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锋
一、基本信息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5年
籍贯:福建
所属行业:农业
职位:中国绿色食品公司董事长
排行榜:2010胡润中国富豪榜第406位
财 富:35亿
二、基本简历
人物名片:孙少锋
中国绿色食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及集团的创建人;
泉州市政协委员;
中国食品土蓄进出口商会蔬菜分会副会长;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客座教授;
福建省红十字会荣誉常务理事;
厦门市总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会长;
2004年起连续入选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胡润富豪榜;
经典案例
- 他是泉州的“刘永好”,他以承包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自营的种植基地有6万亩,生产加工食品外销日本市场,在一日之间,他的个人财富增加了5亿多元人民币,他就是惠安籍富豪孙少锋,他的致富之路带有传奇色彩。
1998选择商界
与陈发树一样,孙少锋为人也十分低调,他的经历鲜为人知。
孙少锋原本就职于福州政府部门,公务员的经历让他建立了自己的人脉。1998年,孙少锋毅然决定下海,在许多人看来,这个决定来得是如此突然,他传奇的发迹历程有如好莱坞电影中描绘那般不可思议。
1998年,孙少锋在日本的亲戚将其90%的“中国绿色食品”股权相赠,在仕途和商海间,孙少锋选择了后者。
而后,中国绿色食品公司(以下简称中绿)一如孙少锋为人一样低调,直到其在港募股,受到香港市民的踊跃认购,中绿才进入了大众的视线,孙少锋也才第一次被胡润百富榜、福布斯富豪榜等“盯”上。
孙少锋,41岁,中绿董事会主席、总裁,拥有研究生学历,并兼任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的客座教授,2006年胡润百富榜给其定出12亿元人民币的身价。
- 孙少锋旗下的中国绿色食品控股有限公司,是主要以农业及果蔬80%出口的中国农业龙头企业,孙少锋的许多亲戚也都在从事食品或食品相关的行业。
自从接手公司后,孙少锋在他老家惠安租赁了首个种植基地,之后在螺阳镇霞光村设立首个加工厂房。公司一开始就全新引进了日本销售商提供的种子、种植知识、种植技术、深加工技术,按照日本销售商的要求进行作业,主要种植和生产洗净蔬果、水煮蔬菜、腌制产品。
中绿80%的产品全部出口,全部采用无公害种植、加工技术,也多次被评为福建省农业省级龙头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
但与其他从事农业加工的企业一样,孙少锋领导下的中绿一直都在默默无闻地“挖掘”着财富的金矿,直到在香港上市,改变了中绿,也改变了孙少锋此后的人生。
2004一夜暴富
那是在2004年1月13日,中绿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上午,孙少锋被急促的电话吵醒,下属告知他其个人身价已超过5亿元人民币,电话那头孙少锋平静依旧。
“我们整个家族都是低调做人、做事的。”孙少锋曾这样告诉其身边的好友。
中绿在香港上市前的2003年12月31日,其公开发售的1.5亿股,每股1.28港元,其中1.35亿作为国际配售,1500万股作为公众认购。信息发布一周之内,其IPO募股达到1603倍,打破了1997年北京控股在香港上市时获得过1276倍的记录。
那一天,《华尔街日报》在其头版破天荒地发布了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消息,并高调称此是一股绿色投资旋风。而从在香港公开招股的那天起,公司就不断接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家蔬果销售商的订货意向。此后,孙少锋利用募集来的资金扩充并提升现有设施,包括购买新设备,增加冷藏库容量,兴建温室及保护外层等。
与此同时,孙少锋也把生产基地从福建省扩展到其他省份,提高种植效益和规模。
在外如此风光,但在家乡却十分低调,很多泉州人都不知道孙少锋这位富豪老乡,这位在当地慈善和公益事业一掷千金的富豪。而据孙少锋身边的好友介绍,孙少峰十分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但具体捐赠数额,他却很少向外人提及。
中绿2004年1月上市以来,中绿的粮制品、罐头、果蔬(水煮、速冻、保鲜、腌制)、鲜果、饮料等8大类上百种产品,不仅仅扩大了其传统的日本及东南亚市场,还进军到欧美国家。
在今年,中绿又投资3亿元人民币,在河北、江西、福建及上海设立新种植基地及加工厂房,其中上海厂房将于2006年年底前落成,其他厂房于今年8月至11月相继落成。
从外贸转向内贸,按孙少锋的想法是,中绿在全国南北两地都建立了生产基地,海拔不同,可以长期供应不同季节及反季节蔬菜、水果等产品,国内的大市场正好成了孙少锋继续“掘金”的起点。
目前,中绿正与上海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谈判合作事宜,双方将成立一生鲜物流公司,届时,中绿所有产品将进驻华东地区的4000多家超市,并向全国扩展。
今年5月22日,回良玉副总理视察了中绿惠安生产基地,并对公司带动当地农业及农村发展给予了肯定,这也给予了孙少锋莫大的鼓励。在中绿惠安生产基地里,当地农民和农民工在公司统一领导下,开展生产、种植工作,还有公司加农户的合作方式,就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中绿及出口种植要求,进行种植生产。就这样,农民种植一亩土地,最高的月收入可达1000元。
孙少锋不仅让自身的财富增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把家乡的人民引上了致富之路。
孙少锋:绿色农业影响福建
【事件记录】2009年1月5日,中绿荣膺“福建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贡献力品牌”。
2009年5月22日,回良玉副总理视察了中绿惠安生产基地,并对公司带动当地农业及农村发展给予了肯定,这也给予了孙少锋莫大的鼓励。在中绿惠安生产基地里,当地农民和农民工在公司统一领导下,开展生产、种植工作,还有公司加农户的合作方式,就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中绿及出口种植要求,进行种植生产。就这样,农民种植一亩土地,最高的月收入可达1000元。
过去10年来,中绿一直从事绿色农产品种植、深加工及绿色食品的研发、销售,自营基地超过10万亩,合作基地超过30万亩,厂房占地2600余亩,拥有各类先进生产线百余条,冷库储存能力超10万吨,一大批新式农民纷纷走上致富之路,大力推动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目前,中绿旗下拥有10个事业部,14家分公司,并设有2个国外办事处,产品百余种,市场前景乐观。
外贸是中绿的主线之一,也是发家的法宝。中绿2004年1月上市以来,中绿的粮制品、罐头、果蔬(水煮、速冻、保鲜、腌制)、鲜果、饮料等8大类上百种产品,不仅仅扩大了其传统的日本及东南亚市场,还进军到欧美国家。
现在,中绿打算从外贸转向内贸,按孙少锋的想法是,中绿在全国南北两地都建立了生产基地,海拔不同,可以长期供应不同季节及反季节蔬菜、水果等产品,国内的大市场正好成了孙少锋继续“掘金”的起点。
在2009年,中绿又投资3亿元人民币,在河北、江西、福建及上海设立新种植基地及加工厂房,其中上海厂房将于2009年年底前落成,其他厂房于今年8~11月相继落成。
与此同时,中绿正与上海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谈判合作事宜,双方将成立一生鲜物流公司,届时,中绿所有产品将进驻华东地区的4000多家超市,并向全国扩展。
绿色农业,使孙少锋不仅让自身的财富增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把家乡的人民引上了致富之路。
经典语录
“‘成功’两字不是那么容易配得上的,一个人只要还在世上活着,就很难断言他是成功的,任何时候说成功都为时过早。”
孙少锋:绿色儒商 博弈中国
人物名片:孙少锋
中国绿色食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及集团的创建人;
泉州市政协委员;
中国食品土蓄进出口商会蔬菜分会副会长;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客座教授;
福建省红十字会荣誉常务理事;
厦门市总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会长;
2004年起连续入选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胡润富豪榜;
低调总裁
少说多做的实干家
孙少锋的故事,和一串数字紧密相连。
1998年,33岁的孙少锋辞去公职,投身商海,创建中绿(福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即是如今的中国绿色食品(控股)有限公司的前身。就在这一年,中绿的西兰花出口便占到了全国总量的70%。2004年,计划筹资1.75亿港元的中国绿色食品以1.28港元的开盘价在香港主板上市,获得了2800亿港元的认购,超额认购高达1604倍,其IPO募股达到1603倍,打破了1997年北京控股在香港上市时1276倍的纪录,创香港联交所IPO纪录。《华尔街日报》在头版发布了这一消息,称这是一股绿色投资旋风。此后,孙少锋开始连年出现在福布斯和胡润的百富榜上。
每年,孙少锋都会捐出大笔的善款用于各种慈善事业,受他资助的失学儿童有20多人,他本人亦被授予“福建省红十字会荣誉常务理事”和“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人物”的称号。2005年,有着经济学研究生学历及多年进出口贸易经验的孙少锋,又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聘为国际商务客座教授,他常常组织厦大的学生到中绿实习,亦会抽出时间与实习生们聊天,为他们指点进入职场的道路。
“思想上的转变可能只是一些文字上的更换,行动上的转变才是最任重道远的,管理最关键的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中绿的内刊上有着这样一句话,落款是总裁孙少锋硬朗的钢笔签名。2010年2月1日上午,在厦门中绿总部的会议室里,见到刚开完公司晨会的孙少锋,神采奕奕、目光炯炯,笑声爽朗,少了点中国企业家惯常有的挥斥方遒的霸气,但于谈笑中透出的儒雅坚毅的气息,确是符合那句话里实干家的味道。
很多人不理解,10多年前的孙少锋何以下定决心放弃国家干部的职业,而应当时来中国寻找合作伙伴的日本商人之邀,下海做“农民”,投身当时他丝毫不了解的绿色蔬菜产业。对此,孙少锋笑说,我的性格是挑战型的,不太喜欢安逸的生活。10年前,日本农业的理念与国内大不相同,“从种子到栽培再到后续各个环节,严格把控食品安全和品质”,“像照顾孩子一样来呵护农作物的生长”的严谨态度,让当时的孙少锋对绿色蔬菜这一陌生领域充满了信心,恰好日商也希望在中国选一个有激情有梦想,能接受他们的管理理念的年轻合作人,而不在乎对方的专业水平。机遇加上信念,促成了孙少锋人生轨迹的改变。对于创业的过程,他仅用“分享了很多成功喜悦,也经历了不少失败痛苦 ”来一笔带过,然而在众人仰慕其成功与财富的同时,内里的艰辛付出,想必也是旁人难以体会到的。
全程绿色
健康中国的敲门砖
“十年前我们提倡产供销一条龙的过程,十年后我们提倡贸工农产供销一条龙。再之后,转变为做品牌,打造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力争做中国全程绿色食品企业的冠军,成为世界全程绿色食品企业的十强。”对于绿色食品在中国的明天,孙少锋颇为看好,对于领导中绿走在中国绿色食品乃至世界绿色食品的前沿,孙少锋亦是壮志满满。对于品牌,他有自己的一番见解,“绿色食品,消费者无法从直观上感受产品本身是否真正安全绿色,因此品牌的树立显得尤为关键。”“宁肯产品不开发,也绝不添加防腐剂;宁肯在技改上进口世界最先进的设备,也要努力保证好产品的新鲜与品质。”儒雅的孙少锋说这番话时铿锵有力,格外坚定,“如果将消费者当成自己的家人来看待,自然会在食品安全上严之又严。”
交谈中,孙少锋反复提到“全程绿色”——从栽培运输到工厂,从工厂配送到经销商,从经销商配送到超市,环环把控,以保证产品的百分百绿色;继而以产品树立品牌,以品质建立信任,让消费者看到绿色便联想到中绿。“希望中绿真真正正做到源头控制,销路控制,配送控制,以及作为绿色传播,在消费者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孙少锋对中绿未来的愿景,亦是中绿对“全程绿色”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
目前中绿的粗粮王饮品,野菜汁系列、养生坊冲调饮品系列等健康食品经过一番耕耘已经为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而对于未来,孙少锋还有更多的梦想。通过绿色食品会员制,将产品配送到千家万户的活动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倡导绿色环保、健康生活的2010中绿绿色风暴全国性公益活动也已在积极构思中;给蔬菜颁发身份证,让消费者在超市购买时通过用手机刷产品包装上的条形码,即可得到蔬菜产地、生长时间、收割时间等一系列的身份信息,诸如此类的创想,相信也将在未来一一实现。
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泖港镇境内的中绿集团农产品销售事业部平均每天有约10吨的优质半成品农副产品从这里送往世博园区的25个餐饮点,其中包括肉制品、水产品、蔬菜、点心,甚至是调味料。而到6月初,每天约有30吨中绿自主研制的农产品在世博园区供国内外游客品尝。
中绿食品集团经过10多年的发展,正从世界OEM生产商向中国绿色食品品牌企业提升,被外界称为“中国粗粮王”的集团总裁孙少锋表示,要“打造中国全程绿色快速消费食品第一品牌”,让13亿中国人享受健康、绿色生活。
弃政从农
1998年,33岁的孙少锋正在福州某政府部门任职,这一年,他通过亲戚认识了一位日本商人。由此,他的人生也发生转变。
当时,这位日本商人想在福建寻找一个合作伙伴,共同开拓他看好的绿色蔬菜产业。在日本商人的考察中,那位资深的农业专家意外“落选”,对农业一窍不通,却有着热情和自信的孙少锋与日本商人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孙少锋负责绿色蔬菜的生产,对方负责产品销售。这样,孙少锋接手亲戚的公司,正式创立了中绿(福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中绿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
创业初期,孙少锋手头的资金并不宽绰,他在老家惠安租了几百亩种植基地,又在螺阳镇霞光村设立首个加工厂房。当时日本客户带来了蔬菜种子和种植技术,并开始对孙少锋这个“门外汉”传授农业知识。在几百年传统的劳作习惯中,孙少锋的做法在其他村民眼中有些“格格不入”:之前种地瓜的土地怎么改种绿色蔬菜了?蔬菜个头长大了怎么反而不好了呢?长得不太“标致”的菜苗就要拔掉吗……有的人对孙少锋产生了反感和排斥的情绪,偶尔还会在他的田里搞点小破坏。
困难与不解并没有吓退孙少锋。他每天清晨五六点钟就直奔种植基地,白天浇田犁地,深更半夜还在挑灯学技术。如今,当记者问及孙少锋,当初下海时抱着怎样的想法?他说,自己是个个性很强、追逐梦想的人,“认准的目标就一定要干下去。”
绿色旋风
老天也青睐勤劳、爱拼的人儿。半年多之后,孙少锋的蔬菜出口到日本了!他掘到了第一桶金,也发现了绿色农业的巨大潜力。现在,孙少锋对蔬菜的种植、采收、运输、周转、品项管控等等都了如指掌,称得上是“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专家。
为把公司做大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孙少锋决定在资本市场寻求帮助。2004年1月,计划筹资1.75亿港元的中国绿色食品以1.28港元的开盘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获得了2800亿港元的认购,超额认购高达1604倍,其IPO募股达到1603倍,打破了1997年北京控股在香港上市时1276倍的记录,创香港联交所IPO纪录。《华尔街日报》称这是一股绿色投资旋风。一夜之间孙少锋的身家已超出5亿元人民币。此后,他开始连年出现在福布斯和胡润的百富榜上。
募得资金后,孙少锋不断提升现有设施,不仅扩大了其传统的日本及东南亚市场,还进军到欧美国家。
内外贸并重
在外销市场屡创佳绩的同时,孙少锋也瞄准了国内市场。2006年起,他将中绿“产品主要出口欧美日”的经营策略调整为“内外贸并重”。是年,中绿总部从惠安搬到厦门,并开始在大江南北发展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以长期供应不同季节及反季节蔬菜、水果等产品。
在国内,孙少锋率先引用农业栽培和食品加工的国际标准化经营模式,推行中国农业生产工业化的管理方式。在他的带领下,中绿成长为一家集食品研发、种植养殖、保鲜、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中绿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
当前,中绿提出了“绿色的食品选中绿”的理念,树立了“打造中国全程绿色快速消费食品第一品牌”的愿景,并展开了中绿为主品牌,“粗粮王”等为副品牌的绿色品牌构建工作,在国内快消品市场大展拳脚。
总裁对话
孙少峰谈中绿十年“前”与“后”
今年5月下旬,在厦门中绿总部记者见到了孙少锋。他衣着简约、笑声爽朗、温文儒雅、细致缜密、侃侃而谈。
本刊:我们知道,您最初对农业领域并不熟悉,却带领中绿集团从1998年成立到2004年在香港上市,再到今天开拓国内市场。短短十几年,中绿如何迅速积累这么多的财富?
孙少锋:首先,国家的政策导向起了一个主要因素,不管是原来还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都大受鼓励。农业产业化在国外发展得非常好,在中国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创办中绿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与日本合作前,我并不懂得农业,如果当初依照传统农业的方式做企业,也不会有走到今天的中绿。
中绿一开始就树立了食品安全意识,根据国外特别是日本等农业发展超前的国家,对农业要求的技术标准进行操作的。这包括从日本、泰国、美国等地引进优良的品种;中绿率先在国内进行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经营;以及把农业变成产业化、工业化管理的思路。我想,在这个基础上,中绿先学日本人种田,再通过向深加工转变来提升食品的附加值。
本刊:在发展壮大中,中绿的管理模式受到日本影响有多少?10年前后有哪些变化?
孙少锋:从食品行业来说,企业发展前期大部分按照日本的标准,2004年之前,中绿出口到日本的产品占了总量的八九成。之后相继采用了欧盟标准。当前,集团正按国际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来生产各种农产品,打造国内市场。
中绿10年前后的变化分两个阶段。10年前是世界的OEM生产商,实行农业产业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10年后,从完全没有自主品牌,通过分销商将产品销往欧洲、东南亚各地,转变为贸、工、农、产、供、销,打造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品牌。10年前我负责种植、赶订单,为日本人打工,现在中绿有几个高管就来自日本,他们带来了国外的理念、技术和管理。管理精细化、文字化、表格化,数据化,在中绿,这些都坚持下来。比如在中绿公司,称重量时统一都是讲公斤,不会出现你说斤,他说公斤的情况。
2006年,我就看好中国市场。国外绿色壁垒越筑越高,国内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中绿不能放弃中国13亿人口的市场,要用国际的标准满足消费者。在这个变化中,我们提出了“全程绿色”的理念。
本刊:您所讲的“全程绿色”具体是指什么呢?
孙少锋:中绿从原料选择、加工环节到物流配送都建立了整套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全程绿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深度的绿,是指从作物种植的土壤管理着手,打造最具标准化的种植典范。中绿在全国各地覆盖了30个交通便利、资源优越、劳力充足、气候条件好的加工与种植基地,推行从地下1米就开始的绿色种植管理,建立规范化的生产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并实施全方位的农残控制。
二是广度的绿,要打造中国最具规模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平台。集团在山东、江西、湖北、福建、河北等地工厂占地面积达2800亩,有粮食制品、罐头、果蔬(水煮、速冻、保鲜、腌制)、鲜果、饮料等生产线百余条,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最规范化的工艺操作程序,实现最新的食品加工检测与储藏。
三是新鲜的绿,是对产品配送到消费者手上的管控,我们要打造中国最完善的全程绿色生鲜物流冷藏食品供应链。我认为,苏丹红、多宝鱼等事件是监控不严造成的,苏丹红是供应原料商没把好关。在中绿,农业的农药、肥料都要经过检测,提供合格的检测证书后才使用。
四是品牌的绿,这就牵涉到品牌的文化,中绿倡导绿色健康文化,我们向消费者灌输“绿色的食品选中绿”的理念。我希望我们是绿色健康的领航者,打造最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绿色快速食品品牌。
本刊:如何向国内消费者宣传品牌文化?
孙少锋:10年间,中绿由农业的初加工转化为深加工,再转化为快速消费品品牌的提升。企业卖的是产品,消费者买的是品牌,品牌卖的是文化。很简单的道理,就像 “汇源”果汁,“康师傅”茶饮料,因为他们率先提出的品牌文化理念,已经占领了消费者心智,虽然不少企业也跟进,但效果不理想。
未来,要构建以中绿为主品牌,副品牌多元化的品牌体系。现在,中绿推出第一代“粗粮王”谷物代餐饮品,是要向消费者灌输“粗粮王”就是中绿的理念,再通过不断打造副品牌传播中绿品牌文化,让“绿色的食品选中绿”深入人心,把中绿谷物饮料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品牌。
持续改进、不断创新,这是做企业必须的。目前,上海世博会的25个餐饮点使用的蔬菜、海鲜及肉类等,都是由我们在上海的办事处配送的。集团正推广的副品牌还有金玉良品的甜玉米系列;专门针对各种优质大米的“玉善良品”及“为生活加菜”的“青菜园”饮料。早在2005年集团用全程绿色标准,种植、加工生产国际标准的美国水果型甜玉米。
本刊:最初开拓国内市场时,有没有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
孙少锋:我常告诉员工:正确的事情当训练,不正确的事情当磨练。中绿开拓国内市场也交了“交学费”,有很多启发与教训。
2006年6月,中绿开始铺设国内市场,推出的粗粮王之前,也做过玉米乳、紫米乳饮料,也是货真价实,但许多人不习惯玉米乳夹带的玉米生味,加之定价偏高、“三鹿”事件等影响,市场反映有些冷淡。
现在,中绿的主打副品牌“粗粮王”已基本铺到全国市场。但当时是把“粗粮王”作为产品而不是副品牌进行推广,后来我们分析认为“粗粮王”出现的市场火爆,是因为产品对消费群体、口感、价位切入准确。产品刚推出时,我们把消费群体定位在25-35岁的年轻使用者(饮用者),但实际上年轻人对“粗粮王”品牌的记忆性不强,购买者是四五十岁的人;而老阿婆认为给家人买“粗粮”当然是很好的,并把他给年轻人作为早餐来饮用,他们都认为质量和口感不错,就会尝试购买。这证明“粗粮王”在市场上有一定的抵抗力。自产品面世以来,销量以七八百倍的速度上升。
本刊:中绿集团一直在倡导健康理念,您个人的生活习惯呢?
孙少锋: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不一样,生活习惯也就有了变化。作为我个人来说,首先要阳光、健康,如果走进中绿总裁的办公室,看到我病秧秧的,哪里还谈得上企业形象?一般情况下,我每天5:40起床后,就去游泳1000米,已经坚持了两年。7:50吃早餐,绿色蔬菜、粗粮煮粥,这是对人体最好的了。下班时从办公室走出去就7点多了,平时的商务应酬也比较少,吃完饭、散散步、看会新闻,11点之前就休息了。
最近一两年才有这样规律的生活。创业时当农场场长,一大清早去下基地,犁地浇田,回来后一头扎进办公室,下午要处理发货;2004年到2008年,正是集团扩张的时间,那段时间经常飞来飞去,选基地、谈判、看工厂、培训人才,那是当工厂经理时的工作。
本刊:您对企业未来的规划是什么样的?
孙少锋:全国饮料市场去年全年销售总额4000亿,并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发展空间很大。如果采取差异化策略,多家竞争、共同拓展,反而会把蛋糕做得更大。现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中绿40万亩基地可保证原料供应,保证品质如一,这是中绿的一大优势。
中绿现有8大类上百种产品,未来,会走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的道路,打造快消品的多品牌,包括创建农产品专卖店体系,实现向品牌化扩张的转变。曾有人问我一个企业做这么多产品有没有精力?我今年45岁,如果60岁退休,我要用这15年的时间完成我30年甚至是40年的梦想,当前,我一直在做中绿的扁平化组织架构,不同人马在做不同的事情,而不是一班人马在做不同的事情。市场前景广阔,短期目标是中绿如何创造300亿元的销售额。
孙少锋:厦门人最陌生的富豪
上百富榜并不说明这人就成功,因为排行本身不能说明什么。
因工作生病的人当然要慰问,但是工作出色而能保持健康体质的员工更值得尊重,所以我建议把奖发给有健康体魄的员工。
第一次“见识”中绿集团,是通过吕岭路铁路桥上的户外广告——那上面,白底绿字刷着“中绿集团”四个大字。当时纳闷:这家公司的广告怎么连个地址电话都没有。过了几天,户外广告的内容变成“中绿粗粮王”和几瓶野菜汁、玉米乳图案,于是恍然大悟:原来是卖饮料的。
与记者一样对中绿陌生的,还有众多的本地市民。直到10月11日,胡润百富榜中突然冒出个孙少锋的名字,人们才知道,这位以12亿元个人资产名列胡润百富榜第281位的富豪,就是中绿集团总裁,而中绿集团总部就在厦门的建设银行大厦。
把总部从上海搬到厦门
记者与孙少锋的话题,是从厦门当地人对中绿的“陌生”开始的。
“厦门市民包括国内许多消费者,对中绿集团不熟悉很正常,因为之前总部一直在上海和香港,而且粮制品、罐头、果蔬、鲜果、饮料等产品以出口为主。”孙少锋的回答消除了记者的一脸疑惑。
不过,国内消费者特别是厦门市民对中绿将不再陌生了:一是中绿2005年把总部从上海迁到了厦门,二是中绿系列饮料作为日常消费品,正日益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昨天,“中绿粗粮王”的促销小姐就在金鸡亭小区招呼人们试饮。
“把总部搬到厦门是觉得厦门比较适合公司发展。”问及厦门和上海相比为什么选厦门时,孙少锋这样说。
孙少锋认为,在各种资本的融合上,上海比厦门更有优势,但是厦门港口包括福建其他地区物流加工配送的完善,与中绿打造绿色安全食品物流供应平台的发展很吻合。
当然,把总部选在厦门还有家乡情结成分,孙少锋说,中绿本来就是在福建起步的。在他看来,这里的工作方法、人的性格都更适合他。
惠安汉子创造财富奇迹
孙少锋,1965年出生,研究生学历。这位曾经是公务员的惠安汉子,现在是中绿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公司创始人,还是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的客座教授。中绿集团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从默默无闻到香港上市,这家从惠安起家的绿色食品企业取得今天的成就,只用了短短8年时间。
与众多财富人物专访一样,记者对这位富豪的采访,也不能免俗地追问“第一桶金”的故事。
与大多数富豪从出身寒微到经历众多磨难最后发家不同的是,孙少锋的创业历程似乎走得很顺。
1998年,当时还是一名公务员的孙少锋,每月领着一份正常的工资。这时候,日本人预测,不超过十年时间,绿色食品就会在中国大行其道。一个日本商人带着这个理念,来到中国,想要在中国寻找一个合适的合作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这位日本商人找到两个人,一个是在粮食行业干了很多年的人,另一个就是孙少锋。
很多人都以为,这个日本商人再怎么想都会选择那个粮食行业内的“老人”,因为人家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出乎意料的是,日本商人最后选择了孙少锋,令旁人大跌眼镜。
“怎么选了一个外行来合作?”没错,日本人就是要选择一个外行来合作,他们认为,一个在中国粮食部门干了几十年的人,他的观念已经非常顽固,不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孙少锋不一样,他是一张白纸,“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只要这个人有头脑、肯干、靠得住,就是最好的人才。幸运就这样降临在孙少锋头上。孙少锋毅然辞职下海创业。
平生第一次搞企业,孙少锋创办了他的中国绿色食品公司,在一个日本亲属的帮助下,他拥有这家公司90%的股权。
公司从一开始就全新引进了日本销售的种子、种植知识、种植技术、深加工技术,按照日本销售商的要求,进行种植、生产、加工。“产品全部采用无公害种植、加工技术,可以说,从种植基地到超市里,一条龙都是绿色的。”就这样,中绿公司用日本人传授的技术种植日本人需要的农作物,加工成日本人需要的食品,然后又外销日本市场。
“一棵西兰花要卖几块钱!”这可把孙少锋乐坏了。要知道,这样的价钱跟当时福州市场的菜比较起来,简直就是天价。于是,孙少锋以承包方式,仅在福建省就管理着2.6万亩农地,曾经创下6个月完成2.62亿港元营业额的佳绩。
“粗粮王”敲开内销大门
外销成为中绿的跑道工程,绿色产业蕴含着巨大的成长性,短短几年之后,中绿公司便成长起来了。这时,中绿公司将目光投回国内。孙少锋知道,未来的中国,将是绿色食品巨大的市场。
2004年1月,中绿在香港公开募股,招股价为每股1.28港元,公售1.5亿股。在其后的一周时间里,认购中绿的股民,如蜜蜂一样围住了中国绿色食品。香港上市之后,中绿的粮制品、罐头、果蔬、鲜果、饮料等8大类上百种产品继续被市场看好,不仅仅扩大了其传统的日本及东南亚市场,还进军到欧美国家。
接着,中绿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布公告称,投资3亿元人民币,可在河北、江西、福建及上海设立新种植基地及加工厂房。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号,当时有分析人士认为,中绿在扩大外贸的同时,即将启动潜力最大的中国市场,预期带来的额外收益,令投资者十分看好。
2006年初,一种叫做“中绿粗粮王”的系列饮料在国内各大超市出现。
美国农业部一份报告称,中国仅有25%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处理,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经达到80%。为此,中国农业部计划在2005-2008年的3年内,将加工食品占农业总产出的比重提升到55%。中国市场巨大的利润空间,让孙少锋欣喜不已,他表示,国内市场将会是中绿的重要市场。
孙少锋的几个大目标
孙少锋是一个很有计划的人,他所理解的“成功”,也仅指计划的实现。身为集团企业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还登上了胡润百富榜第281位,在普通人眼里,怎么说也是成功人士了。但是孙少锋并不这么看。
他说,成功二字不是那么容易配得上的,一个人只要还在世上活着,就很难断言他是成功的,任何时候说成功都为时过早。那一个人怎样才算成功呢?孙少锋说,成功源自目标的实现,包括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
现在,孙少锋有了几个大目标。
“我们将在未来5至10年内,集中精力打造中国全程绿色快速消费品第一品牌。”中绿集团旗下,现有子分公司、国外办事处10余家,有20多个自有栽培基地,拥有近20条生产流水线,生产粮制品、罐头、果蔬、鲜果、饮料等八大类上百种产品。据孙少锋透露,中绿的下一步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具规模的生产加工平台。
目前,中绿在河北、江西、福建及上海设立了新种植基地及加工厂房,总共有1600亩的工厂用地。
中绿另一个极具前瞻性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完善的全程绿色生鲜物流冷藏食品供应链。孙少锋说,美国有生鲜冷藏车20万辆,但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冷藏车只有4万辆。中国每年因为冷藏问题,损失在600亿元左右。目前中绿正和全国4000家超市互动,准备启动香蕉冷藏配送,一周配送二三十万箱,这将是国内最大的香蕉冷藏配送链。
目前,中绿的这些目标,都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不知道这些目标实现以后,孙少锋是否有成功的感觉,会不会又有新的目标?
印象:低调富豪孙少锋
文章来源:海峡消费报
中国绿色(00904.HK)及其董事局主席、总裁、公司创始人孙少锋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是2004年1月13日,那天上午,持有中国绿色56%的股份的孙少锋,刚刚睡一觉起来,个人身价已超出5亿元人民币,那一天,中国绿色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从此,福布斯富豪榜和胡润榜上,每年都有孙少峰的名字,今年11月2日,福布斯再次发榜,孙少锋个人,以13.5亿元的身价、排名第209名,和福建另外21位富豪同时上榜,再次成为媒体追逐的人物,但低调和繁忙的孙少锋,让媒体记者很难预约到他。
孙少锋如一个空中飞人,每天奔波于国内外的飞机上,一次与记者闲聊时说,很多人在关注他的身价,其实那只是一种证券价值,而在背后,有很多酸楚只有自己知道,他举例说,几乎天天坐飞机,一个月光机票就要花掉10多万,现在见到飞机都很反感,同时,劳累奔波,身上湿气很重,每次回到厦门,都要去拔火罐治疗,他说:“我的背上经常
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其实,很少人知道,1998年成立、总部设在惠安的中国绿色,其农业及果蔬产品,在日本各大超市里随处可见,但中绿及孙少锋基本没在国内媒体亮相过,其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孙少锋,还兼任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的客座教授,按他的说法是:“历来,我们整个家族都是低调做人、做事的。”
而中国绿色在香港上市前的2003年12月31日,其公开发售的1.5亿股,每股1.28港元,其中1.35亿作为国际配售,1500万股作为公众认购。信息发布一周之内,其IPO募股达到1604倍,打破了1997年北京控股在香港上市时获得过1276倍的记录,从那天开始,他想低调都不行。
那一天,《华尔街日报》在美国版、亚太版的头版上,同时发布了这一消息,并称这是一股绿色投资旋风,孙少锋的名字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而令人诧异的是,当本报记者得到消息赶赴惠安采访时,当地很少人知道身边“做蔬菜做得很大的”中绿,在香港掀起了一阵绿色投资旋风。
他如一个神秘的富豪,自从上市两年多来,带着中绿总部从惠安搬到厦门,并开始了他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发展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的征途,并成为中国“农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中绿品牌也在国际采购商名单上一再往前跃。
今年,中绿突然大张旗鼓地展开了内贸,按孙少锋的说法是,中绿不仅仅取得了出口的一再突破,现在也在南北两地建立了生产基地,海拔不同,可以长期供应不同季节及反季节蔬菜、水果等产品,“我们要为投资者的投资增值负责,中国的大市场刚好是我们的新起点。”
对于中绿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构想,孙少锋说,主打粗粮植物蛋白饮料,并带动中绿即开型绿色快速消费食品进入国内各大超市,他说:“很快我们将启动华东4000多个超市市场。”
也许,从今天开始,这位低调的闽南富豪,在他踏上内贸的征程上,会向我们展示更多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