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芳
一、基本信息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60年6月
籍 贯:河南新郑
所属行业:畜牧业
职 位:雏鹰农牧集团董事长、总裁
排行榜:2010胡润中国富豪榜第393位
财 富:36亿
二、基本简历
侯建芳,河南新郑市薛店镇人,生于1966年十月,于1988年在家乡创建雏鹰养鸡场,2003公司更名为“河南雏鹰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一职,现为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91年5月被共青团新郑县委命名为“青年星火带头人”; 1995年2月被薛店镇政府评为“劳动模范”;1995年5月被共青团郑州市委、郑州市科委、郑州市农委“农村星火带头人”;在2001年3月被中共新郑市委、新郑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个人”,2001年5月被新郑市劳动局评为“先进个人”,2001年12月被郑州市政府评为“优秀农村乡土人才”、“郑州市农村拔尖人才”;2002年被评为新郑市“劳动模范”。2002年12月当选为新郑市人大代表,2004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2004年9月被河南省党委授为“三个代表优秀实践者”荣誉称号,2005年被评为新郑市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被评为首届郑州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三、经典案例
让养殖户收益稳定
“养殖的过程就是利益分配的过程,如果种苗、饲料、兽药、屠宰以及各环节的经销商都不能赔钱,那赔钱的还不是养殖户?”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芳快人快语。
作为一家集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和种蛋生产、鸡苗孵化、饲料生产、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大型农牧企业“当家人”和农民致富“带头人”的侯建芳,对眼下猪市的低迷有些担忧,“养殖户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太有限,如果保证不了收益的稳定,整个产业的发展都很难具有可持续性。”
他认为,一方面国家要增强调控能力,另一方面,畜牧企业也应当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以帮助养殖户降低市场风险,保护其生产积极性。
雏鹰模式:
降低养殖户风险,有你才有我
20多年前从家庭作坊式养鸡场起步的侯建芳,对农民单打独斗搞养殖的困难有着切身体会:怕风险,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他同时也总结出了农民的优势,即“两有三不怕”———有土地,有劳力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拥有资金、技术、市场优势的畜牧企业的发展,恰恰需要农民参与进来。
侯建芳说,当“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不少企业所采用时,他们发现,这种传统模式对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和农民养殖风险仍然存在不少困难,需要创新深化。“如果雇农民养殖,月工资1500元,农民觉得不高,但企业承受不了,而且养殖过程中的饲料利用率、子猪成活率都很难控制。如果让农民分散养殖、企业回收,一方面肉品质量难控制,另一方面,子猪、饲料、兽药等各方面成本变化以及生猪市场波动的压力全都压到养殖户身上,收益太低,农民也干不下去。”为此,公司探索出了“雏鹰模式”,即农户缴纳一定的保证金进入公司养殖基地,公司按照与农户合作的合同价格利润核算,并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供料、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流程、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协议中还约定,如因发生重大疫情或其他客观事由,导致其养殖收益低于年最低利润一般为2万元/年/户,公司将向农户支付其养殖收益与年最低利润的差额,从而保障农户的基本生活。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农户如退出养殖,公司将退还保证金。
侯建芳认为,与传统模式相比,“雏鹰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公司在与农户合作过程中建立了“农户为自己干”的体制,而且养殖户不承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不管市场上价格怎样变化,农户与公司之间,全年只有一个价。”多年来,公司回收生猪的价格都保持稳定。“因为供应量大、集中,我们与屠宰企业之间谈判比较有利。农户只要养好猪,保证成活率,不用担心猪价,年收益一般能达到5万元。”
成功源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侯建芳将“雏鹰模式”的成功归结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不仅养殖户能实现稳定的收益,企业也将防疫风险化整为零,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大幅提高养殖效率,有力地控制了肉品质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公司的1500多个合作养殖户全部进入50多个养殖场,实行分散养殖、统一管理,一个养殖周期内,养殖者不得出场,一旦发现一处疫情,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采购、销售“一步到位”,直接从东北购进原料玉米生产饲料,从兽药厂家统一购进药品,出栏生猪统一销售,保证尽可能地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压缩养殖户的养殖、销售成本。将养殖收益与生猪成活率、饲料利用率挂钩,更有利于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提高养殖效率。同时,封闭饲养,率先在养殖环节推行HACCP体系认证,不合格饲料、药品进不了养殖场,费用统一结算,成品猪统一抽检回收,接受屠宰企业的检验检疫,有效地实现了肉品质量的源头控制。
正因为理顺了养殖户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企业的发展更为顺利。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销售生猪49万头、种鸡85万套。2007年~2009年,生猪出栏量年均增长率达到90%,净利润年均增长率达115%。公司除直接带动1500多个养殖户外,间接带动了7000多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并计划到今年年底,直接带动2100个养殖户。
做大做强:舞动生猪全产业链
已是河南省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的“雏鹰”,与河南双汇集团、上海五丰上食食品有限公司有着稳定的合作关系,生产的绿色生猪成功地供应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今年,公司所有场区都通过了上海世博会供应生猪资格认证。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当前很多企业致力于“全产业链”发展的动作时,侯建芳表示,对大部分养殖加工企业而言,全产业链模式无论是对稳定猪源还是降低成本都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雏鹰”也需要面对生猪养殖做大之后的“销路”问题,应该打造一条自己的“种猪繁育-饲料生产-疫病防治-生猪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完整的产业链。但从目前情况看,公司的重点仍然放在育种和生猪养殖上,暂不考虑向其他行业拓展。这一方面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扩大在生猪养殖上的优势,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为日后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雏鹰”确定了今后3年至5年的发展战略:以生猪养殖为基础,逐步延伸完善产业链,2015年出栏生猪达到500万头,年均增长率达到50%以上。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同步发展饲料生产、种猪繁育、良种培育业务,在适当的时候进入屠宰环节。
中国养猪企业三大经营模式
在雏鹰农牧董事长侯建芳看来,目前国内生猪养殖企业有三种经营模式,分别为传统的公司与农户松散合作的养殖模式、公司与农户紧密合作的养殖模式、大规模工业自动化养殖模式。
第一种模式一般是公司集中加工、农户分散饲养,公司将饲料、仔猪、药品出售给农户,由农户进行养殖,育肥后根据约定价格进行收购,实现规模养殖。公司对农户提供统一供苗、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等服务。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易于实现规模扩张,受土地限制程度不大,资金可以渐进投入,但比较容易将疫病风险转嫁给农户。其抗风险性虽强,但在食品安全性方面不够,因为它无法控制农户怎么用饲料。此外,在市场行情特别好的时候,这种模式的企业拿不到该部分超额利润,因为农户可能不把生猪卖给企业。
第二种模式即“雏鹰模式”,由养殖企业与农户紧密合作,公司为农户提供场所、饲料、仔猪、药品等养殖必备物资,农户发挥自身养殖管理经验与公司饲养管理相结合,实现规模养殖,农户根据养殖成果获取收入。公司通过租赁零星土地建设养殖场,农户在公司养殖场内进行养殖,实现“分散养殖,统一管理”。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易于控制生猪质量,易于实施统一饲养管理、易于统一防疫、易于统一处理污粪;易于实现规模扩张,受土地限制程度较小,资金可以渐进投入;易于保持与农户的良好合作关系;疫病集中暴发风险得到有效分散;易于发挥农户养殖责任心,降低养殖成本,因养殖场建设和维护成本较低。其劣势是规模扩张受人员限制,养殖企业需要根据区域分散程度配备相应数量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人员。
“‘雏鹰模式’是将农民的积极性与规模养殖结合起来。农民只需交一两万元保证金,便可到雏鹰公司的养殖场来养猪,其猪仔、饲料、药品疫苗以及最后的售猪,全部由雏鹰解决,而这些中间环节恰恰是农民自己养猪的弱势所在,如果农民在养殖的过程中赔钱了,还会享受雏鹰农牧提供的保底利润。”侯建芳如是介绍该模式的好处。
据侯建芳介绍,雏鹰农牧是国内唯一一家采用这种模式经营的公司,但国内最少有50家企业试图复制其经营模式,不过最终都没有成功,有一半以上是在试行三个月后流产,能坚持半年的估计不到二成,坚持一年的为零。在他看来,这些企业失败的关键是出了一次事故之后就不坚持了,即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夭折了,如果有人愿意多坚持尝试几年,未来可能会有企业成功复制其经营模式。
而据一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之生猪产业技术体系课题组成员向记者透露,农业部在生猪产业首要的政策导向是食品安全,并希望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得到良性发展。
第三种模式则是通过雇用农工饲养员自建现代自动化养殖场所,实行工业化、自动化、一体化的管理方式进行规模养殖,其代表是双汇和中粮。侯建芳表示,大规模工业自动化养殖模式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其成本会相对高些。
河南雏鹰农牧创新商业模式在A股成功上市
2010年9月15日,河南雏鹰农牧在深交所A股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养猪第一股。
它是怎样炼成的?雏鹰农牧称,得益于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雏鹰模式。而在这一商业模式中,对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是关键因素。
成功上市
“养猪第一股” 郑州答谢股民 承诺让国人吃放心肉
昨晚,新郑市薛店镇岗周村村民杨朝霞,像往常一样忙碌,喂猪、打扫卫生。
“我们是专门给一个公司养猪的。”她说。
她说的公司是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雏鹰农牧)。几乎同时,公司董事长侯建芳,正在郑州索菲特国际饭店与宾朋们把酒言欢,举办公司上市答谢会。
本月15日,经过三年努力,侯建芳掌舵下的雏鹰农牧,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这是今年以来第10家成功实现A股上市的河南企业,也是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
在答谢会上,侯建芳致辞说:“这是公司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公司上市后,将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让国人吃到放心肉。”
雏鹰农牧位于新郑市薛店镇,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超过10亿元。根据规划,新募集资金将投向年出栏60万头生猪产业化基地以及食品安全管理等项目。
发展历程
从养鸡到养猪 实现战略跨越
侯建芳,1966年生。上世纪80年代,踏入家庭作坊式养鸡市场。
1994年,他将养鸡场命名为雏鹰鸡场。2003年,创立河南雏鹰禽业发展有限公司。
自此,公司像越变越长的名字一样,膨胀发展。在这期间,国家放开生猪市场,他再次感受到其间的无限商机,养殖由鸡而猪,实现跨越。
雏鹰农牧证券投资部经理贡妍妍介绍,在生猪市场大有斩获的侯建芳,并没有丢掉家禽养殖,只不过随着生猪规模扩大,家禽保持不变,使养猪风头盖过了养鸡。
模式创新
创雏鹰模式:我的猪你来养
曾经的互联网先锋丁磊、饲料大王刘永好等知名企业家,都曾重金投入养猪业。国内同行中,比雏鹰农牧规模大的养猪场也不在少数。
“第一股”缘何却被雏鹰农牧摘得?一手操作其上市的东吴证券认为,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巨大发展前景,使得雏鹰农牧在资本市场大获成功。
侯建芳说,雏鹰的模式是,农户缴纳保证金进入公司养殖基地,签订合同,公司按一定价格给养猪户提供养殖对象,养殖期结束,公司又按一定价格回收,养殖期间,公司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等,养猪户最终取得“饲养费”。
协议中还约定,如因发生重大疫情或其他客观事由,导致养殖收益低于年最低利润,公司将向农户支付差额,保障农户基本生活。
“与传统模式相比,‘雏鹰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公司在与农户合作过程中建立了农户为自己干的体制,养殖户不承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侯建芳说。
“我们2009年销售收入5.4亿元,带动农户近2000户,户均增收5.83万元/年,预计到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带动农户超过4000户。”侯建芳说。
解决土地难题:你建场我来用
贡妍妍介绍,除了养殖上和农民合作,在养殖场地建设上,也采取和农民合作的方式。
“公司部分养殖基地,都是先由当地农民建成,然后租赁给公司使用。”贡妍妍说,“这让公司节约了大量时间,省去了许多征地麻烦。”
薛店镇岗周村一合姓村民建成的养殖场是雏鹰农牧70多个养殖基地中的一个,占地30余亩,花费100多万元,与公司签订了15年合同。
“从征地到跑手续,都是我们负责,建成后租给他们,公司给我们租赁费。”这位村民说。
侯建芳认为,这种模式还有利于动物防疫,“大规模在一起养殖防疫难度大,分散各地后,可将疫情风险降到最低。”
同时,这也有效利用了农村闲散的土地。
这里面亦有风险。雏鹰农牧《招股说明书》称,目前,如果国家对畜牧业特别是畜禽养殖用地管理政策发生变化,将为公司带来租赁农村土地政策风险,对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公司时刻注意政策风向,将风险降到最低。
农民转型做“保姆”收入增加
侯建芳将“雏鹰模式”的成功归结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养殖户能实现稳定收益,企业能大幅提高养殖效率,控制肉品质量。
他说,农户只要养好猪,保证成活率,不用担心猪价,年收益一般能达到5万元。
杨朝霞告诉记者,给公司养猪,比外出打工强,“一年赚三四万不成问题。”
她介绍,她所在的基地,共有13家养猪户,每户养猪近200头。就这,这个基地在公司众多养殖基地中,还是小的。
养猪户周根亭也表示很喜欢这种养殖模式,农民们操心少,又能稳定赚钱。“想来养的村民都挤破了头,得托关系走后门。”
上市意义
“必将带动河南养猪业升级”
猪肉是我国肉类消费中第一大并且是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近10年来,猪肉消费占肉类总消费的比重一直维持在60%以上。
商务部生猪市场预测预警系统特聘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研究员、国家生猪产业体系岗位科学院王立贤说,规模化、产业化养殖将是未来养猪业的发展方向。
雏鹰农牧的规模化发展模式是否可以复制?
省畜牧局一工作人员说,雏鹰农牧做得好,在于讲诚信,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如果哪个企业也想这么做,最重要的就是讲信誉。
“公司与农户合作的经验需要时间,农户对公司的信赖也需要培养,不会说有就有,因此,其他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复制这一模式。”贡妍妍称。
他们的发展战略是以生猪养殖为基础,逐步延伸完善产业链,2015年出栏生猪达到500万头,年均增长率在50%以上。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同步发展饲料生产、种猪繁育、良种培育业务,在适当的时候再进入屠宰环节。
河南省畜牧局局长李孟顺介绍,目前我省已有双汇、众品、华英、雏鹰农牧等4家畜牧业上市公司,未来还将有4家以上的公司上市融资,“河南从畜牧大省到强省的转变将会给投资者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
“雏鹰上市开辟了新的投融资渠道,注入了工业化管理理念,必将带动河南养猪业升级,促进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河南省畜牧局畜牧处处长任心骏说。
雏鹰展翅冲云霄——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雏鹰集团成长的风采
河南是个农业大省,诞生过不少畜禽饲养企业。上世纪末,有几个畜禽企业很有名气,有的企业产品甚至销到日本、香港等地。然而,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畜禽饲养企业相继像流星一样陨落了,留给人们的是追忆和惋惜。
有一个畜禽饲养企业却是个例外,它虽然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经受了非典和禽流感这样两次对畜禽业的致命袭击之后,依然生机勃勃。前不久,它还被命名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它有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名字,叫雏鹰——雏鹰集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200元起家的家庭式饲养场到固定资产近5000万元的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雏鹰是在艰难困苦的风雨中历练成长的。
1988年9月,对于别的企业来说,可能是无数平凡日子中的一个月份,而对于雏鹰来说,却是应该载入史册的时段;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朵普通浪花,而对雏鹰董事长、雏鹰创办人侯建芳来说,却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刻。高考落榜的他,来到郑州牧专参加为期23天的养鸡培训班。从此,揭开了他人生旅程的重要篇章,揭开了雏鹰诞生的序幕。
其实,侯建芳如果再复读一年的话,还是很有希望考上大学的。然而,父亲多病,弟妹还小,除了几亩地外,全家就靠母亲做裁缝活支撑,作为长子的侯建芳为全家生计,毅然放弃了升学的机会,下决心学习养鸡。
从短训班回来,侯建芳东拼西凑了200元钱,买了一袋水泥和沙子,打了点水槽,与郑州市种鸡场签订了养鸡合同,侯建芳的养鸡生涯从此开始了。这个还不能称作养鸡场的家庭式养鸡场就是现在雏鹰的雏形。
在此之前,除了养鸡短训班,侯建芳对养鸡从未接触过,有过的只是父亲曾经养柴鸡失败的经历和父亲一再劝说其不要养鸡的劝告。然而,侯建芳性格中的倔强和不服输在关键时刻使其坚持了下来。此后,是其人生中的一连串艰难。下面是留在侯建芳脑子里的几个场景:
场景一:郑州和新郑的大街小巷,一个并不高大然而却坚定的身影。他不辞辛苦,不厌其烦,竭尽全力向人们推销自己的鸡蛋。遭到冷遇了,不灰心,再寻找下一个推销对象,一个又一个,终于,赢得了第一个客户,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场景二:郑州开往新郑的火车快启动了,为了赶上列车,一个背着几十斤兽药的小伙子脱下鞋子,撒腿向列车狂奔。终于赶上了火车,然而,回到家一看,脚板早已被路上的石子硌得血迹斑斑。
场景三:大年三十,万家团圆,中国人最起码得好好吃顿饺子。然而,这一家20多口人,只买了7斤肉。这个充满愁苦的新年发生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
场景四:短短几天,一个鸡舍4000多只鸡死得吃剩下五六百只。一个倔强的男子到郑州,上武汉,敲开了一个又一个教授的门。专家们给出的原因五花八门,怎么办?男子横下了一条心,一个一个地用高压水龙头清洗鸡舍,他决心自己找出鸡大批死亡的原因。
场景五:半夜里一个年轻女子驾驶一辆拖拉机从新郑驶向郑州,目的地是郑州牧专某教授家。拖拉机上坐着两个年轻男子,三个人心急火燎:家里的猪生病了,危在旦夕,这可是全家人生计之所系啊……
这几个场景侯建芳一辈子也不会忘怀。它们发生在1989年到上世纪末,场景里的男子就是侯建芳,还有侯建芳的弟弟,女子是侯建芳的妻子。从这几个场景,我们可以想象雏鹰建立之初,侯建芳面对的销售、资金、技术等等困难,和在一个接一个的困难面前,他的坚强。
从当初借来的200元钱到现在的两亿元资产,侯建芳和雏鹰就是这样艰难而坚强地走过来的。循着这一串坚实的脚印,雏鹰走过了从雏鹰鸡场到雏鹰集团的发展历程。
现在,位于新郑市薛店镇南街村的雏鹰,南临04省道,紧靠京珠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运输线,北傍郑州新郑国际航空港,与薛店镇生态农业园区毗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十分便利的立体交通条件。
集团占地450亩,拥有饲养总场、种鸡场、孵化场、饲料加工厂、饲养服务中心、肉鸡销售中心、屠宰场、冷库等十几个生产服务单位和1000多农户,是集饲料生产、孵化、鸡苗销售、育雏育成、种鸡饲养、种猪、商品猪饲养、肉鸡饲养、肉鸡销售加工于一体,功能齐全的大型饲养企业。集团现有资产50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1.8亿元,从业人员2000多人。
集团饲养场饲养种鸡22万套,肉鸡存栏200万只,年出栏优质商品肉鸡1000万只,孵化场孵化大厅拥有先进的模糊电脑全自动控制孵化机62台,一次可入孵种蛋100多万枚,年可孵商品鸡苗1500万只,除供应本地肉鸡养户外,集团产品还靠质量和信誉销往全国各地,优质鸡苗走出国门远销缅甸、俄罗斯等国家。雏鹰集团现已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种鸡场、最大的孵化中心、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进入2004年,雏鹰集团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又与双汇集团强强联合,签订了年供20万头生猪项目。目前,集团正投巨资建设全国最大的种猪供应基地(年供种猪10万头)、最大的商品仔猪供应基地(年供仔猪50万头,存栏种猪1.5万头)。
时至今日,走出自己的家庭式养鸡场,走到今天的现代化饲养企业,侯建芳回首往事时总是轻描淡写,他笑言,自己到郑州去的交通工具是这样进化的:自行车—毛驴车—三轮车—飞虎车(农村一种简易机动车)—小轿车。
科技和诚信是雏鹰的两支翅膀——羽翼丰满的“雏鹰”振动双翅,在市场经济的天空自由地翱翔。
雏鹰集团的发展过程中,河南乃至全国的很多畜禽饲养企业都相继由兴旺走向衰落。有人曾经请教侯建芳企业青春永驻的原因,侯建芳说,一靠科技,二靠诚信。
1995年鸡场初建,当时共有两万多只鸡,其中一个鸡舍4000多只鸡,仅6天时间就死得剩下了五六百只,集团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次教训使侯建芳深刻认识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正含义。
自此,他多方聘请专家亲临指导饲养技术及疾病防御措施,并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科技服务人员,使饲养逐步走向科学化。集团近几年来共引进专家、教授以及大专以上技术人员40多名,有较为雄厚的技术服务力量;对养户在饲养前、饲养中、饲养后进行全面的及时指导服务。3部热线电话,10台售后服务车为养户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笔者曾到一个加盟农户家参观。这家农户夫妇俩养猪,儿子媳妇养鸡,老太太说,我跟媳妇已经几个月没见面了。两个宅院几步之遥,莫非婆媳俩闹矛盾了?原来,集团经常派技术人员对加盟户进行培训,每个加盟农户都知道,饲养内容不一样的话,如果相互串门,容易引起病菌感染,所以,婆媳俩只有暂时不见面了。
从这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科技的观念在雏鹰是多么地深入人心,也明白了雏鹰为什么能够抵抗得住非典和禽流感。有人说,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侯建芳对此体会更深。他总结说,雏鹰成功的最关键原因就是讲信用。他讲了这样几个例子:
事例一:2003年,雏鹰遭到了空前灾难——非典。当时鸡价狂降,而集团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只成品急等销售。根据合同,集团必须按保护价回收农户产品。侯建芳首先确定了大方针:信守合同,按保护价收购农户产品。与此同时,集团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解决方案。在紧要关头,集团果断决定:建成冷库!这样,将成品鸡全部屠宰,存入冷库,减少了损失。
事例二:按照雏鹰与客户的约定,雏鹰卖给客户的鸡苗如果出现死亡,死多少就应该补多少,对方报的死亡情况应有照片为证,也有死亡证明。有一个客户连续给侯建芳报了几批死亡鸡苗,侯建芳二话不说,死多少补多少,根本不让对方寄照片。对方想,哪有这么老实的人啊?!他想试试侯建芳,最初报的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多,但侯建芳依然按对方所报给补,弄了几次,对方也觉得不好意思了,心里却铁定了跟侯建芳做生意的信念。
事例三:有一年,侯建芳手头流动资金紧张,到昆明向一个客户张口借钱——20万元。20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更何况,这次借钱是侯建芳和此人的首次见面,以前他们只是电话里生意来往。出人意料的是那个客户没有丝毫犹豫,把账面上仅有的18万元现金全部取出,交给了侯建芳。他为什么就敢把这笔巨款借给一个第一次见面的人呢?侯建芳说,他们已经做了多年生意,对方信得过自己。
这就是侯建芳的品质,这就是雏鹰的品质。这就是雏鹰成功的秘诀。
农户永远保持每批赚钱,集团永远不出现年度亏损——摸透市场规律,建立双赢机制,铺就一条双赢的致富路,撑开一个农民家门口的钱袋子。
一花独放不是春。农家子弟侯建芳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和自己的父老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自己富起来以后,看到周围农民依然不富裕,依然致富无门,他坐不住了。侯建芳认为:“让农民赚钱才是硬道理;为农民办实事、解难事才是共产党员要做的事。”
他将把畜禽饲养业做优、做大、做强当作雏鹰发展的目标。同时,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当作雏鹰的责任。4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雏鹰持之以恒地建设“兴农富民工程”,使万余农户脱了贫,走上了富裕之路。富民工程如何搞?侯建芳对一家一户小生产的农民心里想啥、盼啥有着深深的理解。他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农民搞种养,最怕的就是抵御不住市场风险,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就赔钱。农民由于居住偏僻、缺乏技术、信息闭塞等原因,最需要得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方位服务。
富民工程是个纯粹的扶贫工程吗?绝对不是,也不应该是。因为雏鹰也是一家需要发展才能生存的企业。怎样把富民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侯建芳知道,如果让这些农民加盟集团,农民得到了集团的全方位服务,就解决了农民的心头之忧。对于集团来讲,就等于把自己的饲养场延伸到了千家万户,这些农民会把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鸡和猪看护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细致周到,他们会比任何高工资的职员责任感都强。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雏鹰富民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侯建芳把自己对雏鹰发展的热望和对帮助父老乡亲致富的拳拳之心相融合,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富民工程以雏鹰饲养总场为龙头,以饲养示范区为龙身,带动农户规模经营,实行供苗、供料、上门服务、防疫治病、定期销售五统一服务,并建立了利益向农户倾斜的经营机制,真正实现了兴农、富民的目标。侯建芳用一句话这样概括富民工程的核心内容:永远保证每批农户都赚钱,集团永远不出现年度亏损。这就是雏鹰这种“公司+协会+农户”运作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
请看看那些曾经致富无门的农民吧:
新郑市薛店镇姜庄村六十出头的翟广勤、李香妞老两口,加盟雏鹰富民工程,养了3年鸡和猪,从来不怕赔钱,也从来没有赔过钱,还净赚了1.8万元。按他们自己的话说,“俺不耽误看孙子,又不耽误挣钱。”这不,老两口5月底刚刚坐飞机到海南旅游了一趟。
商丘人杨现立,原来在家里靠种几亩责任田为生,两年前加入了雏鹰富民工程,养了两年种鸡,赚了13万元,今年又买了一辆面包车,媳妇养鸡,他加入到了集团的服务车队。他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8户亲戚加盟集团,发展了集团业务。
新郑市龙王乡炮李村村民李进山,弟兄多且又是老大,分家后连房子都没有,眼含热泪找到雏鹰集团,雏鹰集团为他担保到信用社贷了5000元款,在饲养小区养种鸡,一年赚了7000元,并还了贷款。第二年他又贷了两万元,养了两栋鸡舍的种鸡,净赚了6.8万元,家里盖了两层小楼。
中牟县养户张怀念,养了10头猪,由于猪圈倒塌砸死了8头猪,两口子抱头痛哭,东拼西凑的5500元钱化为泡影,寻死的念头都有。侯建芳知道后,迅速派人带8头仔猪赶到他家帮他修猪圈、消毒、放猪、送饲料。这个几乎破碎的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五六十岁的养户深有体会地说:出门打工没人要,在家儿子媳妇把脸吊,雏鹰帮俺搭金桥,家庭收入年年高。
现在,在新郑市薛店镇及周边乡镇,甚至邻近的4个县(市),雏鹰的加盟户已经形成连片小区5个。有几千户像翟广勤、李香妞这样的农民是雏鹰的紧密型加盟农户,他们享受着集团的全方面服务,勤勤恳恳、高枕无忧地过着养鸡猪的幸福生活。
集团不仅带动农民致富,还安排下岗职工30余人,侯建芳说,雏鹰今后还会分期分批安排更多的下岗职工,来回报这块孕育雏鹰成长的地方。
现在,雏鹰又和农民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由农民自愿、自主兴办、实行民主管理的专业合作组织。这种专业合作组织不同于在政府号召下成立的一些中介组织,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雏鹰与农民的关系是依市场经济规律而建,考虑并兼顾到了双方的经济利益。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有利于引导农民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春季,雏鹰集团在省、市、县(市)农业局领导的带领下,以集团的加盟户为基础,以村为单位,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动引导农民建立了9个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总数达到了660多户,占目前集团带动农户总数的17.3%。
为了确保畜禽饲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真正保护和拉大广大饲养户的经济利益空间,集团饲养协会在今年下半年将认真策划,积极筹备畜禽加工项目建设,使新郑市的畜禽饲养产业发展成为养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力争达到年加工生猪30万头、肉鸡1000万只的规模,到时,至少可为当地农民和政府税收带来1000万元的收入。
侯建芳说,时代赋予了机遇和希望,同时也给予了责任。雏鹰将不辱使命,牢记责任,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向更高更远的蓝天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