京华制管厂,人们普遍认为这为他日后的钢铁帝国奠定了最初的基业。
杜双华低调得近乎让人觉得不真实,初期在北京的创业经历更是一段他从未提起过的如烟往事,让人忍不住怀疑,是不是他自己也将那段日子里发生的事情忘记了。但是仍有早期接触过杜双华的钢材商人向外界透露,杜双华与北京的关系其实十分紧密,以致开办于衡水的制管厂所冠之名“京华”,也是“北京”“双华”各取一字。
尽管是否有政府资源无从证实,但是杜双华能踩准国家宏观政策变化的每一个节点,并在节点处迅速找准时机果断出手的能力毋庸置疑,后者使得杜双华一路走来显得顺风顺水。
从1992年回衡水办厂到2003年创办日钢,这之间的10年中,杜双华主要精力在发展焊管。我们铺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图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10年中,正是中国天然气、石油大发展的十年,那么天然气、石油管道,钢丝管与脚手架,哪一样不会用到焊管呢。
从衡水出发,杜双华在莱芜、广州、成都、吉林开设了多家制管厂,2003年,杜双华的京华创新集团已经是亚洲最大的焊管生产企业之一,国内市场他分去了60%的份额。2003年,杜双华相中山东日照,在日照及山东省政府的支持下,当年2月,日照钢铁集团成立,3月31日开工建设,181天后出铁出钢,这也被业界称为“日照速度”,因为其创下了世界钢铁行业的奇迹。
2004年,日钢产量只有107万吨,销售收入25亿元。三年后,2007年公司产量达到775万吨,销售收入286亿元,两组数据分别翻了7倍与11倍。连续 5年的爆炸式增长使得日钢成为山东效益最好的钢铁企业。2008年杜双华以350亿元人民币身家排在胡润富豪榜的第二位。这一年,日钢实现营业收入471.87亿元,利润却高达60多亿元。
同时期,位于济南的山东钢铁厂的营业收入1205.05亿元,利润却只有27亿元。但是,2009年,正是上一年利润不及日钢一半的山钢,在政府的主导下,将日钢收入囊中。
3.简历3
杜双华,2008胡润百富榜: 第2名,2008 财富(亿):350,年龄:41,出生地: 河北,公司:京华创新集团、日照钢铁集团,总部:河北、山东,主要领域:钢管、钢铁
杜双华在1987年就开始从事钢铁制造,1993年他创办了河北京华制管,当时只有80余万元的产值和100多位员工。2001年开始,他相继在唐山、包头、莱芜、广州、四川等地成立了制管公司,并在2003年合并组建了京华创新集团,2005年产值100亿元。2003年,杜双华与山东来港合资创办了日照钢铁控股,2005年产值80亿元。
京冀起家
杜双华进入钢铁产业已经有17年,这中间,好运气似乎总是伴随着他。杜双华自己说,1991年,时年26岁的他辞职离开了首钢冶金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到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开办了北京兴华福利轧钢厂。这是杜双华开办的第一家企业,也是后来京华创新集团的前身,严格来说,也是日后名声大噪的日照钢铁集团的前身。我们不知道当时杜双华为什么辞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在首钢的经历,为他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实,具有大专文化、机械工程师的他并没有“离开”过钢铁行业。现在,通过网上搜索,还可以找到北京兴华福利轧钢厂的散碎资料。这是一家很小的企业,有的资料显示它只有20名员工。1992年9月,由于北京兴华福利轧钢厂车间狭窄,生产规模受限,杜双华决定抓住河北省三河县建设开发区的时机,征用土地建设了焊管厂。杜双华很快迎来了他一生中的重大历史机遇。他描述说:“(焊管厂)次年投产后便赶上了焊管价格暴涨的好形势,产品供不应求,生产规模急需扩大。”
1993年,经过多方考察,杜双华决定在自己的老家河北衡水建设年产能10万吨的焊管生产线。从5月开始动工,到年底就投入了生产,并成立了京华焊管总厂。“从1994年到1998年,我们通过滚雪球的办法,靠积累促进发展,使投入产生效益,企业有了较厚的经济基础。”杜双华说,“1998年,年产量达到了30万吨,销售收入4.2亿元,位居河北焊管行业首位。”到1999年,这家焊管企业销售收入达到了7.2亿元,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杜双华没有介绍当时企业的利润情况,但按照保守估计,当时杜双华已经成为亿万富豪并不存在悬念。“从2001年起,为掌握资源和销售优势,我们决定靠近原材料基地和市场前沿建厂。首先在唐山开平区组建了唐山京华制管有限公司,当年完成销售收入20.7亿元。”杜双华说,其后2002年到2003年,相继组建了莱芜京华、广州京华、吉林京华、成都京华等企业。到2003年1月京华创新集团正式成立时,杜双华已经拥有一个包括6家制管企业、一家化工厂、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这家集团可以年产300万吨焊管、150万吨热镀锌管、100万吨螺旋焊管、2万吨癸二酸(位居亚洲第一)。2003年,京华创新集团实现利税23.8亿元,实现利润10.35亿元。在2003年,杜双华早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胡润富豪榜“漏网”的前十名富豪。杜双华把早年事业的爆炸式发展的原因之一归结为“赶上了焊管价格暴涨的好形势”,但衡水市总结其先进经验时,归结为“独有的胆识和魄力”。
日照辉煌
2003年,对杜双华的事业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到山东日照组建钢铁企业。这一决定使他迎来了事业上的一个高峰。在日照设厂,并不是杜双华起初的选择。他说,在此之前,他开始考察了唐山,后来又考察了大连、秦皇岛、天津、昌黎、黄骅,“但都不具备设厂条件。”“2002年5月到8月,我们又跟山东青钢谈判,谈了4个多月没有成功。”“日照是国家重点布局的钢铁建设基地。”这一点深深吸引了杜双华。而此时,当地政府也向杜双华抛出了绣球。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杜双华顺利在日照市靠近岚山港的虎山镇征得了5867亩土地。“2003年2月29日,我们同日照市政府、莱钢集团签订了日照钢铁项目三方协议,3月31日正式开工奠基。”杜双华说。这一次,杜双华再次展示了他的“速度”。日照钢铁从开工到正式投产仅用了181天。当时被日照市政府誉为“日钢精神”、“日钢速度”。杜双华的“速度”再次抓住了机遇。杜双华说,日照钢铁的发展时间虽然相对较短,但也是一个滚动发展、不断突破的过程。建厂初期阶段,抓住了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对钢铁产品需求大的机遇,不断上设备,扩大规模,提高产能,到目前已经形成了1300万吨铁、1250万吨钢、1000万吨材的年产能。
杜双华这样回忆181天的“日钢速度”。他说:“当时,这里是一片滩涂、虾池,施工条件非常艰难。3月份,我们刚开工就遇上了日照市30年不遇的一场大雪,到6~9月份,又遇上多达47场的连阴雨,道路一片泥泞,大型车辆及工程机械无法使用,很多设备都得靠人拉肩扛。181天的建设历程中,雨雪恶劣天气占到了76天。从4月份开始,‘非典’肆虐全国,各地都实施道路管制,采购人员出不去,建设设备进不来,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除了天气条件及“非典”之外,杜双华遇到的更大的难题是莱钢撤资与自身资金的紧张。“我们在与莱钢合作中,双方因为合作方式和资本运营等方面未达成一致意见,莱钢将股份和技术人员全部撤回。我们只能再重新招聘技术员工,自主研究使用技术。在资金方面,由于莱钢撤股和国家开始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一度出现了资金短缺。我们只好以京华创新集团作为担保从银行获得了部分贷款,并且向日照市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银行等单位求助,得到了他们的鼎力相助,渡过了难关。”杜双华说。
此前,媒体报道说,日钢集团在当时总共获得了近20亿元的银行贷款,其中中国银行有10亿的承兑汇票贷款,近5亿元的项目贷款,日照商业银行近3亿元的贷款,建行近2亿元的贷款,农行近2亿元的短期贷款。杜双华无疑是幸运的。就在他大张旗鼓开始日照钢铁项目建设时,国内另外两家民营钢企正在遭遇“滑铁卢”。江苏铁本被查处,山东另外一家准备在钢铁产业上大干一场的民营企业万杰集团因为“步步踏空”而使它的钢铁帝国规划胎死腹中,至今身陷泥沼。没有“日钢速度”,或许杜双华会成为第二个“铁本”?或许会成为第二个万杰?这都是假设,而历史不能假设。事实上,日照钢铁又一次抓住了机遇,成就了杜双华的更大辉煌。杜双华说:“在整个日钢建厂阶段,靠省市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日钢速度”继续演绎着杜双华的财富奇迹。2004年,日照钢铁钢产量是107万吨,销售收入25亿元,上缴税金是215万元。到了2007年,日照钢铁的钢产量达到了775万吨,销售收入286亿元,上缴税金13.78亿元。今年1到4月,日照钢铁钢产量是350万吨,销售收入147亿元,上缴税金12.4亿元。而日照钢铁党委书记廖海亭此前告诉本报记者,预计今年日照钢铁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500亿元,利税可以达到100亿元。
辉煌中的杜双华正在酝酿更大的目标。他瞄准了港口建设、研发推广非高炉炼铁技术等领域。日照钢铁已经考察建设日照30万吨铁矿石专用码头。同时,目前正与北京钢铁总院合作研发金属化球团技术。现在已经进入中试阶段、预计2009年2月进入工业化生产的这一项目,总体规划建设年产500万吨金属化球团,可以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20亿元。
喜与忧
不知道此时的莱钢集团心情如何。在2003年,杜双华的京华创新集团和莱钢集团共同设立日照钢铁时,双方各持50%的股份。后来,“双方因为合作方式和资本运营等方面未达成一致意见,莱钢将股份和技术人员全部撤回。”而现在,日照钢铁的规模已经堪比莱钢。或许没有莱钢的退出,也无法成就现在杜双华日照钢铁的辉煌。在杜双华或许为过去爆炸式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他却无法避开这样一个“障碍”:他的钢铁企业及其远大目标与山东省对钢铁产业的总体规划之间的“冲突”。这也是一个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博弈”。
事实上,杜双华当初在日照建设钢铁企业开始,他就已经进入了这场“博弈”。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杜双华的步子甚至可能迈得更快点。在日照钢铁选址之初,就遇上了这个问题。杜双华选择了“退让”。他说:“起初日照市给我们首推的是靠近日照港的国家规划地奎山,我们也很中意,但为了不影响国家整体规划,我们又重新选址。”但其后,这个问题还是如影随形地跟着杜双华。2006年,日照钢铁在完成年产350万吨的建设目标后,开始进行装备大型化准备。“但是,这些规划需要占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预留规划用地,土地批不下来,我们只好在现有的老区这块三角地上努力挖潜。”“我们已经与德国西马克·德马克公司进行了大H钢技术交流并签订了技术引进合同,交付了10%的设备定金,实施的时间比莱钢还早,但订货合同生效后,由于我们拿不到设备进口许可证,大型H钢设备无法到岸,最后只能暂时搁置。”杜双华这样倾诉自己的“苦衷”。
日照钢铁的港口建设计划也因为“山东大钢”的规划而处在“等待状态”。此前,日照钢铁已经投资14.164亿美元,购买了3艘矿船,并在国内大连、上海船厂,韩国东方船厂等购买了12条矿船,“但港口建设因已列入山东大钢建设的整体规划,目前处于停滞状态,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按照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建设日照大型钢铁基地是该省钢铁工业区域布局调整的重点。山东钢铁集团也有重组日照钢铁的意愿。对此,杜双华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或许将民营钢铁企业的组合作为另外一个选项。“‘有一定规模的民营钢铁企业是否可以组合’,我一直在思考。”杜双华说。
4.2009年度10大经济人物”评选候选人物之杜双华
现任山东日照钢铁集团董事长。杜双华在1987年就开始从事钢铁制造,1993年他创办了河北京华制管,当时只有80余万元的产值和100多位员工。2001年开始,他相继在唐山、包头、莱芜、广州、四川等地成立了制管公司,并在2003年合并组建了京华创新集团,2005年产值100亿元。2003年,杜双华与山东来港合资创办了日照钢铁控股,2005年产值80亿元。2005年由京华创新集团出资在山东日照建立日照钢铁集团,目前年产能达1300万吨。2007年利润58.7亿元。如今,杜双华以财富350亿元,在2008胡润百富榜排名第二。日钢工程自2003年3月31日正式开工建设到9月28日出铁出钢,仅用181天时间,创造了中国冶金建设史上的奇迹,被有关领导和业内人士称誉为“日钢速度”。截至2004年底,公司完成工程总投资27亿元,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2004年7月,日照钢铁被山东省政府在1167发展战略中列为第四大钢铁产业基地。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杜双华一手创办的日钢集团累计向灾区捐款15253万元,一时间,这个鲜为人知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多方报道的对象。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杜双华始终没有接受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即便是在央视直播的赈灾晚会上,也只是日钢集团一名副总代表他出面。
三、经典案例
1.钢铁新富“杜双华”
2006年11月09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徐千翔山东日照报道
当地人提起日钢项目的建设时,最常见的一句话是:“先上车,后买票。”
机器轰鸣,高耸的烟囱吐出滚滚浓烟,运输原料的卡车来回穿梭。
这里是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当记者10月29日来到这里时,日照钢铁公司的生产基地一片繁忙。
这是新建的厂区,从阿掖山脚下一直延伸到黄海边,占地近万亩。
2002年前,记者多次到过此地,当时举目四望,满眼是绿色的稻田,绵延至地平线。而今,那一切已被一座座巨大的高炉和烟囱所代替。
这巨大的改变都缘于杜双华。这位日照钢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此前一直低调的民营企业家,上月刚被最新版的胡润富豪榜排在第14位,身家80亿元。而在几天前发布的新版福布斯富豪榜中,杜双华以15亿资产名列第185位。
“万亩湖”
记者查阅的工商资料显示,杜双华是日照钢铁集团董事长。
媒体公开资料表明,杜双华,1965年出生,1987年进入钢铁业。1993年创办京华创新集团有限公司,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3年建厂至今的十多年间,京华创新由原先产值不足200万的小厂,发展到现在拥有年产值80多亿的焊管龙头企业。其速度之快,被称为“旋风式的发展,爆炸式的发展”。
其间,杜双华在北京、唐山、包头、莱芜、广州、成都、吉林等各地发展钢铁事业。2005年,杜双华的京华创新集团获取利润约8亿多。
胡润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在制作“百富榜”时,他以利润率10%左右和7倍市盈率估算出,在京华创新集团,杜双华拥有个人资产约56亿。
2003年时,各地民营钢铁企业大兴土木,常州铁本和宁波建龙已在热火朝天地施工,杜双华也看到了这一波钢铁行情。
杜双华把眼光投向了临港城市日照,2003年2月,日照钢铁公司正式成立。
据日照钢铁公司网站显示,日照钢铁公司办公室负责人7月25日向前往日钢调研的“2006年钢铁产业调研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复旦大学及中规钢材电子市场联合主办)介绍说,日钢“2003年3月31日开工建设,在当年的9月28日出铁出钢,历时181天,创下了世界钢铁行业的奇迹,被称为‘日钢速度’。”
日照市政府的官方资料中有一个“招商引资”栏目,其中提到日钢项目时称:“日照钢铁公司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年产H型钢500万吨”。
至2005年,胡润打听到日钢的利润已有4亿,按照5%的利润率(因该项目附加值低于京华创新)和7倍市盈率计算,杜双华在日钢资产约为22亿。
于是,一个被长久忽视的钢铁新贵浮出水面。在2006胡润富豪榜上,杜双华80亿的身家远远抛离34亿身家的老牌民营钢铁大王沈文荣,成为当之无愧的“钢铁首富”。
如今,在日钢集团落地的岚山区虎山镇,从2003年开工建设到2006年不到四年的时间里,钢厂厂区已扩张为东至黄海,西到204国道,北达龙王河,南至阿掖山脚下。
这块近万亩的农田被当地人俗称“万亩湖”,形容其平坦和开阔。
记者曾于2002年前多次到过此地,当时举目四望,满眼是绿色的稻田,绵延不绝。
日照市招商局的资料显示,日钢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是一家集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于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注册资本2.2亿元”。
11平方公里规划面积,大约有1.6万多亩土地。根据记者在日照建设现场调查的情况,目前日钢已建成厂区的占地面积应在6000亩以上。
当地人提起日钢项目的建设时,最常见的一句话是:“先上车,后买票。”
以租代征?
对于当初“上车”时的情形,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韩家营子的村民回忆说,那是2003年的一天,该村全体村民被村长召集开会,会上村支书宣布,日照钢铁集团要占用韩家营子村1400多亩耕地。
当时村支书说了三个意思。“一是重点项目,上级领导已审批,地必须占;二是日钢是重点项目,村里必须响应号召;三是以租用的方式占用土地,租地款每年1000元/亩,其中200元由村委会留下部分壮大集体收入,租金每五年一调整。”
当时,岚山区有12个村近6000亩耕地被划入日钢的圈地范围,“有部分地被买断,大部分地都说先租着,租期50年。”圈地范围内某村的村支书回忆说。
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企业征用农村土地须经过三道最基本的审批程序:一是农地转用,二是征地,三是供地。虽然批准征地的权在省和国务院,但供地的权却在市县。
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及实施细则,征用或占用基本农田的批准权在国务院。但将成千上万亩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地或非农用地,却是市县就可以办到。
本报就此问题多次联系日照市土地局求证,土地局方面均拒绝接受采访。
记者曾多次联系日钢,求证上述事实。但日钢方面均拒绝接受采访,集团董事长秘书赵永钦表示:“这是政府批准的,有什么事找政府。”
银行的大客户
根据记者掌握的材料,日钢集团下属规模较大的子公司包括日照钢铁集团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日照钢铁轧钢有限公司、日照钢铁有限公司、日照型钢有限公司、日照新日气体有限公司,这些公司总注册资本约为5.5亿元人民币。
据记者多方面调查了解,日钢集团总共获得了近20亿的银行贷款,其中中国银行有10亿的承兑汇票贷款,近5亿的项目贷款,日照商业银行近3亿的贷款,建行近2亿的贷款,农行近2亿的短期贷款。
从2003年开始,建行、中行,当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与日钢建立信贷关系。2004年下半年,随着日钢公司进入高速扩张时期,几家银行的贷款也迅速增加。
某债权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看来,日钢集团的这个项目还是不错的,在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是大家都想争取的大客户,如果项目不违规的话,投资回报应该很高的”。
上述银行人士表示,至少二三年内,这个项目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且地方政府比较支持。”
日照“钢铁梦”
日照,山东半岛海岸线上的一个新兴港口城市,有条件优良的铁矿石码头,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最早的首钢搬迁的首选地,到宝钢筹建时的备选城市,到济钢与宝钢合作的实施地,“钢铁梦”始终是日照市政府的追求。
在2003年以前,日照港并没有矿石业务。2003年6月,日照港与济钢、莱钢、邯钢等5家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合资成立昱桥公司,总投资17亿元建设矿石码头。大型码头的建立,使得日照港在金属矿石运输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日照市政府按照"港城互动"的发展思路,把临港工业作为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的突破口,吸引了森博浆纸、日照钢铁、新良油脂等一批投资在亿元乃至数十亿元的临港产业项目陆续落户日照,初步搭建起了临港工业的框架。
日照打造工业城市的支柱产业选择并不多,日钢是最合适的。
当地接近发改委人士透露,日钢之所以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因为杜双华的钢铁集团在河北发展比较快,“日照又在谋划工业强市的大发展,想要扶植一个产值超100亿钢铁企业”。
森博浆纸是当时日照建市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但它是造纸,高污染,很难做大,而钢铁行业做大比较容易。“济钢本想在日照落地,但由于各种原因,审批手续没有办下来,最后不了了之。”
2.杜双华:“钢坚强”
2009年12月28日来源: 中国企业家
杜双华计划收购石家庄钢铁厂与沧州市的纵横钢铁。有消息说,如果杜双华完成整合,可能将这两个钢厂与他过去在衡水的一个钢管厂都搬迁到黄骅港。在山东失之于“国进民退”,又准备在河北收之于“国退民进”,这位民营钢铁斗士能走多远?
最近,杜双华又传出“杀回”河北的消息,他计划收购石家庄钢铁厂与沧州市的纵横钢铁。有消息说,如果杜双华完成整合,可能将这两个钢厂与他过去在衡水的一个钢管厂都搬迁到黄骅港。但据本刊了解,黄骅港港口条件目前难以支撑大规模铁矿石运输。
杜双华如同钢铁界的“堂·吉诃德”。
面对强敌,他不怯懦,不退缩,可他也不会如堂·吉诃德般脱离现实、盲目行动,而是懂得曲径通幽,迂回作战。
他创建的日照钢铁被山东钢铁集团吞并,这不仅是迄今为止国有钢铁收购民营钢铁的最大一单交易,而且过程之惊心动魄,也为“国进民退”中所罕见,期间充满了中国式智慧的较量。
就在2009年初,杜双华加快了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建设,该项目总投资78亿元,被统称为“2150”,如果能够完全建成,对当时仍在亏损状态的山东钢铁来说,将大大抬高收购成本。
与此同时,杜双华开始资产腾挪,将日钢资产分批注入其控制的分公司。2008年底,重组意向公布仅一周后,杜通过控股的Happy Sino International Limited多次增持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事后证明,这确为日钢与山钢角力的重要一步棋子。资产评估本应在2009年2月底完成。然而,随着日钢资产结构越来越复杂,山东钢铁的步调也被打乱,谈判重点已放在如何解开日钢资本化的结上了。
6月11日,开源控股发布公告,杜双华所持日钢约30%的资产已成功注入开源控股。或许并非巧合,就在当天,杜双华收到一个坏消息:国家环保部紧急叫停2150项目,已经投产的配套项目虽可暂时生产,但需重新补办环保审批手续。
及至9月6日,山钢与日钢终于正式签订重组协议。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双方妥协的结果。在新日照钢铁中,山东钢铁持股67%,重组方案中还包括一个“过渡期经营协议”,杜双华及其旧部将租赁日钢继续“自主经营”一年左右。
几乎所有旁观者都以为,杜双华会利用过渡期转型,离开钢铁业。难道不是吗?如此折腾,足以令人对一个行业彻底失望。
但是,杜双华看起来还要继续在这个游戏里玩下去,只不过把局收到了河北老家。
用河北方言来描述,45岁的杜双华是个“做事有主心骨”的人,意指他倔强,认准的事决不回头。从表面上看,这个射手座男人不会给人以强势的感觉。他举止谦虚有礼,圆脸,圆眼,行事低调,对于不方便回答的问题,也不兜圈子,只是嘿嘿笑两声,然后就沉默。
因为神秘,关于日照钢铁有很多演绎。比如说杜双华出入都有保镖,且有“帝王情结”,办公楼盖得像故宫,公司周围还有一条护城河,高管在按摩椅上开会。多数传说荒诞不经,所谓的护城河,其实是一条蓄水渠,办公室都盖成平房,原因是地基太软。杜经常一个人出差,夹着个皮包,有时就穿着工作服,秘书也不带。
最靠谱的传言是,日照钢铁与周边的村民曾发生过激烈冲突,甚至出现过死伤事故。这显示了杜强悍的一面:他抗住各方压力,基本不在当地招工,而对钢铁企业来说,这通常是与地方润滑关系的最佳方法。
如果给中国的民营钢铁企业家做一幅精神画像,杜双华能够成为模特之一。他有这个群体的很多共性:学历不高,但讲话富有煽动力;不喜欢扎堆,但长于和政府保持雾里看花的恰当距离;有胆量,也有小聪明。
3.杜双华欲重造钢铁帝国 冒险收购石家庄钢铁
先收购石家庄钢铁,再重组纵横钢铁。在老家河北,杜双华期待重新打造一个“钢铁帝国”。但,他亦在冒险
在日照钢铁这扇门被关上之后,杜双华正在打开另一扇窗——河北石家庄钢铁(下称“石钢”)。
12月21日,本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在9月山东钢铁集团宣布重组日照钢铁之后,日照钢铁董事长杜双华一直在洽购石钢。目前,其已获得石钢所有股东的基本认可。
石钢第一大股东为中信泰富(0267.HK)。2005年11月,中信泰富以约14.78亿元的总代价,从河北省国资委手中获得了石钢65%的股权。河北省国资委及石钢管理层,仍分别持有20%和15%的股权。
杜双华收购石钢计划的第一步是,通过一家海外公司,以“买断或其他方式”接手中信泰富所持全部股权。待石钢从现址搬至沧州黄骅港后,杜还计划对沧州市纵横钢铁进行市场化重组。最后,杜双华所拥有的、日照钢铁以外的钢铁资产(焊管等下游产业),也将迁至黄骅港。
河北,是杜双华的出生地和发迹地。在这里,杜氏“钢铁帝国”正期待重新崛起。
不过,上述收购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一位石钢内部管理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石钢虽然已确定搬迁至黄骅港,但并没有获得政府批准。“老杜很担心这一点。目前,钢铁业宏观调控从紧,恐怕新址获批不会那么容易”。
杜双华再出击
杜双华的钢铁梦,并没有随着日照钢铁“被国有化”而放弃。
2009年9月,山东钢铁集团成功收购日照钢铁67%股权,杜双华退居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股东”,持股仅为33%。
在外界皆为杜双华退出钢铁业感慨之时,杜正抓住一切机会,试图在钢铁业另立门户。这一次,杜双华将战场选择在河北——他出生和发迹的地方。
按日照钢铁副总经理王立飞的说法,2009年下半年,山东钢铁收购日照钢铁的速度, “我们也没想到会那么快”。而这也从客观上加速了杜双华另觅退路的步伐。
就在山东钢铁宣布收购日照钢铁的具体方案前夕,杜双华已召集其智囊团拟订了收购石钢的初步方案,其收购意图,最终也获得河北省发改委与河北省国资委的支持。
按照杜双华的计划,获得河北省政府支持是收购石钢最重要的一步,收购石钢后,杜双华将在沧州成立新公司。若能成功拿下石钢,将沧州纵横钢铁以“资产重组或买断方式”纳入新公司,是杜双华的下一步计划。
据本报记者调查,除了日照钢铁剩下的33%股权,杜双华名下的钢铁资产,还有原来京华系的焊管厂,其中,衡水京华和唐山京华为最优资产。
这意味着,如果收购石钢的计划顺利实施,杜双华将能够重新建立起一个“钢铁帝国”:将衡水京华和唐山京华装入沧州新公司,与石家庄钢铁、纵横钢铁衔接,形成上下游关系。
本报记者从石钢内部获悉,杜双华收购石钢的主体公司,将是其在海外注册的公司,“这样可以避免重蹈日照钢铁的覆辙”。
河北省一位民营钢企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石钢的搬迁地将是黄骅港,如果搬迁成功,无疑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杜双华上马新产能也将获得政策支持。
中信泰富放手
经历2008年的外汇合约巨亏事件后,中信泰富进行了一系列资产清理举动,其中,特钢被重新确定为中信泰富的主营业务之一。石钢、江阴兴澄特钢、湖北大冶特钢,三者组成了中信泰富特钢集团。
那么,中信泰富为何意欲脱手石钢?
一位接近中信泰富特钢集团高层的人士告诉记者,一方面,近年来,石钢难扭亏损之势;另一方面,2010年,石钢必须搬离石家庄市区,但在新址获批、资金来源、员工安置等方面,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对中信泰富来说,石钢已经从优质资产逐渐变为一块烫手山芋”。
据记者了解,石钢搬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环保和资金。
搬迁所需资金大约为30亿元至40亿元。而石钢2008年净亏损近2亿元,2009年也一直受特钢需求萎靡之苦。
环保问题也一直困扰石钢。12月8日,国家环保部华北督察中心一处处长刘恩东率监察组“突然光临”石钢。“刘恩东在现场参观时,皱紧眉头,一脸不高兴”,“厂里领导还挨骂了”,一位石钢内部员工告诉记者。
河北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对记者表示,由于石钢距市区很近,因此在环保方面容易引起注意,石钢因此承受巨大压力。
对石钢的没落,宋继军表示非常惋惜,“石钢如果不被中信泰富收购,也许不会成为今天这样”。
近期,也有市场传闻称“河北省国资委将收回石钢控制权”,“河北钢铁集团也有收购石钢的意愿”。
但河北省冶金工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两年,河北省国资委的确曾有收回石钢股权的意愿,计划将其归入河北省钢铁集团,但未与中信泰富、河北省钢铁集团谈妥。“由于石钢85%的股权属于中信泰富和石钢管理层,因此,政府的决定权不大,主要还要按市场规则”。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杜双华的收购方案之所以能获得股东层面的认可,主要是杜双华不但能解决搬迁所需的资金,拿出了人员安置的具体方案,还将帮助石钢实现产能升级。“杜收购石钢后,肯定会上先进产能”,而且,“将会给河北省政府和沧州政府带来更大税收”。
冒险的收购
杜双华在钢铁业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几乎踩准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每一个节点。但这一次,他正在冒险。
产能过剩,已成为目前钢铁业发展的关键词,也被政府视为“关系到行业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2009年下半年以来,各部委频繁发布严控钢铁业产能的文件,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更是疾呼:“即便是再好的钢铁企业,三年之内也不要再新建项目了。”
“宝钢的湛江项目、武钢的防城港项目,均被列入宏观调控之列。宝钢都被调控了,其他企业更不用说,你说还有比宝钢更牛的钢铁企业吗!”一位中钢协人士表示。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石钢迁至黄骅港获批“难上加难”,一是,国家要防止产能进一步扩大;二是,石钢在技术装备上尚未达到环保要求;三是,沧州市和河北省就“如何分税收”尚未达成一致。
而杜双华所希望的“海外收购”模式,亦可能成为巨大障碍。
“我觉得(杜双华收购石钢)很困难,现在大环境不好,在钢铁业,将一个国有企业改组为民营甚至外资,可能性太小了。即使河北省同意,国家也不会那么轻易同意。”某山东国有钢企一位负责人称。
山东钢铁集团重组日照钢铁,一幕政府主导下的国有企业“抢亲”大戏最终有了结局。在山东省政府的极力推动下,9月6日,山东钢铁集团与日照钢铁在日照签订了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
在顽强抵制近两年的时间后,日钢掌门杜双华最终无奈妥协,民营日照钢铁由此成为国有山东钢铁旗下一个子公司。
按照新签订的重组协议,双方将共同向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增资,进行资产重组。其中山东钢铁集团以现金出资,占67%的股权;日照钢铁以其经评估后的净资产入股,占33%的股权。但有关各方均未透露山东钢铁集团的出资数额和日照钢铁的评估价值。业内人士指出,这留下了杜双华遭受挤压的巨大想象空间。
资料显示,根据2008年中国钢铁产量排名,重组日照钢铁后,山东钢铁集团的产量将达到2931万吨,排在上海宝钢和河北钢铁之后列全国第三位。
因此,这次虽然可能会引起巨大争议。但总体而言,这对于山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即莱钢股份(600102)(600102.SH)和济南钢铁(600022)(600022.SH),将形成消息面的利好。对于2009年上半年共亏损13.62亿元的这两家公司而言,同期实现净利18亿元的日钢就如同天下掉馅饼。近一周以来,与日钢业务较接近的莱钢,其股价涨幅已达30%。
杜双华的妥协底线
由于并不情愿被重组,杜双华此前针对重组设置了多种应对措施。
杜双华曾试图抢先下手借壳上市。2008年6月11日,杜双华参股的开源控股(01215.HK)以52亿元完成对钢铁公司“誉进发展”全部已发行股本的收购,誉进发展间接拥有日照型钢30%权益、日照钢铁30%权益及日照钢铁轧钢25%的权益。在进行资本运作的同时,杜双华也将几年来属于股东香港誉进发展留存在日照钢铁的约20亿元分红提了出来。
不过,“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山东省政府做主,对于已经在开源控股上市30%的日钢股权,暂不出台处理意见,要求双方先完成现有剩余资产的重组。不过据传,对于开源控股,山东省政府的意见是“怎么请回来的,就怎么送回去”。
在2008年胡润富豪榜上,杜双华以350亿元的资产成为钢铁业首富,其净资产约80亿元。如果按此标准推算,山钢将通过增资近160亿来完成控股67%的重组目标。
杜双华妥协后,日钢投资78亿元的核心资产项目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有望起死回生。6月11日,国家环保局以未经过环评为由,叫停了日钢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
巨亏山钢吞并“暴利”日钢之后
在政府的推动下,中国钢铁产业重组的进程近两年有所加快。去年的河北钢铁集团和如今的山东钢铁集团都是政府主导重组的典型案例。
在加速中国钢铁落后产能淘汰的同时,严重的金融危机反而使运营成本较高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一度陷入集体亏损境地。以山东钢铁集团为例,今年上半年,山钢旗下的济南钢铁和莱芜钢铁共亏损13.62亿元,而日照钢铁却凭借临港优势实现净利润约18亿元。
政府主导下,“国进民退”现象占据主流,这引发了广泛争议。就山钢重组而言,明显是效益更好的日钢被规模大但效益差的山钢重组,未来的经营效果堪忧。
不管怎样,重组已成事实。优质的日钢资产注入,并改良较差的山钢资产,成为山钢股东的美好预期。
山东钢铁集团大的远期目标是争取到2020年形成4000万吨钢生产规模,综合竞争力跻身国际钢企前10强。在跌宕起伏、充满戏剧色彩的重组大戏演完后,业内更为关注的将是重组后的山东钢铁集团将交上怎样的答卷。
4.杜双华收之桑榆?
频繁布局却屡屡失意,悲壮杜双华再次拿起双截棍,与制度对抗。
杜双华是谁?在河北衡水,提到京华创新集团衡水京华制管有限公司,无人不晓。但是,殊不知,这个京华创新集团的幕后老大就是杜双华,一个被村民戏称为“小宝子”的衡水本地人。
2003年,由杜双华的京华创新集团出资在山东日照建立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钢)。自投产开始,仅仅用了5年时间,日钢就跃升为国内第二大民营钢铁企业。
而自踏入钢铁领域之初,杜双华就已经考虑到了国家钢铁布局问题。日钢选址避开了奎山这个国家规划地点,在毗邻岚山岗的虎山镇,征用了5687亩土地建厂。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跻身2008胡润富豪榜亚军的第二年,杜双华创办的日钢,被山东钢铁集团(以下简称山钢)鲸吞。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钢铁巨人杜双华将阵地转向了河北。
将日钢送走后,收购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石钢)成了民营企业家杜双华心中的头等大事。
迂回战术
2008年,中国钢铁业重组拉开帷幕,山东省域钢铁企业整合,成为调整的重点。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获知,早在2007年底,山东省就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明确建设日照大型钢铁基地是山东钢铁工业区域布局调整的重点。
这就意味着,在山东省内日钢与山钢只能二选一。结果不言而喻,日钢被吞并的命运,由此注定。
紧随其后,一场戏剧在奥运年上演。而戏剧的男主角,正是日钢老板杜双华。
2008年底,山钢宣布将与日钢签订重组协议,杜双华当然不愿意把自己一手拉扯大的日钢拱手送人。为了阻止山钢的强势吞并,他做了诸多努力。
将旗下资产打包上市,是杜双华想到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嗅到风声数日后,杜双华开始了资产腾挪,先后通过其控股的一家公司两次以场外增持的方式,购入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总计7亿股的股份,成为开源控股当时最大的股东。
2009年1月,开源控股又以52亿港元的总代价收购香港誉进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日照型钢30%权益、日照钢铁30%权益及日照钢铁轧钢25%权益。杜双华通过将资产曲线上市,加大了山钢收购日钢的难度。
但是,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同年9月,这一幕“国进民退”大戏有了结局。在山东省政府的极力推动下,山钢与日钢在日照签订了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
根据重组协议,山钢将成立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双方以共同向其增资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山钢以现金出资,占67%的股权;日钢以全部固定资产和占用的相关土地入股,占33%的股权。
重塑帝国
在失掉日钢后,几乎所有旁观者都以为,杜双华会利用过渡期转型,离开钢铁业。但是,这个给人谦逊、低调印象的射手座男人,却还要在这个圈子里玩下去,只不过把“场子”迁回了河北——他出生和发迹的地方。
2009年12月,杜双华开始洽购石钢,据悉现已初见成效。
目前,石钢的第一大股东为中信泰富。2005年11月,中信泰富以约14.78亿元的总代价,从河北省国资委手中获得了石钢65%的股权。河北省国资委及石钢管理层,仍分别持有20%和15%的股权。石钢、江阴兴澄特钢及湖北大冶特钢组成的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就此形成。杜双华拟收购石钢的第一步是,通过一家海外公司,以买断或其他方式接手中信泰富所持全部股权。待石钢从现址搬至河北省黄骅港后,对沧州市的河北纵横钢铁集团进行市场化重组。最后,除日钢以外的钢铁资产,也将迁至黄骅港。
然而,石钢本身就面临一大堆问题。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冶金咨询研究中心总经理蒋锡麟告诉记者:2010年,石钢必须搬离石家庄市区,但在新址获批、资金来源、员工安置等方面,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可以说,对中信泰富来说,石钢已经从优质资产逐渐变为一块“烫手山芋”。
对于在钢铁业宏观调控下摔过跤的杜双华来说,最担心的也正是新址获批的问题。
而环保问题也一直是石钢的梦魇。环保部华北督察中心分别于2009年11月26日、12月8日检查了石钢。督查组的河北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副局长胡明更是措辞严厉,称石钢的出铁方式是“三四流”水平。
“石钢一直无法搬迁,除了环保问题,还有资金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蒋锡麟坦言。
搬迁所需资金大约为30亿至40亿元。据石钢官网显示,石钢2008年净亏损近2亿元,2009年虽有盈利,但也不足以支付这笔庞大的开支。
面对此种局面,有传闻称河北省国资委将收回石钢控制权,而河北钢铁集团也有收购石钢的意愿。
“黑天鹅”乍现?
环保和资金这两点对于杜双华而言,都不成问题。虽然,河北省国资委以及河北省钢铁集团不想轻易放弃石钢,但杜双华以及一些民间资本家依然有放手一博的机会。
杜双华的收购方案之所以能获得石钢股东层面的认可,主要是杜双华不但能解决资金问题,并拿出了人员安置的具体方案,还将帮助石钢实现产能升级。“他收购石钢后,肯定会上先进产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他的方案中,若对收购后给河北省政府和沧州市政府带来的大额税收做出承诺,也将大大增加他的收购筹码。”蒋锡麟如是说。
杜双华在钢铁业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眼光独到、富有远见。然而,这一次,为了重建他梦想中的全产业链钢铁帝国,却有点冒险。
产能过剩,已成为目前钢铁业发展的关键词。而石钢迁至黄骅港获批,更是难上加难:首先,国家要防止产能进一步扩大;其次,石钢在技术装备上尚未达到环保要求;再次,河北省政府与沧州市政府就“税收如何分配”意见尚未统一;最后,黄骅港的承载能力是否有保障还存在疑问。实际上,目前黄骅港港口条件还难以支撑大规模的铁矿石运输。
杜双华的钢铁梦还在做,不知梦里是否会出现“黑天鹅”。而石钢的走向仍在迷雾中,辨不清方向。
(注:黑天鹅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5.杜双华困“钢”之斗
来源:《投资家》 作者:岳巍 2010年03月30日
杜双华,就像堂吉·诃德,
唯一不同的,后者面对的只是风车,
而他所面对的比风车强大无数倍的国家产业政策。
这是一场不成比例的较量。
与中国众多北方城市一样,石家庄的冬天清寒阴冷。
尽管距离北京只有277公里,但是首都的花花世界似乎并未对这个明显缺乏存在感的省会城市产生什么明显的影响。几十年来,这个城市就这样平淡无奇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就像一座上好发条的钟,一切按部就班,一切习以为常,一切都在规划中,没有差池,当然也就没有惊喜。
城中的工矿企业毫无例外地沿袭了这座城市的特质,同样显得没有什么存在感,比如说石钢。
石钢:衰落
作为这座城中唯一的钢铁厂,石钢被亲昵地称为“钢厂”,这个称呼延续了几十年。
这个占地115.78万平方米的大型企业曾经是石家庄这座城市走向工业化的一个标志。曾经的事实是,随便找出一个石家庄人调查他的社会关系,就会发现,只要辗转不超过7个人,就会与石钢发生联系。
但是,这丝毫不能阻止石钢的逐渐衰落。
如今,尽管身处石家庄市区东北二环上风上水的优良地段,年产钢260万吨的石钢,仍旧显得身份尴尬。在“三年大变样”的背景之下,石钢无疑成了要被撵出市区的一匹“害群之马”,因为它所产生的污染物被认为是降低石家庄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这几乎成了石钢交卸不掉的历史原罪。
尽管很早就引进外资,实现股权多元化,但是石钢却并未如人们期待的那样迸发活力并在市场的大潮中劈风斩浪。曾经连续9年盈利的石钢在被中信泰富收购之后“奇迹”般地出现亏损。
就像没有人会主动关心石家庄这个没有存在感的城市一样,人们亦不会主动去关心石钢这家似乎更没有存在感的企业,直到市面上,杜双华将收购石钢的传言甚嚣尘上。
石钢的厂区如今被一条宽阔的街道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边的那一半是主场区,标志就是写着“石家庄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招牌。只是,就像石钢周围蒙着一层黑灰的冬青叶子一样,这几个金色的大字也显得凋敝衰败。
从厂区外面的人行道上走过,微微抬头就可以看到铁栏杆里面的高耸的烟囱,白烟从烟囱里涌出来,把厂区上方的天空染成灰色。
厂门前的警卫忙着指挥横挡的升起放下,以决定拦截还是放行每一辆车,步行的人们从旁边的小门穿过,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头发斑白的退休职工,当然最多的还是穿着灰蓝色棉制服的工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大门,穿过街道,到西面的厂区食堂去吃晚饭。
这就是下午5点之后的石钢,就像冬天傍晚的空气一样,枯瘦薄凉。尽管烟囱里白烟滚滚,尽管高炉火焰熊熊,走在它的近边,却感受不到丝毫暖意。
进出厂门的员工,在被问到是不是石钢要搬迁的消息时,大都会给出模棱两可的回答,“听说是”,“应该是”,这回答里有太多的无奈与不甘心。如果深入一步询问关于杜双华将要收购石钢的消息时,每个人的脸上几乎会写满迷惑,给出的回答统统是不清楚。这些每日里工作在一线的工人,大多恐怕连杜双华是谁都不知道。
并不是所有员工都表现出一无所知,也有打扮得整齐干净,走出厂门等待私家车来接应却自称一般工人的女性员工,小心翼翼地告诉来访者,听说是要被杜双华收购,只是现在我们没有得到任何通知,然后还会谨慎地询问一句对方为什么这么关心石钢。
尽管所有人或表现得毫不知情,或表现得言语隐晦,但是这似乎不能阻止甚至减缓杜双华收购石钢重新站起来的脚步。
山钢:蛇吞象
2009年9月6日,山东钢铁集团与日照钢铁集团签订重组协议。
我们甚至无需去费力揣测杜双华在签字那一瞬间的心情,因为没有人会不知道他心里的无奈与不舍。尽管在很多场合他表示要服从山东省乃至国家产业调整的大局,并说这对日钢本身也是一条好出路,但对于杜双华来说,自己辛辛苦苦开创的事业就这样从此与自己渐行渐远,这让他情何以堪。
重组协议显示:日照钢铁将以全部固定资产和占用的相关土地,山东钢铁将以现金方式,双方分别对“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增资;其中,山东钢铁持股67%,杜双华等日照钢铁原股东持股33%。这是日照钢铁挥别杜双华时代的第一步,也是杜双华告别日照钢铁的开始。
山东钢铁已经为“小股东”杜双华安排好了退出路径,推动新日照钢铁上市,使杜双华等人持有的股权转为上市公司的股份,继而从资本市场退出。新日照钢铁上市之前,杜双华等人若寻求出售所持有的33%股权,山东钢铁则拥有“优先购买权”,“股权价格将按市场规则进行”。
由此显见,持有新日照钢铁67%的股权,并不是山东钢铁的终极目标。即便在重组之初遇到重重阻力之时,山东钢铁集团董事长邹仲琛就多次在集团内部会议上强调,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即便在杜双华借道香港将日钢部分资产“借壳上市”之后,邹仲琛的态度依旧坚决。观察者认为这种坚决只有国企才可能具有,只有得到政府在背后支持甚至操盘的国企才可能具有。
黄骅:新诱惑
杜双华踩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节点崛起,但是同样会被“政策”打倒,民营企业在国家政策变动面前的束手无力与孤独无助可见一斑。但是杜双华似乎并不愿就此舍弃其打造自己的钢铁帝国的梦想。
杜双华淡出日照钢铁,却从未淡出中国钢铁行业。其欲回发迹之地重新开始的消息在业内传布,并且人们深信,这并非空穴来风。
杜双华这一次锁定的正是石家庄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有消息称,早在山东钢铁收购日照钢铁的具体方案公布之前,杜双华就已经与其亲信拟定了收购石钢重新出发的初步方案。更重要的是,就目前能够掌握到的情况分析,河北省发改委与河北省国资委对此项收购乐观其成。
因为在山东折戟沉沙,杜双华这次将获得河北省政府支持视作收购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步,一旦这个关键步骤完成,杜双华将收购石钢,继而在沧州成立新公司。
按照杜双华的计划,将石钢与沧州的纵横钢铁以 “资产重组或买断方式”纳入新公司,连同杜双华名下原来京华系的焊管厂,这些资产将成为杜双华重新崛起的根基。
在这个重新建立的钢铁帝国中,衡水京华和唐山京华装入沧州新公司,与石家庄钢铁、纵横钢铁衔接,形成上下游关系。据悉,杜双华收购石钢的主体公司,将是其在海外注册的公司,“这样可以避免重蹈日照钢铁的覆辙”。
杜双华不想重蹈日钢的覆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同样不想复制日钢的成功。当初选择日照开始自己的钢铁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日照的港口。而石钢如果一直盘踞在石家庄市区之内,则是杜双华不愿意看到的。
观察者认为,杜双华收购石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早先传出的石钢将搬迁至黄骅的消息。
尽管就石钢的最终搬迁地传出过若干版本,但是黄骅无疑是最佳选择,无论是对石钢本身还是杜双华。如果搬迁成功,杜双华将在一片与日照颇为相似的厂址上重新规划自己的复兴之路。
让杜双华安心的是,河北省国资委已经通过特定渠道确认,准备在黄骅港划出一块地供石钢整体搬迁——“河北港口集团正在投资四五十亿元对黄骅港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建设成功后,黄骅港将拥有非常理想的铁矿石的码头和岸线资源堆场,有效解决钢铁企业进口原材料供给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大规模降低物料运输成本,巩固成本优势。”
而对于杜双华收购石钢的传言,河北省国资委关于石钢搬迁的另一则表态则暗藏玄机, “中信泰富作为实际控制方,对石钢将来的发展战略具体做一个什么样的决策正在讨论。如果处于经济下行周期或钢铁的调整震荡期,那么中信泰富有可能减少对钢铁主业的投入。股权结构就有可能发生变更,这有很多的未知数。”
作为专业的投资者,中信泰富会对自己投资的企业进行贡献率分析,“如果石钢占的贡献率很低的话,那么它会考虑股权的转让,或找新的战略投资者替代,或希望河北钢铁回购,都有可能。”
上述表态中,河北省国资委技巧性的提到了股权结构发生变化以及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的可能。
至于强调如今大股东仍是中信泰富以及有可能会由河北钢铁回购石钢股份的说法,我们几乎可以理解为是在施放烟幕弹稳定石钢职工情绪。毫无疑问,各方都在小心谨慎地保持表面上的稳定,因为杜双华这个布局精妙的计划,并不是没有反对的声浪。
杜双华:大冒险
搬迁至黄骅,意味着众多职工将不得不离开石家庄,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为什么在职工中流传着石钢将要迁至新乐这个离石家庄相对较近县级市的看起来毫无常识的期望。另外,如果杜双华收购成功,则意味着众多老职工最在意的国企职工身份将发生变更,这就是为什么老职工会无比坚决甚至有些恶狠狠地宣誓绝对不能让石钢被私人收购。
然而,石钢在中信泰富入主之后,罕见地出现了亏损,在中信泰富看来,石钢已经不是优质资产,河北钢铁集团当初组建时即将石钢排除在外,足见其尴尬处境。之前江湖传闻河北省国资委从中信泰富手中回购石钢的消息亦被当事人否认,无论是搬迁还是环保改造都需要大笔资金,那么此时,除了杜双华之外,石钢还能依靠谁呢?
杜双华的收购方案之所以获得股东层面认可,首先是因为其不但能解决搬迁所需的资金,拿出了人员安置的具体方案,还将帮助石钢实现产能升级。“杜收购石钢后,肯定会上先进产能”,而且,“将会给河北省政府和沧州政府带来更大税收”。
收购,对于石钢来说是一个机遇,对于杜双华则是一场生死之战。
杜双华在钢铁业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几乎踩准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每一个节点。但这一次,他正在冒险。
当年在日照,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杜双华创造了“日照速度”,成就了自己当年的钢铁奇迹。但是当政策转换方向,当政府的主导策略发生改变,当那只曾经坚定扶助他的手也不再支持他而是转向他的对立面的时候,拥有350亿身家的钢铁巨人还是被轻轻一扫便出局了。
如今,杜双华回到河北来寻求自己事业的第二春,不可否认,他的收购计划几近完美,计划实施的预期结果也是多方共赢,但是不要忘记了,与日照一样,这里的钢铁业也是由政府主导,当某一天,杜双华又成为政策的对立面的时候,他将何去何从?
6.中国富豪杜双华卷入力拓案
2010-03-25 03:43:00 来源: 汉网-武汉晨报(武汉)
距离被拘已9个多月,力拓集团中国区前首席代表胡士泰与力拓另3位员工出现在众人面前时,胡士泰一脸憔悴。他们被控“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22日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第一中院)第一法庭开庭审理。
知名民营钢企山东日照钢铁原实际控制人杜双华此前提供的证词显示,曾给力拓员工王勇900万美元“好处费”。
昨日,律师透露,四名被告都出人意料地承认收取了现金,尽管他们对一些指控的细节问题提出了反驳,本案可能会就一些指控给出有罪判决。同时,法庭休庭时并未透露何时宣判。
胡士泰、葛民强以及刘才魁3人分别是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力拓新加坡公司上海代表处的首席代表、销售团队经理以及销售经理,为上下级关系。王勇是力拓公司关联公司上海代表处的销售主管。
4人被控的受贿金额从378万元至7500万元不等,共涉嫌受贿8918万元。行规:按吨数收好处费
庭审中透露出铁矿石贸易诸多令人咋舌的行业“潜规则”,常年处于卖方地位的力拓上海代表处销售团队正是因此“如鱼得水”。
力拓公司于2001年进入中国。2003年起,国内铁矿石市场转变为卖方占据主导优势,力拓公司几乎控制了国内铁矿石市场。行业内流传胡士泰等人在向力拓公司总部推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企业、安排船期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行贿方多为中小型民营钢铁企业、贸易公司,亦不乏山东日照钢铁等知名民营钢铁企业。
据检方获得的口供称,金融危机前葛民强等人是以“美元/吨”的计量方式向在他们手中直接购买铁矿石企业收取好处费的,而金融危机爆发后,好处费的标准转变为“人民币/吨”,好处费大多数以现金方式交付,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元的百元大钞被放在密码箱、纸箱和环保袋中交到胡士泰等人手中。
据检方指控,胡士泰涉嫌收受贿赂646万余元;葛民强涉嫌收受贿赂约694万余元,实际获得200余万;刘才魁涉嫌收受贿赂378万余元;而王勇涉嫌收受贿赂7500万余元,其中大部分与日照钢铁有关。
胡士泰、葛民强、刘才魁均对指控受贿金额基本认可,王勇则对指控内容表示强烈的异议,要求与日照钢铁原实际控制人杜双华进行当庭对质。四人辩护律师都主要希望做罪轻辩护,要求减刑。
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孔陶杰23日发表了简短评论,称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被告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证实胡士泰确实承认了部分被控金额,但没有对此发表评论。
焦点:900万美元贿款之谜
日照钢铁董事长杜双华涉嫌向被告王勇行贿,金额达900万美元。虽然资金性质为借款,王勇也自称已归还,但目前没有向法庭提交已归还的证据。杜双华称这是为表示对王勇帮忙的感谢。
杜双华未出庭,只是提供了证词。
日照钢铁现已被国有钢铁企业山东钢铁集团重组为日照分公司,是商务部第一批批准通过的铁矿石进口资质企业,曾是为数不多能与世界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等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的民营企业之一。涉案时间发生在山东钢铁重组之前。
7.前钢铁首富杜双华30亿转投私募
华西都市报 2010-04-29
在钢铁主业被山钢收编的背景下,日照钢铁集团董事长杜双华正在悄然转身。25日,日照钢铁集团加入由泛华建设集团主导成立的泛华城市发展建设基金。该只基金一期计划融资50亿元,成立的目的是集合对城市建设开发领域投资有兴趣的各类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合力打造投融资平台。
近期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普遍高负债状况引起高层担忧,使其再融资能力受到制约。在这种背景下,泛华建设集团提出的新型投融资模式引起各方兴趣。
据泛华建设集团的新闻通稿,日照钢铁集团在与其认真沟通后,充分认同公司的城市发展创新模式及其专业化的市场运作能力,决定出资30亿元加入泛华城市发展建设基金。该基金一方面将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城市发展建设项目所急需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使得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基金投资的方式参与到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并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
日照钢铁集团此次入股私募基金,再次引发业内人士对杜双华转身发展的猜测。
据《经济导报》
四、解析
1.时代背景
杜双华的财富历史紧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杜90年代初期下海,正是邓小平南巡紧接着中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其时中国的氛围时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国有企业产权体制改革,股份制和资本市场蓬勃发展,随后10多年里,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汽车产业发展迅猛, 市场对钢铁的需求日益旺盛。杜氏在这个年代从事钢铁行业,可说恰逢其时。杜氏创业的年代,也是中国民营经济获得社会支持和政府提倡的时期,为民营钢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尽管也曾有民营钢铁项目受到打压的案例。
在近两年国进民退的氛围和背景下,山钢与日钢签订了重组协议。一个盈利的民营企业被一个亏损的国有企业重组。杜氏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
2.个人特质
1)商海弄潮中的先知先觉者
家族关系与背景推动杜双华20多岁就一脚踏进首钢。1991年,时年26岁的他辞职离开了首钢,到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开办了北京兴华福利轧钢厂。1993年创办衡水京华制管有限公司,杜双华从体制内的国有企业离开创办自己的企业,在当时的中国来说属于比较早的。
2)首钢的工作背景使其对钢铁领域比较熟悉,为日后的创业致富提供了不少便利。
3)独特的经商之道与用人之道
魔鬼般的做事速度与行事低调兼容。
1993年建厂至今的十多年间,京华创新由原先产值不足200万的小厂,发展到现在拥有年产值80多亿的焊管龙头企业。其速度之快,被称为“旋风式的发展,爆炸式的发展”;而在向汶川灾区捐助巨款前,几乎没人知道杜氏。
同时,杜双华有浓重的“帝王情结”:日钢集团的办公区,雄伟大气、富丽堂皇,真的犹如宫殿。尤其在办公区外,还有一圈“护城河”围绕周围, 杜双华总是帝王般的发号施令,举旗指挥着三万多人的两个集团。而且,在这几年的发展中,除了经济危机带来的宏观局势影响,京华集团和日钢发展成效惊人,在同行业中都是佼佼者。
杜双华用人只认一个原则——能力,只要你有能力,花多少钱也聘请。
外界流传,“杜双华用人只认一个原则——能力,只要你有能力,花多少钱也聘请”。其实,杜清河说,“有能力,还得让他看上眼的,重义气的。”
五、附件
1、力拓员工受审 杜双华作证“行贿”900万美元
http://finance.qq.com/a/20100323/002255_1.htm
2、
杜双华卷入力拓案 民企弱势或成行贿根源
http://finance.qq.com/a/20100325/004986.htm
3、
力拓案一审:真相与谎言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sdbd/20100329/08447649718.shtml
4、
杜双华:逆市上行的财富黑马
http://www.gotoread.com/mag/11948/sarticle_293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