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院介绍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家培训西山书院度假山庄联系我们
 
书院美景
一、命运的认知与把握
二、主体建设
三、如何面对市场波动
四、如何评估一项生意
五、组织建设
六、战略管理类
七、战役战术类
八、从亿到百亿
九、境界与觉悟
《思想》杂志
《思想》杂志
西山书院名师介绍 西山书院院长寄语 西山书院九大知识体系
西山书院案例中心库
 
首页 > 案例中心> 国外

约翰·保尔森

基本信息

性别:
出生年月:1955年12月
国籍:美国
所属行业:金融
净资产:60亿美元
排行榜:福布斯2009
名次:76

基本简历

版本一
John Alfred Paulson, 约翰·保尔森,(生于1955年12月14日)。是Paulson&Co.公司总裁,这家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对冲基金。约翰·保尔森,亿万富翁,是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最大赢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大肆做空而获利,因此被人称为“华尔街空神”。
1978年,保尔森毕业于纽约大学工商与公共管理学院并获得金融学士学位。之后,他获得了哈佛商学院的MBA学位,并被授予贝克学者(Baker Scholar)的称号,哈佛的这种最高学术荣誉只授予给那些顶尖的5%的毕业生。保尔森在波士顿顾问集团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之后他加入Odyssey Partners公司,并在Leon Levy领导下工作。之后,保尔森工作在贝尔斯登的收购与兼并部门,再往后,保尔森成为了Gruss Partners LP公司的合伙人。1994年,保尔森用200万美金创建了自己的对冲基金公司,当时的公司只有两个人,保尔森和他的助理。
对冲基金
保尔森公司管理着(截至2007年6月1日)125亿元(95%的金额来自机构),截止到2008年11月,基金已经跃升为360亿美元。在他的指导下,保尔森公司在抵押赎回证券市场获利。2008年,他决定发起一家新的基金,用来投资那些因为次贷风暴而面临危机的投资银行及其金融机构。2008年5月15日,保尔森在第一季度买了5000万股雅虎的股票,表明他支持Carl Icahn代替雅虎董事会。在2008年初,保尔森公司聘请了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
2008年9月,保尔森在英国最大的五家银行中的四家身上押宝,350m英镑用于Barclays; 292m against Royal Bank of Scotland,260m against Lloyds TSB,他最后获利2.8亿英镑。2009年8月12日,保尔森购买了200万股高盛股票和3500万股Regions Financial股票,他还购买了Bank of America的股票,预计到了2011年会翻一倍。2009年11月,保尔森宣布他创建了一只黄金基金,用于投资开发金矿的公司和进行黄金投资。
其它
2009年,保尔森以约68亿美元的身价被福布斯评为最富有的400个美国人(Forbes 400)第33位。
2010年,约翰 保尔森以120亿美元的身价列于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45位。
2010年,保尔森向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捐赠了2000万美元,用于学术研究、奖学金和校园开发。
约翰 保尔森 是华尔街金融危机最大的赢家,因此被人们称之为“空神”。
有一部关于John Paulson的传记作品:《The Greatest Trade Ever》 (最伟大的交易者)。

版本二
赚钱之神、金融大鳄、新索罗斯、对冲基金第一人……无论这些头衔多么花巧,都不能真实地形容这位年赚37亿美元(约287亿港元)的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他赌美国楼市泡沫爆破,大举沽空次按,最后他成功了,由一介无名汉子,摇身一变成为华尔街红人。
对冲基金研究机构Eurekahedge数据显示,10月份行业资产大幅缩水1,000亿美元(约7,800亿港元),当中有六成因为投资者要求赎回,估计整个行业未来只剩下1.4万亿美元(约10.89万亿港元)。
对冲基金弱肉强食
对冲基金现在四面楚歌,政府限制沽空活动、信贷市场收缩、贷款机构增加抵押品的数量、投资者赎回之声不绝,多只对冲基金兵败如山倒,上半年清盘的基金达到35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35%。不少大行预期,未来约有三分一的对冲基金会关门大吉。过去在华尔街呼风唤雨、自诩可以在任何市况都赚钱的对冲基金,如今却风雨飘摇。
但是「一鸡死一鸡鸣」,次按风暴拖垮了大量的对冲基金,不过总有人能在乱世中赚个盘满砵满,这个人就是约翰.保尔森。他去年凭着沽空美国次按相关产品而大幅获利,旗下其中一只对冲基金回报更达5.9倍,而他个人的收入亦随之水涨船高,进帐了37亿美元(约287亿港元),相当于每小时就进帐140万美元(约1,089万港元),成为史上收入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亦是《福布斯》美国富豪榜上的第165位。
传奇的是,此君作风低调,鲜有接受传媒访问,人们只知道他在华尔街本是一名寂寂无闻的基金经理,曾经在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工作,1994年自立门户开设了对冲基金公司Paulson & Co.,规模只属中型,管理着10亿美元(约78亿港元)的资产,在2006年6月成立一只沽空次按的基金,亦只能集资1.5亿美元(约11.67亿港元),但如今,旗下资产已急增至360亿美元(约2,800亿港元),跻身全球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
低调邀格老当顾问
保尔森事业的转折点在2005年。当时他已认为楼市泡沫会爆破,而采取一手沽空次按CDO,一手低买CDS的策略(见另文)。他的做法明显与当时大部分 美国投资者大相径庭,市场普遍认为楼价不会下跌,即使下跌亦非全国性,同时获高评级的按揭债券亦不可能违约。不过事实证明是,次按最终爆煲,保尔森赢了漂 亮的一仗。
自始保尔森声名大噪,成为华尔街的红人,地位举足轻重,除了邀得前联储局主席格兰斯班做公司顾问外,连过气的金融大鳄索罗斯都邀请他共晋午餐,聆听他赚钱之道。和他同一个老祖宗的美国财长保尔森(Henry Paulson)自始被称为「另一个保尔森」,以作区别。
保尔森早前表示今次全球信贷损失将高达1.3万亿美元(约10.11万亿港元),换言之,进一步亏损将陆续有来;但他本周便表示政府以直接注资代替购买有毒资产,是走对了方向。

经典案例

做空者约翰:10亿英镑猛砸英金融股
本报记者 郭璐 2008-9-25 02:00:00
世事轮回。
16年前,匈牙利裔美国人乔治·索罗斯带领量子基金做空英镑,在1992年9月15日轻轻松松的放倒了英格兰银行,从英国赚走了10亿美元后,还让后者不得不退出了欧洲货币计划——否则今天的欧元会更强大。
今天,一个跟美国财长同姓的人也在做空英国,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和他的对冲基金公司保尔森公司(Paulson & Co.)砸下了超过10亿英镑做空英国的金融股票。在华尔街诸多对冲基金经理还在为如何处理掉手头重仓持有的雷曼股份而焦头烂额时,约翰轻松且愉快。
8月份,约翰·保尔森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排名78位。
做大的做空者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英国金管局近日的一份监管文件显示,约翰·保尔森是英国银行类股最大卖空者之一,英国五大银行中有四家均为他的押注对象。他持有的仓位包括对巴克莱银行(Barclays)股价做空3.5亿英镑,对苏格兰皇家银行(RBS)股价做空2.92亿英镑以及对劳埃德(Llyods TSB)银行股价做空2.6亿英镑的押注。
鉴于近期以来的华尔街“金融海啸”,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于9月18日起发表声明,临时禁止投资者建立新的做空金融类股的头寸,并要求持股超过0.25%的空头自23日起每日进行披露。该禁令的有效期持续至明年1月16日。本周FSA又一次强调将严厉打击卖空禁令颁布后胆敢以身试法的做空者。
FSA公布了34家禁止做空的金融股名单,包括哈利法克斯(HBOS)、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劳埃德TSB银行、汇丰控股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标准人寿、联合信贷等金融公司。而约翰·保尔森押注的这些银行均位列其中。
尽管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近日来对卖空者实行了越来越严厉的禁令,但对于做空金融类股习以为常的对冲基金显然并不甘心。反对者们表示,市场目前跌幅过大,是资金流动性匮乏造成的。卖空行为并不是金融类股暴跌的罪魁祸首。
而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的约翰·保尔森已经在准备华丽转身。据称,保尔森一直极度看跌金融业,但当价格跌至他的目标价位时,他将买进各种抵押贷款证券以及银行和金融机构股票。他在9月中旬的投资者会议上表示,由于英美金融股一直萎靡不振,该公司基金正在考虑帮助困境中的金融机构进行资本调整。
据闻,约翰保尔森将于10月1日发行“恢复”基金。有投资者声称,这将招募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有理由相信,做多只是约翰试图埋藏起他那熊市中令人惊讶的杀伤力。
约翰·保尔森的对冲基金成立于1994年,专注于合并套利。2005年以前,正当大部分基金经理还在为投资者乐观的重复着“房地产神话”时,做多者通杀的年代里,他的基金并不显山露水。
但是他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房地产市场里悄悄浮现的泡沫。
2006年7月,保尔森以1.5亿美元资金开始为其第一只做空次债的基金建仓。时至2007年1月,保尔森共筹集了10亿美元专项资金。他的投资策略是买入信贷违约掉期,做空房屋抵押贷款债务。信贷违约掉期,就是让AIG集团陷入绝境的金融产品。
由于次债的影响并没有在短期内浮现,2006年的房地产市场依然一片欣欣向荣,保尔森购入的信贷违约掉期(CDS)也因此赔钱不断。巨大的压力并没有令保尔森怀疑自己的判断,他坚持每天在纽约中央公园跑上5公里,一面是减压,一面是培养耐心,“等待成功”。
18个月后,这笔赌注终于为他带来了丰厚回报。2007年,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的轰然倒台掀起了美国次债飓风。而风语者保尔森则在这场飓风中展开了飞翔的翅膀。
芝加哥对冲基金研究(Hedge Fund Research)称,2007年前10个月,约翰·保尔森的Credit Opportunities I基金暴涨550%,成为去年美国仅有的30只投资回报率超过100%的基金中一员;此外还有3只基金的回报率超过了100%。
约翰在熊市中跨入全球最顶尖的对冲基金经理行列。
根据投资者估计,约翰旗下各只基金在2007年次贷危机中获得超过120亿美元的利润。而他的保尔森公司2008年1月的资金规模也达到了350亿美元。分析人士评价,“在金融市场历史上,从未有一笔交易利润如此丰厚。”
如果用约翰·保尔森自己的话来说,他在华尔街一夜暴富的神话一点也没有神秘感可言,“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头牛或是一只熊。我只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对冲基金经理人John Paulson打算收购问题贷款
2009年01月01日02:57  
路透12月31日电---彭博社报导称,着名对冲基金经理人John Paulson正在寻求购买问题抵押贷款和债务,尽管他看空整体经济。John Paulson掌管的对冲基金公司Paulson & Co打理约360亿美元的资产。
据彭博社,Paulson在致投资者2009展望中写到,他对投资债务重组、破产企业、战略并购和金融回暖方面感兴趣。
彭博社援引该篇未具日期的报告称,Paulson麾下最大的基金Paulson Advantage Plus市值,自12月19日以来已经上涨约38%。
路透尚无法立即联系到Paulson的发言人发表评论。
知情人士本周对路透表示,Paulson & Co和另外两家公司JC Flowers和Dune Capital Management有可能是联合收购倒闭抵押贷款银行IndyMac财团的成员。

最佳对冲基金 「沽神」John Paulson 领风骚 赌次按 信贷基金年收益123%
有「沽神」之称的约翰保尔森,其创立的对冲基金成绩远胜对手,扬威华尔街。
美国著名财经杂志《巴隆氏》(Barron's)公布过去3年表现最佳的100只对冲基金名单。有「沽神」之称的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共有3只基金上榜,榜首的保尔森信贷机会基金的年均收益近123%,胜过第二位对手近倍。
上榜基金 年均回报20.8%
保尔森于2006年7月设立该基金,并于2007年对赌楼市爆破而令其身价暴升。根据彭博社的资料,基金于该年的收益高近600%。以产生的总金额计算,该对赌可能为对冲基金史上最成功的交易。
除了冠军基金,总值320亿美元的保尔森公司还有两只基金上榜,包括由去年榜首跌至第七的PaulsonAdvantage,以及由去年第四跌至第七的PaulsonInternational。报道指出,上榜基金于过去3年的年均回报为20.8%,远高于所有对冲基金的2.2%,美股同期收益更跌近16%。
由于大部分上榜基金都有投资债市及参与沽空,牛市很可能减少其获利机会。标普500指数去年的收益为26.5%,高于上榜基金的25.1%。
海啸冲击 料2000基金倒闭
虽然保尔森成功于金融海啸扬名,但有很多基金公司却无法抵受冲击而倒下。从2008年尾开始,估计有多达2,000间对冲基金倒闭,令总数减少至约9,000间。
上周四,美国参议院通过金改议案,规定大型基金要向证监登记,各行的真正实力将更为明显。
顶级对冲基金的回报吸引,门坎亦相对较高。独立顾问Manchester Capital Management主席Edward Cronin建议如客户有500万至1,000万美元作资本,可将15至20%投资在对冲基金。

按兵不动手持现金
别以为保尔森的成功只是惊鸿一瞥,在风声鹤唳的2008年,他仍然做出骄人的成绩。据彭博报道,由本年初至10月中,其旗舰基金Paulson Advantage Plus仍然在赚29.4%。
今年9月《金融时报》披露了保尔森沽空英国四大银号的消息,他花了10亿英镑(约118亿港元),沽空巴克莱、HBOS、莱斯银行(Lloyds TSB)和苏格兰皇家银行。
然而保尔森并非只得「沽空」一招,他最新动作便是着手成立一只复原基金(Recovery Fund),他预期金融股和贷款机构的股价快将见底,而打算采用长仓策略买入该类股份和可换股债券,市传这只基金吸金数十亿美元。他又容许在旗下基金的客户,把资金换马到这只新基金上。不过由于股市波动,有报道就指该基金一直未有买进任何股票,而他自己就把现有基金的现金比率提升至七成以上。眼看这个星级基金经理仍然按兵不动,对诸位看官的投资又有否启示?

靠沽空次按大赚
保尔森到底施了甚么法术,令他在乱世之中表现一枝独秀?出身于贝尔斯登收购合并部门的保尔森,离职后一直从事与收购合并相关的投资活动,同时他亦会研究公司合并时融资所使用的信贷违约掉期合约(Credit Default Swap,CDS,见152页财经词汇)。
及至2005年时,保尔森发现一些与按揭机构相关的CDS,价格被大幅低估,市场对楼市过分乐观而忽略了当中的风险,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亦过高。于是他 毅然和市场「唱反调」,他赌的是楼市泡沫将会爆破,而将次按证券化的债务扺押证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见152页财经词汇)价格将会大跌。
于是,他开始一边沽空CDO,一边吼底购入大量CDS,两者的关系是:CDO风险愈大,CDO会被抛售,价格就会下跌,而企业的CDS价格反之就愈高(见图)。不过在他这只对冲基金成立之初,楼市依然蓬勃,保尔森被多番质疑要不要止蚀,但他继续坚持,还要加注,即沽空ABX指数。及后楼市泡沫爆破,保尔森将低价囤积的CDS大量平仓,令他的基金大丰收。

金融市场 Financials
鲍尔森公司在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买入深受打击的金融股。取决于准确的交易时机,这一举动有可能非常盈利。2009年第一季度,这支基金首次报告持有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的股份;自2009年1月2日以来,这支股票已上涨了近50%。如果投资者是在3月初的低点买入这家银行的股票,那它迄今应该上涨了94%左右。
鲍尔森公司2009年第二季度的报告披露它持有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股份。自4月1日(2009年第二季度的第一个交易日)以来,这支股票的涨幅已超过180%。在这种情况下,追随鲍尔森的投资者如果进行指数投资将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自鲍尔森公司向SEC提交2009年第一季度报告之日起,摩根大通的股价上涨近25%,但在其第二季度报告公布之日买入美国银行股票的投资者却只能获得约8.6%的收益。自鲍尔森基金于去年5月提交第一季度报告以来,标准普尔500 指数上涨了34%,自去年8月提交报告以来上涨了19%。

亿万投资人John Paulson的下一场豪赌:黄金
巨亨网编译郭照青 综合外电
2009 / 12 / 04 星期五 06:40
去年,华尔街气息奄奄,John Paulson则因为放空次级房贷市场与银行股,而笑开了怀。原本在华尔街默默无闻的Paulson,一夕之间,成了避险基金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今日,他仍持续着豪赌。只是在策略改变下,他现在是买进银行股。Paulson今年买进了大量银行股权,包括美国银行与花旗集团。他预期到2011年,美国银行股价可能翻涨一倍。
Paulson其它的豪赌,已不再像最近的过去那般纯走反向思考。尽管黄金几乎每日均创新高,Paulson计划于2010年1月开设一家黄金基金,并将2.50亿美元自有资金投入其中,
根据「史上最伟大交易」一书作者Zuckerman指出,Paulson认为,投资黄金仍有大把钞票可到手。
Zuckerman点出了Paulson对这项交易深具信心的二项主要理由:
1.全球央行已由黄金卖方变成了买方,而全球黄金供给则紧缩。
2.联邦准备理事会(Fed)升息将非常缓慢,且已大量增加了货币供给。这将导致通货膨胀,是另一项看涨黄金的理由。
但是身价已约60亿美元,Paulson为何还要准备下一场的豪赌?为何不去享受人生?Zuckerman说:「他与你我不同,对Paulson而言,买黄金安全得很。」
Paulson已经创下了华尔街史上,最大的单笔获利交易,机率显示他投资黄金,将难再如此幸运。但与他对做,仍万万不可。

Gold黄金
鲍尔森的点金术练得如何?近期,由于鲍尔森看好黄金,Propel Capital Corporation公司邀请鲍尔森公司作为其新的Propel多策略基金(Propel Multi-Strategy Fund)计划中的首次公开发行(IPO)的顾问公司。在宣传材料上,Propel公司大肆宣扬其持有SPDR Gold Trust ETF的敞口,并竭力称许鲍尔森看好黄金的立场。(据Propel公司声明称,该基金的IPO已被暂时搁置。)
鲍尔森公司在2009年第一季度的报告中披露了持有SPDR gold ETF基金及AngloGold Ashanti 和Gold Fields这两家金矿公司股票的情况。自2009年1月2日起,这些投资分别增长约30%、44%和39%。但尽早买入是从真正的黄金热中获利的关键所在。在鲍尔森公司第一季度报告公布之日起买入这些黄金股的投资者得到的收益分别为22%,5% 和3%左右。

彭博社:John Paulson的黄金基金一月份亏损14%
精实新闻 2010-02-06 08:50:04 记者 黄文章 报导
彭博社 (Bloomberg) 5日报导,来自投资人的消息指出,避险基金亿万富翁 John Paulson 甫于一月一日成立的黄金基金,一月份亏损14%。Paulson的黄金基金看好长期金价,用以投资金矿公司以及其它黄金衍生商品,投资人在三年以内不得赎回。Paulson为此此黄金基金投资2.5亿美元,是该基金最大投资人。
金价去年12月创下历史新高,一月份COMEX黄金期货下跌1%,现货金价则下跌1.45%。根据Alpha Magazine,Paulson在2008年获利20亿美元。
Paulson的避险基金公司Paulson & Co.目前已是部份金矿商的主要股东,其持股多数是在去年所建立的。该公司持有全球产量第三大的金矿商 AngloGold Ashanti Limited (NYSE: AU) 以及加拿大第三大黄金生产商 Kinross Gold Corporation (NYSE:KGC) 的股份,黄金相关投资约占该公司300亿美元资产的10%左右。

Mergers 并购
鲍尔森公司在并购领域也很活跃,其押注Burlington Northern铁路公司的交易倍受瞩目。这支对冲基金于2009年第四季度首次报告持有Burlington公司的股份。同样是在第四季度,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宣布正在收购这家铁路公司。并购消息宣布后,这家公司的股价立即大涨。
但追随鲍尔森公司的个人投资者将无法从这项交易中获得好处,因为披露鲍尔森这项投资的报告直到2010年2月才予以公布。报告公布当天,伯克希尔公司也完成了这项交易。
同样,鲍尔森公司在2009年第四季度报告中公布持股XTO Energy公司,同期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也披露正在收购这家油气勘探公司。如同Burlington公司一样,XTO Energy公司股价在并购消息公布后大幅攀升。但由于鲍尔森公司的四季报直到2010年2月才发布,此时试图参透内幕的个人投资者要想参与其中可能已为时过晚。XTO Energy的股票至今仍在交易;在2010年2月中旬,即该对冲基金公布四季报之后方购入该股票的投资者,只有约5%的账面收益。
然后是与百事公司(PepsiCo)的两家灌瓶公司(Pepsi Bottling Group和Pepsiamericas)有关的一系列交易。百事公司宣布于2009年4月20日发出收购报价,并于8月4日达成并购协议。鲍尔森公司在8月份发布的第二季度报告中报告了持股情况。在二季度初,即并购宣布之前买入Pepsi Bottling Group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到2009年底有66%的账面收益。但在鲍尔森公司披露持股消息之后方才买入者,至2009年底的账面收益还不到5%。

解析

从约翰·保尔森的奋斗史来看,他的成功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时代背景: 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次贷危机模型
一、杠杆:
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二、 CDS合同(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违约互换): 
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100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三、CDS市场:
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单子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 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炒,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炒到了62万亿美元。
四、次贷:
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五、次贷危机:
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投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
六、金融危机:
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G,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七、美元危机:
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2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7倍(四舍五入之后)。如果说美国government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government就要赔出20.7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1,A22,A23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说明:CDS合同和次贷都属于金融衍生产品,而CDS市场就是现在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金融交易体系。

次贷危机定义
次贷即“次级subprime 按揭贷款”(mortgage loan) ,“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在房价不断走高时,次级抵押贷款生意兴隆。即使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但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
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没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贷款机构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又不高,面临着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闭案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

次贷危机原因
美国政府向来以不干预市场为宗旨,并且常常以此教训发展中国家的美国政府,却提出8000亿美元的政府干预方案。 尤其是美国共和党政府一般推行的自由主义的不干预市场。 美国政府有时也指责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美经济摩擦时,美国政府指责日本对外关闭市场,要求日本进行自由主义改革,开放市场。随后新自由主义思想迅速普及,却产生了不曾预想的种种副作用。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日本年收入不足200万日元的贫困阶层就增加了200万人,达到1000万。曾经被称为日本特色的“中流社会”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出现问题,犯罪增加。原本以凝聚力而自豪的日本社会急剧分化,“人情”和“温暖”消失,日本社会安心、安全的神话被新自由主义完全摧毁。 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看法都认为,这场危机主要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那些贪婪无度的华尔街投机者钻制度的空子,弄虚作假,欺骗大众。这场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而是在于美国近三十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其背景是70年代的经济滞胀危机,内容主要包括:减少政府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打击工会,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
一、为推动经济增长,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
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历来重视通过消费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亚当斯密称“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源于一种以城市享乐生活为特征的高度世俗化”,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奢侈消费在表面上促进了生产。
二、社会分配关系严重失衡,广大中产阶级收入不升反降。
近三十年来,美国社会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美国老百姓超前消费,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却一直呈下降态势。据统计,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美国的平均小时工资仅仅与35年前持平,而一名30多岁男人的收入则比30年前同样年纪的人,低了12%。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流入到富人的腰包,统计表明,这几十年来美国贫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收入却不见增长,与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执政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密切相关。
三、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超前消费、入市投机。
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执政以后,美国一直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推进金融自由化和所谓的金融创新。例如,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加恩-圣杰曼储蓄机构法》,给与储蓄机构与银行相似的业务范围,但却不受美联储的管制。根据该法,储蓄机构可以购买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发放商业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甚至购买垃圾债券。
另外,美国国会还先后通过了《1987年公平竞争银行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方案》,以及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众多立法,彻底废除了1933年《美国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基本原则,将银行业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的之间的壁垒消除,从而为金融市场的所谓金融创新、金融投机等打开方便之门。
在上述法律改革背景之下,美国华尔街的投机气氛日益浓厚。特别是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表面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对全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也造成严重影响。 有学者指出,“技术层面上早该破产的美国,由于欠下世界其他国家过多的债务,而债权国因不愿看到美国破产,不仅不能抛弃美国国债等,甚至必须继续认购更多的美国债务,以确保美国不破产”[1]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买房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借款人,如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由于房价突然走低,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
一个两个借款人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借款人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贷款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借款人。正如上面所说,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爆发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2007年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2007年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2007年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2007年7月份由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不过目前的花旗集团的股价已由高位时的23美元跌倒了现在的3美元多一点,也就是说目前的花旗集团的身价相当于一家美国地区银行的水平,根据最新排名花旗已经跌至19名,且市值已经缩水百分之九十,且其财务状况也不乐观.

家庭背景:
保尔森195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皇后区一个叫Beechhurst的中产阶级小区。他的父亲从一个会计做到一家小型公关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他的外祖父给了他资本主义的启蒙教育,教他从超市买来大包装的糖果,再零售给他班上的同学。
在纽约大学期间,他被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关于风险套利(risk arbitrage)的讲座所着迷。但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他并没有直接去当风险套利交易员,而是去了波士顿咨询公司从事管理咨询。
不久,保尔森就发现,这并非自己“挣钱”的正途。于是他经人介绍,加入华尔街某著名投资银行家刚刚自立门户的小型投行,算是正式“上街”。两年后,28岁的他进入贝尔斯登。此后四年,他在贝尔斯登并购部从最低的分析员升到了董事总经理。在这一过程中,他意识到,投资银行家给人提供并购服务收取手续费,获利远不如自己直接管理投资和交易。
保尔森最初涉足投资,标的是一些房地产和一家啤酒公司,交易规模不大,但获利不菲。1994年,他看准了对冲基金的势头,用自己积蓄的200万美元,雇了一个助理,和其他几家小对冲基金合租了一间办公室,创立保尔森对冲基金,专做并购套利(风险套利的一种)和事件驱动投资(event-driven)。
开始的几年,保尔森的资产增长缓慢,到互联网泡沫破灭前,他的基金规模只有2000万美元左右。因为规模不大,他更注重建立一个良好的业绩记录,投资非常谨慎。他的投资哲学有两条,一是对市场下跌准备充分,市场上涨时便不必费心;二是风险套利不是追求赚钱,而是追求不亏钱。
卖空是并购套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尔森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给了他绝佳的机会。他当时的判断是,很多在虚高股价支撑下的并购案会“黄”掉,因此他大量卖空,在互联网股票狂跌的2001年和2002年,他的基金都分别增长了5%。逆市飘红,投资人便闻风而来,到2003年,他的基金规模达到了6亿美元。两年后,他管理的总资产更达到了40亿美元。但因为为人非常低调,在对冲基金行业之外,他的名声并不大。

其它解析:约翰·保尔森神话
来源:《金融实务》2009年第3期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02日
作者:张达红(花旗银行美国私人银行部客户投资组合设计高级副总裁)
保尔森在投资方面的成功,和他高度警觉的风险成本意识是分不开的。他在投资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极尽风险控制之能事
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对冲基金行业遍体鳞伤。许多过去拥有骄人业绩的明星对冲基金经理被拉下神坛,只有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屹立不倒。
在市场哀鸿遍野之际,保尔森为投资者带来了惊人的回报。2007年,他旗下基金最高的回报率是令人咋舌的590%;2008年,他再拔头筹,旗下基金没有一只亏损,最高的回报率达到20%。他管理的资产也从2007年前的80亿美元,急速膨胀到360亿美元,其个人收入也达到十位数,超过很多第三世界小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有两个方面的事实值得指出。一是保尔森的“连庄”—— 2007年还有好几位对冲基金经理和保尔森一样押对了次级债崩盘而大获赢利,如Passport的约翰·布班克(John·Burbank)、Harbinger的菲利普·法尔肯(Philip·Falcone),但是2008年他们兵败如山倒。二是,2008年是“系统性风险”空前的一年,股市和债市猛跌,对冲基金十几类投资策略中,除了“全球宏观”(global macro)和“纯卖空”(dedicated short),全都是负回报,尤其是“并购套利”(merger arbitrage)和“可转债套利”等策略基金,都创下了损失记录。然而,保尔森的套利基金却安然无恙。称他为“对冲基金之王”,实在不算夸张。
保尔森在其投资人推介会上总是态度谦和,讲解非常耐心全面,没有任何花哨的术语。对他的投资者,保尔森是非常透明的。关于他的投资策略的详细描述,可以从互联网上轻易获取。这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他所缔造的神话并不像“麦道夫骗局”一样庞大而虚空。
风控为王
  保尔森在投资方面的成功,和他高度警觉的风险成本意识是分不开的。他对风险的理解和关注,在投资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极其突出的。
并购套利的主要赢利机会,在于正确判断并购案成功与否对被收购方和收购方的股价走势之差(deal spread)的影响。如果预计并购案会成功,就可以买涨被收购方的股票,同时卖空收购方的股票来对冲。如果预计并购案会失败,就反向行之。如果并购案不能在预期内结案,双方的股票都会大幅波动。这非常考验从事并购套利的投资人的判断力和风险应对能力。
保尔森的团队都具有实际操作并购案的经验,并且还有深谙公司法的法律顾问。他们筛选案子进行投资时,不仅仅从经济角度(资金来源与业务潜能)评估,还会花大量时间评估并购合同的合理性以及监管机构的可能政策反应,对并购案的前景有相当把握之后才会投资。
在投资组合(portfolio)层面,他们非常注重分散投资风险。
就并购资金来源形式而言,他们的投资分散于现金收购、股票收购和现金加股票收购三类之中,不偏向于任何一类。就并购案例数量而言,他们的投资组合规模一般在30个-40个左右,每年累计总数大概在120个-180个之间,平均个案头寸在组合总资产的3%左右,对风险低收益高的个案,也可加大筹码到10%。就并购案例发生的地区而言,他们一般至少有30%投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因此外汇风险也是他们关心的因素之一)。就涉及的并购公司的规模而言,他们注意分散于大型、中型和小型公司之间,以及分散于不同行业之间。
在评估风险时,他们同时考虑大环境下的系统风险和个案的独特风险。系统风险指市场巨幅动荡可能给投资组合造成的影响,如股票大跌或者利率大涨等。他们用“最坏条件”来进行压力测试(stress test)。规避这种风险的主要方法是全面对冲(fully hedged),或者就压根儿不投资于对市场依存度高的案例。
而个案风险,是指每个案例特有的、影响并购案达成的因素,如企业利润率的变化,信贷和监管方面的障碍,不确定的财务和税务后果,等等。这些因素,都是放在“该并购案如果失败,损失会达到什么程度(downside)”这个背景下衡量的。
由于对以上风险因素都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保尔森的团队可以对并购案宣布后出现的异常变化实时跟踪,快速反应。他们建立了一个并购案数据库,把十多年来的并购案例集中在一起。这已经成为他们的知识产权,对他们评估每一个新案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在保尔森将近20年的投资历史中,只有一年取得了负回报,那就是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破产的那一次,他的基金下跌了4.9%(同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回报达26.7%)。总结经验,他发现当时的投资组合包含较多“事件驱动”投资,而且资金杠杆率较高。这类投资与市场的相关性在市场下跌时会突然增加,而这时杠杆率又放大了它们与市场的相关性,导致投资组合损失放大。从此以后,他非常严格地控制杠杆率,减少在“事件驱动”投资方面的资金分配,维持整个投资组合相对较低的股票市场净头寸。
一般来讲,并购套利赢利空间有限,损失范围无限。这类策略对风险控制要求非常高。所以,保尔森一直都非常谨慎,并不像其后来“风险胃口大开”,狂赌次贷的风格。但事实上,这些举动仍在其风险控制哲学之下。
保尔森之所以敢坚定地押注卖空次贷,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分析显示次贷资产的风险回报比例已经完全不合逻辑,下跌是必然的,换句话说,卖空次贷风险极低;另一方面,他看到市场上的并购案例以前所未有的并购价差在发生,规模速度也是空前的,大多属于不理性、没有潜在价值的一类。他意识到,这种“狂欢式”(orgy)市场流行病马上会带来灭顶之灾,再孜孜不倦地投资并购套利的风险已经太高了。
2008年,保尔森对风险的控制仍然表现一流。除了在投资方面保持极低的股票市场风险头寸,在操作方面的谨慎,对他继续领跑市场同样至关重要。
保尔森一直把自己的账户分散在不同的证券经纪公司,哪怕对自己的老东家贝尔斯登也不偏爱。贝尔斯登是专门为对冲基金服务的证券经纪公司中规模最大、服务最好的。在贝尔斯登刚开始被市场谣言困扰时,他就把那里的账户缩减了规模。
再者,保尔森和所有证券经纪公司签订服务合约时,均要求每日结算,这样,他的基金与证券经纪公司的往来款永远都只有一天的应收期,即使经纪公司倒闭,他的损失和麻烦也都很小。而很多对冲基金为了从经纪公司那里获得优惠融券融资利率,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没那么严。但是,后来雷曼兄弟破产,很多绑在雷曼兄弟这一棵树上的对冲基金,无法从雷曼兄弟下属的经纪公司脱身,合同无法执行,赚的钱拿不回来,有的更是资产冻结在破产法庭,只好关门大吉。
“云端”漫步
2009年和将来,保尔森能否留在“云端”,继续让人们仰视?
最新资料显示,他的基金已经在2009年1月从卖空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一笔交易上赢利约4.2亿美元。当然,“过去的业绩不代表未来”,这句永远被人们忽视的套话在他身上也是适用的。有两个因素不容乐观:第一,他现在管理的资金规模庞大,他的一举一动受到极大的关注,必然会影响到他在市场上的灵活性;第二,他的功劳簿很大很高,是否会影响到他的工作动力?
针对第一点,让我们稍感安慰的是,保尔森旗下的大部分基金已经不再接受新的投资人加入,而他目前正在推介的新基金和他以前管理的基金不太一样,将主要投资于流动性差的财务困难金融企业(distressed financial companies)。
针对第二点,我们只能揣测。从保尔森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来看,他的目标性非常强,对成功的追求非常执着,但是也非常讲究投入产出的比例。从年龄上讲,他正处在基金经理的黄金时期,是应该继续有所作为的。从成就上讲,他似乎已经到了该考虑自己给后人留下什么的阶段。我们希望这样一位富有投资天分的基金经理能够不断找到新的挑战,再创辉煌。

约翰·保尔森:世界金融危机最大赢家
John Paulson(约翰·保尔森),这位2006 年名不见经传,现在已经人人熟知的对冲基金经理,夸张地说,从房地产信贷危机爆发至今,如果全世界都输了,而他就是那个最大的赢家。华尔街日报记者Gregory Zuckerman 刚出了一本书"The GreatestTrade Ever",书中近距离揭示John Paulson 危机前的操作手法和心路历程,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即如何最大限度获取利润)了解危机。
除了对这本书和里面内容的介绍,本期“精译”还会关注John Paulson 最近的两大赌注,包括最引人瞩目的黄金投资和最受争议的花旗股票。
不过,“精译”也注意到,对John Paulson 的评论是他进行了“最伟大的交易”,而非“最伟大的投资”,两者有怎样的区别呢?会不会前者在需要关键时刻“稳、准、狠”,而后者则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仰?无论如何,但凡称得上个“最”字,都有其偶然与必然吧。
1994 年,John Paulson 成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并逐渐形成强项—并购交易套利策略,即投资那些他认为一定会完成的并购交易并从中获利,这应该并不能算作特别冒险的风格。给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倒是他接人待物的作派—不同于那些善于夸夸其谈,充满活力的对冲基金经理,他总是西装领带,跟人打交道比较“拘谨”(restrained)。
2006 年早期,时年49 岁的John Paulson 正处于事业“衰落/微妙时期”。绝大多数同类基金都从已经连续四年上涨的房价中获取暴利。于是有一天晚上,Paulson 让手下的研究员Paolo Pellegrini 研究一下房价究竟有没有“高估”。Paolo 熬了通宵,调出从1975年至2006 年的房价,发现“利率看似对房价没有影响”。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Paolo 还划出了一条历史平均水平线,并做了回归分析。他的结论是“从1975年至2000 年,调整通胀因素后,房价平均每年涨幅为1.4%,但是从2000 年直至2005 年,每年的增速为7%”。那条历史平均水平线显示,“房价下跌40%才能回归历史平均水平,虽然历史上没这么跌过,但是每一次房价的下跌,都会跌穿平均水平”。
Paulson 看到这样的结论,说了句“unbelievable”。他知道自己发现了“宝贝”或者说“完美交易对象”。Paulson 明白只要自己对冲上涨的房价就一定能够“赚翻”(make a killing)。房价下跌必然导致房屋所有者违约,那么市场上为抵押贷款购买“保险”的产品,价格一定会飙升。接下来需要做的事就很明显了:第一,筹钱,越多越好。第二,下注,越大越好。
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还没有看出来greatest 体现在哪里,毕竟当时并不是只有Paulson 一个人认为房价会下跌。那么下面发生的故事就是重点所在:不出所料,Paulson 筹钱过程屡屡碰壁,有的人认为他对房价的展望过于悲观,觉得这样的对赌“并不会产生alpha”,也有人即使认同却觉得市场上可供交易的产品规模太小,甚至还有Paulson 现有客户认为他“不务正业”,忽视了长期带来回报的并购交易的强项。总之,几个月下来,Paulson 就从亲戚朋友那里筹到了1.47 亿。转机出现了,高盛最牛的交易员Josh Birnbaum 主动找到了Paulson,当然,带着钱来的。两人不仅一拍即合,而且发现既然定做的蛋糕都嫌太小,为什么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呢?于是他们找到三家投行,问他们能不能帮忙“创造一种证券产品叫做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卖给那些相信抵押贷款产品有进一步升值空间的客户,然后Paulson 及旗下对冲基金再进行对冲交易,理由是他们认为房价会跌,这样一切不就顺理成章了么?” 这三家投行是谁呢?高盛、德银和贝尔斯登。其中贝尔斯登回绝了Paulson,认为这样做不合适,“我们不能一方面把产品卖给客户,但又不告诉他们,‘促成’这款产品是由于有另外一拨人要进行对冲交易,与此同时又帮助那另外一拨人进行交易”(精译注:啊,贝尔斯登)。另一家倒霉的德银认为与Paulson 合作做蛋糕没有问题,只是没成想CDO 产品没卖完,砸在自己手里了,所以反而随着房价暴跌损失惨重。只有最后一家高盛,不说也罢。(精译注:请各位回想下高盛危机以来业绩的出色增长,他们大概不会认为有什么是不合适的,只要……)Greatest 诞生了。Great!
关于后来Paulson 如何兑现获利,换句话说就是房价如何暴跌,以及相关具体数字就不在此罗列了;也不想去分析揣测房价暴跌导致的金融以及经济危机中,Paulson 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偶然与必然,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倒是看到书中写到些后续发展,Paulson 和他现已共同致富的同事们在讨论“美国和其他国家为了挽救被金融危机打垮的经济耗资巨大,那么下一个目标应该可以锁定,如同次贷产品一定会崩盘,美元和主要国家的货币也doomed(死定了)”。“Paulson 进行了计算,短短几个月内,美元的供应量增加了120%,价值注定会下跌,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唯一能够保值的资产什么呢?答曰,黄金。”
新书的部分就介绍到这里。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现在Paulson 的一举一动都会备受fans 和市场关注,特别是黄金(包括黄金股)以及金融股。
据报道,Paulson 去年11 月宣布公司将在今年1 月1 日发行一只针对黄金投资的新基金,其中自己投入2 亿-2.5 亿美元。Paulson 看好黄金不是新鲜事,截止去年三季度末,黄金股占其组合规模13.35%,价值27 亿美元。三大重仓黄金股分别为AngloGold Ashanti 8.54% (AU),Kinross Gold 3.26%(KGC),Gold Fields 1.55%(GFI)。“精译”综合了Paulson 近期在各种场合看好黄金的观点:第一,根据历史经验,货币供应增加和高通胀之间会出现时滞,而通胀上升背景下,黄金表现会很好。第二,美联储加息会投鼠忌器,也会加大通胀上升的可能性。第三,各国央行和新兴市场从黄金卖方转为买方,改变供需关系(据说,Paulson 是市场最早据此唱多黄金的人)。而根据华尔街日报去年11 月23日报道,很多大牌对冲基金经理都加入看多黄金阵营。包括Paul Tudor Jones ,黄金已经成为Tudor 基金大宗商品中第一重仓品种。著名的黄金ETF 产品SPDR Gold Shares 大股东中,Paulson 基金排名第一(8.69%),紧随其后的是BlackRock (1.82%)。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理解,唯一“不对劲”的是,这一次,Mr. Paulson 好像不是和天下人“作对”,这,对不对呢?

金融股方面,截止去年三季度末,Paulson 新进3亿股花旗股票,占组合仓位7.1%。根据三季度该股的波动区间2.59-5.23,均价为3.91,但我们知道,11 月中旬花旗宣布供股170 亿股以偿还TARP 资金。分析师普遍指出,由于供股是为了还钱给TARP,所以并不会充实资本或改善基本面,股价受到该消息打压表现低迷,近期反弹至3.64(1 月6 日)。“精译”也注意到,Paulson 并不仅仅看好花旗,而是押注金融股在去年底整体疲软表现后反弹,难道他也要从现在热议的第二轮经济刺激计划中受益?不过不知是否巧合,Paulson 在GS 归还TARP 资金后(当然也是自己获利后)将其抛出,花旗会不会遭受同样命运呢?

约翰.鲍尔森(John Paulson)—200亿美元的启示
Wesley Bedrosian
就在去年金融系统崩溃、成千上万的投资者损失巨额财富的时候,一位投资者却出人意料地狠捞了一笔。他就是纽约的对冲基金管理人约翰·鲍尔森(John Paulson)。
通过做空楼市和大型金融企业,他的公司在2007年到2009年年初之间赚了200亿美元。鲍尔森个人所得算下来接近40亿美元,平均每天超过一千万。这比罗琳(J.K. Rowling,《哈利波特》作者)、温弗莱(Oprah Winfrey,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和伍兹(Tiger Woods,著名高尔夫球手)三个人2007年收入的总和还要多。
鲍尔森是怎样办到的?2006年,鲍尔森相信楼市即将崩溃,拿出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购买以高风险抵押贷款产品为标的的套保产品。楼市崩溃、抵押贷款大幅贬值的时候,鲍尔森的套保产品疯狂升值。这一年,他的一只基金涨了超过500%。2008年,他做空了金融股,当金融企业纷纷倒下的时候,他又赚了。
他的成功之中,有没有普通投资者可以学习的投资技巧?有的。当然这些技巧不能保证成功,但鲍尔森和其他一些投资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确实给那些愿与华尔街专业人士一决高下的人带来了鼓舞。
鲍尔森这笔200亿美元的史上最赚投资之中,有8条投资经验可供借鉴:
1、专家所言,不可全信
2007年和2008年楼市崩溃、股市狂跌的时候,很多投资者都“亏大了”,但谁也没有那些深陷不良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亏得多。而创造这些投资产品的,正是这批银行家。就在鲍尔森和其他人做空这些投资产品的时候,华尔街的资深分析师们还信誓旦旦地为其安全性打包票。
经验:华尔街推出“不容错过”的新产品时,留个心眼。
2、泡沫等于麻烦
一些理论派的人士说,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提高了。但从楼市、能源、科技到亚洲货币,近几年的一连串金融泡沫说明,市场正变得越来越容易失去方向,越来越容易跑过头。今天,大大小小的投资者都看同样的文章,看同样的商业电视节目,追捧同样的热门投资秘诀。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同时挤向一个门口。
经验:留条退路,也要留出现金预防市场重挫。
3、关注债市,发现问题
很多投资者跟踪股市的涨跌,对债券市场的起伏却只有模糊的了解。这是不行的。从过去的情况看,问题的萌芽都出现在很少有人关注的复杂市场,比如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这些问题最后整垮了楼市和股市,也整垮了整个经济。鲍尔森和他的团队准确地预测到了这一排多米诺骨牌的倒下。
经验:债市对问题的预测能力强过股市。
4、掌握新的投资品种
鲍尔森通过买进信贷违约掉期(CDS)这种为债务提供担保的衍生品,获得了巨额利润。当高风险的抵押贷款债券重挫的时候,鲍尔森这些套保产品的价格大幅上升。但很多专业人士对CDS合约缺乏了解,或者是懒得去学习这种相对较新的投资品种。
鲍尔森及其团队当时对CDS合约一点经验也没有,但他们花了时间去了解。
经验:学习各种新推出的交易所买卖基金,其中一部分可以在投资组合中起到宝贵的作用。
5、用好套保产品
一些投资者曾担心楼市崩溃,但很少有人为此采取应对措施,尽管当时CDS等套保产品都在卖白菜价。价外看跌期权(一种只有在市场重挫时才会得到回报的期权)当时的价格也很合理。便宜归便宜,但很多专业投资者还是忽略了套保产品。
经验:不要低估看跌期权这些“安全网”的价值。
6、经验就是财富
危机中的一些最大赢家已人到中年,有人觉得这些人早已风华不再。但他们经历过以往的市场低迷,而一些银行家只识繁华,在危机到来时措手不及。
经验:以古通今,利莫大焉。
7、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2009年年初,鲍尔森认定,他在2008年做空的银行与金融公司已经改善了资产负债表,因此更加看好这些公司,于是在今年又赚了钱。
经验:最成功的投资也不会永远成功。
8、运气也重要
2006年年初,鲍尔森确定楼市出现问题,并准备从即将到来的下跌中获利。但一些楼市专业投资者此前已经确定房地产市场估值过高,其他人据此做空了楼市,但无法继续容忍这样做造成的损失。鲍尔森建立这笔历史性的头寸后几个月,美国房价就开始往下掉了。
经验:不要在任何一边下注太重,哪怕看起来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领先一步的约翰·保尔森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汉妮·桑德尔(Henny Sender)
2008年11月16日晚,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在纽约第五大道的大都会俱乐部(Metropolitan Club)为投资者举办了一场法国葡萄酒品尝晚宴。这场以来自奥比昂酒庄(Chteau Haut-Brion)、玛歌酒庄(Chteau Margaux)和罗斯柴尔德酒庄(Chteau Rothschild)的美酒为特色的晚宴,是保尔森围绕新一轮募资举行的诸多活动的组成部分。他是少数几个能够凭借2008年的出色业绩来筹募更多资金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
保尔森在晚宴前一周曾现身华盛顿,向美国国会解释他如何早在2005年就已发现极少有人预见到的信贷泡沫。据《阿尔法杂志》(Alpha Magazine)分刊《机构投资者杂志》(Institutional Investor Magazine)报道,这一至关重要的洞察力使如今囊中有37亿美元的保尔森成为去年回报率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他目前管理着360亿美元资产,可从投资收益中收取20%的提成,并拥有Paulson & Co的全部股权。
保尔森多次讲过这个故事:2005年初,他发现房价在以超出收入的不可持续水平上升。同时他还发现,银行在向没有信用记录或固定工作的人提供房贷。在华盛顿出席听证会时,他在一份事先准备好的声明中表示:“我们公司对薄弱的信贷发放标准、过高的杠杆和信贷风险的错误定价开始感到担忧。”
保尔森几乎是唯一一个预见到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果的人。尽管他的观点现在已显得平淡无奇,但他却借此在2006年和2007年为投资者与自己赚取了数百亿美元。
2008年更具挑战性。抵押贷款证券价格如保尔森所预言的出现了暴跌,这就是说,此时判断行情的下一步走势变得更为困难。但是,保尔森在这一年仍取得了比几乎所有同行都更为成功的业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做空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哈里法克斯银行(HBOS)等拥有较高英国抵押贷款风险敞口的英国银行股,他获利10亿美元。
以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 Group,简称TPG)的大卫·邦德曼(David Bonderman)为首的许多全球最聪明的投资者,未能预测到市场浩劫的深度,过早地进行了投资。保尔森的营销资料包括数张极有意思的图表。其中一张显示,截至2008年11月10日,在20项对金融机构的投资中,有19项出现了10%(一项由摩根大通(JPMorgan)发起的融资)至99%(由邦德曼牵头的财团发起的对华盛顿互惠银行(WaMu)价值70亿美元的投资)不等的亏损。该图表题为“金融企业注资:为时过早”。(保尔森告诉投资者,曾经有人与他协商,要他加入TPG牵头的财团收购华盛顿互惠的股权,但他拒绝了。)
尽管取得了这么大成就,保尔森却一直不愿炫耀自己的财富。他本人说话斯文,衣着简朴,不打华丽的领带。这可能得自于他在纽约皇后区的成长经历,他1955年出生在那里。他的父亲阿尔弗雷德(Alfred Paulson)曾是一位会计师,后成为公关公司Ruder Finn的财务总监。保尔森接受的是名校教育——首先就读于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然后成为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贝克学者(Baker Scholar)。1980年,保尔森成为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咨询顾问,由此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随后,他在具有传奇色彩的Odyssey Partners就职两年,然后跳到了积极进取的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的并购部门。保尔森在贝尔斯登时发现,把自己所管理的资金拿来直接投资,要比收取其他人的交易费用更加赚钱。
保尔森在1994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在最初的岁月里,他专攻所谓的合并套利(Merger Arbitrage)交易——判断宣布的合并交易是否会发生,并对当事方的股票进行投资。今天,他的总部位于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一座塔楼的50层,在纽约、伦敦和香港的三个办事处有11位全职员工。保尔森称,投资回报最高的机会将存在于复苏金融企业的股票当中——只是目前时机尚不成熟。他2008年11月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很明显,这场衰退非常严重。在你能预测出衰退的深度和危机将如何解决之前,建立多头头寸为时尚早。”
极少有基金经理试图在当前的环境下筹募资金。与大多数同行不同,保尔森表示:“我们没有设置任何门槛或限制客户撤资”。在截至2008年10月底的一年中,对冲基金业损失达3000亿美元,但保尔森旗下各类基金却获得了9%至29%不等的收益。(当一位国会议员在听证会上错误低估了这一记录时,保尔森保持了其招牌式的沉默。)
直到两年前,保尔森还几乎不为人知。以其所在行业的标准衡量,他现在仍可谓自谦而不傲慢,这部分是因为他的本性如此,部分是来自于他的偏执。他的办公室在分发他的个人详细资料时——其中包括他有两个小女儿的事实——表现得极不情愿,因为他非常担心她们的安全。
这种偏执是保尔森取得成功的部分原因。他表示,他早就认识到:“提防亏损;盈利自会出现”。他对国会表示,他的全部资金都投入到了自己旗下的基金中。保尔森的投资者对他如此倾心的原因之一是,他取得的大幅投资收益是通过建立亏损有限而盈利巨大的头寸实现的,这是作为反向投资者所拥有的美德。他还极少借钱投资。
对于他的对冲基金同行来说,尽管保尔森迄今一直具有先见之明,但他现在进行的豪赌似乎过于激进,而且有时进行规模庞大的集中押注。一位管理着150亿美元资产的对冲基金经理表示:“这相当于在玩‘赌大小'。没有人能完美地预见到每件事。”
数十亿美元身家使保尔森优势地位,需要资金的银行都会及早通知他。保尔森也许是最受关注的基金经理,人们希望从他这儿发现见底的信号。具有一定讽刺意味的是,保尔森基金变得更引人注目的部分原因是,美联储(Fed)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现在身为其高级顾问。格林斯潘的长期宽松货币政策和对处置泡沫破灭后果所持的信念,促成了这场崩溃。在担任此次葡萄酒品尝晚宴的主讲嘉宾时,格林斯潘表现得泰然自若。但随着事态在2009年恶化,以及可能出现政治反弹,保尔森和格林斯潘两人或许都需要保持谨慎,不要在他人陷于金融困境之时进行过于招摇的狂欢。
译者/汪洋

赚钱之神”: 约翰·鲍尔森(John Paulson)(2008-11-09 14:54:28)转载
他从次贷危机中捞走37亿美元 来源: 广州日报
2007年前,知道约翰·保尔森的人不会很多,他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小字辈,他的公司Paulson & Co.有60名员工,管理着10亿美元规模的对冲基金。但如今,约翰·保尔森这个名字已经被华尔街奉若神明,“赚钱之神”、“对冲基金第一人”等头衔已被挂到他头上;金融大鳄索罗斯请他吃饭;恰好与他同姓的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只好委屈地被称呼为“另一个保尔森”以示区别。
这一切,全因为在美国金融界风声鹤唳的次贷危机和及后的金融风暴中,约翰·保尔森赚钱了,而且,他以华尔街历史上最高的效率赚钱了——2007年一年,37亿美元,他成为当年最牛的基金经理。而他赚的钱,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的,因为他疯狂做空美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他赌美国人住不起房子,并赌赢了。
与“股神”沃伦·巴菲特在上世纪70年代逆市收购大量破产小公司、“破产重组之王”威尔伯·罗斯2000年初收购重整钢铁行业一样,保尔森的成功靠的是打破市场的常规思维。
在2006年初,华尔街金融界的普遍思路认为,虽然宽松的信贷标准值得警惕,但房地产和信贷市场不会因此产生大麻烦。很多华尔街的大机构大银行都在这个乐观的阵营中。
“很多人都说房价永远不会在全国范围内下降,和房地产市场捆绑的投资债券也从来没有出过问题。借贷专家被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蒙蔽了眼睛。”保尔森说。
其实早在2005年,保尔森就担心美国经济会走向衰退,于是他开始做空汽车供应商等公司的债券,赌它们的价值会下跌。然而,即使这些公司的债券已经进入破产程序,它们的价格仍然在上涨。
“这很疯狂!”保尔森对公司的一位分析师说。他催促他的经纪人想办法保护他的投资和利润。保尔森抛给经纪们的问题是:“哪里有我们可以做空的泡沫?”
经纪们最后找到了答案:房地产市场。当时,房地产专家们反复宣称,房屋价格永远不会在全国范围内下跌,即便下跌,美联储也会通过大幅削减利率来挽救这个市场。
对房地产借贷市场,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发明了两种新型的投资工具: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债务抵押债券,即把抵押债券按不同风险重新包装销售的产品;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交换,用于担保抵押债券风险的衍生产品。
这两种产品的关系是,CDO的风险越高,担保产品CDS的价值就越高。如果违约率或违约预期上升,CDS的价值就随之升高。但在房地产繁荣时期,大多数人都不认为CDO会有什么风险,所以担保产品CDS的价格非常低。
在分析了大量数据之后,保尔森确信投资者远远低估了抵押信贷市场上所存在的风险。他赌这个市场会崩溃。“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交易,有这么多人看多,而只有极少的人看空。”
于是,保尔森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基金操作模式,开始大胆地进行债券交易赌博:一边做空危险的CDO,一边收购廉价的CDS。“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们对房地产盲目乐观的优势。”在2005年年中时,保尔森这样对手下说。
但保尔森的赌注没有为他带来胜利,房地产借贷方还是很慷慨地借钱给买房者,后者也乐于接受宽松的借贷条件。保尔森开始怀疑评级机构在给次贷产品评级时标准过于宽松,于是,他让团队展开大规模的调查,结果发现,贷方回收贷款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
2006年1月,有一个消息使保尔森看空房地产借贷市场的信心更加坚定:美国最大的次级按揭贷款公司Ameriquest Mortgage出资3.25亿美元,调查房地产借贷行业中的不规范贷款行为。
保尔森决定成立一只专门做空抵押债券的对冲基金,尽管一些谨慎的投资者劝他不要贸然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但保尔森还是为这只新基金募集了大约1.5亿美元的资金。2006年年中,这只基金开始了运作。
可是,房地产市场依然繁荣,保尔森的新基金一直在赔钱。一位好友也打电话给保尔森,问他是不是准备止损。“不。我还要加注。”他回答说。为了缓解压力,保尔森每天去中央公园长跑5英里,他还告诉自己的妻子,“这种事情需要等待”。
“碰到这样的情况,很多有经验的人都会选择退出交易止损,但奇怪的是,损失似乎让他(保尔森)变得更坚定了。”彼得·索罗斯说,这名金融大鳄索罗斯的亲戚也投资了保尔森的基金。
保尔森“加注”就是做空ABX,一个在2006年初才被创造出来的反映房产次贷市场状况的指数。2006年底,ABX下跌,保尔森的基金升值20%。接着,他开创了第二只同类基金。
2007年2月7日,一位交易商拿着一条新闻稿跑到保尔森的办公室: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预报季度亏损。与此同时,ABX已经从2006年7月的100点下跌到60多点,保尔森的第二只基金仅在2月份就升值了60%。
但就在形势大好的时候,保尔森却担心起来。在酒吧的闲聊中,一些同行和他从前在贝尔斯登公司(当时的美国华尔街第六大投资银行)的同事告诉他,贝尔斯登公司正准备收购一些个人抵押,以重新托起房产信贷市场。
同时,他还听说贝尔斯登公司正在游说金融管理机构制定法规,允许承保方修改或购买不良债务。这些消息都对保尔森的基金不利,他托人四处放言,称贝尔斯登公司的做法“操控市场”。
后来,出于各种原因,贝尔斯登公司撤回了上述两个计划。2007年年中,贝尔斯登公司投资次贷的两只对冲基金垮了。
一夜之间,投资者开始抛售次贷抵押债券。保尔森的基金随之暴涨。这时,一些洋洋自得的基金投资者将保尔森的交易操作方法透露给身边的朋友,暴怒的保尔森于是为自己的电子邮件安装了特殊软件,使邮件不能被转发。
2007年秋天,ABX指数已经跌到20多点,保尔森大丰收的时刻到了。惊恐的华尔街金融机构和大银行大量求购CDS,也就是保尔森早就以低价囤积的次贷担保产品,保尔森不愁兑现。
最终,在2007年的次贷风暴中,保尔森的第一只基金上涨了590%,第二只上涨了350%。仅2007年一年,就有60亿美元的资金涌入保尔森的基金,这还没有把他们当年的投资收益计算在内。
据《阿尔法》杂志统计,保尔森自己在2007年的收入达到了华尔街创纪录的37亿美元,成功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首,将金融大鳄索罗斯抛在身后(索罗斯2007年年度收入29亿美元)。保尔森也从无到有,在2007年登上《福布斯》美国富豪榜第165位。
如此高效的赚钱神话连索罗斯都不得不佩服,甚至找机会请客吃饭,向保尔森打听下赌做空楼市的细节。保尔森,这个两年前的小字辈,从前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生平能有机会与金融大鳄平起平坐。
现年51岁的保尔森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出生成长于纽约的昆斯区。保尔森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们家并不富有,大概属于中产阶级里的下游水平。
保尔森本科就读于纽约大学,后来又考取了哈佛大学的MBA,毕业后开始进入金融业,先在奥德赛合伙人公司任职,之后跳槽到贝尔斯登公司,担任合并收购部经理,1994年创立自己的对冲基金公司Paulson & Co.。
成名前,人们对保尔森知之甚少——他的公司只是一家中游的基金公司,他自己也仅仅是一名业绩还不错的中游基金经理,尽管他成立的专注于并购套利的对冲基金在9年的时间里有8年在赚钱,他公司的基金规模也从最初的200万美元变成了2002年的5亿美元。
在保尔森成名后,媒体却想尽办法也很难挖到更多他的信息——他极少接受采访,对个人生活守口如瓶,甚至给自己的邮件加密,让别人无法转发他的邮件。对于保尔森的家庭,人们只知道他已婚,有两个女儿,而他的个人爱好则包括滑雪、航海和跑步。
当然,在获取华尔街有史以来最丰厚的年度工资之后,保尔森也没有忘记犒劳一下自己,他原来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2600平方米、价值1470万美元的豪宅已经标价待售,他和家人已经搬进了纽约东郊一幢价值4000万美元的湖边别墅。
从各方面拼凑起来的信息显示,保尔森是一个低调沉稳的人。即使在成为华尔街的偶像之后,他仍然西装革履的一大早回到曼哈顿的办公室上班,仍然在傍晚6时左右下班,赶回家中吃晚饭。
对保尔森而言,唯一改变的是,他的基金公司吸引投资资金比以往容易多了。仅2007年一年,投资者投入Paulson & Co.的资金就增加了60亿美元,使基金规模从10亿美元猛增至70亿美元;2007年过后,加上盈利,Paulson & Co.掌握的资金规模已经达到280亿美元,跻身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之一。
保尔森对自己的成功尽量保持低调,称不想在千千万万美国人因为楼市下跌而痛苦的时候庆祝自己的成功。为此,他还向一个名为“可靠贷款中心”的研究机构捐款1500万美元,用于为那些没有能力支付房贷的家庭提供法律援助。该中心正在向议会游说允许符合条件的家庭申请破产。
“我们没有制造次级贷款,也没有放高利贷,但我们知道大量家庭在这次危机中成了受害者。”
保尔森认为,法院判定一部分家庭破产并重组他们的债务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好方法,“这样一来,房主不会无家可归,政府也不需要负担很多钱。”他说。
即使有人相信保尔森是出于一番好意,即使他已经很低调,但在几乎99%的人都遭遇损失的时候,他却一年赚取了天文数字一般的37亿美元——如果按每周工作40小时来计算的话,就是每小时进账超过140万美元。
相比之下,美国有关部门公布的当年美国人的平均时薪是17.86美元。简单来说,平均80756个美国人的收入才能抵得上一个保尔森——不让别人嫉妒和愤恨确实比较难。
不少社会组织纷纷指责保尔森从这场危机当中赚钱“很龌龊”。“从失去家园的人那里获利不是一个赚钱的好办法。”美国邻里协助公司的负责人布鲁斯·马克斯说。
有的报纸还把保尔森的母亲挖了出来,让老人家发表看法,81岁的老太太无奈对记者说:“我的儿子约翰是一个重要人物,但我确实没什么好说的。”

附件

链接
维基百科:John Paulson(英语),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Paulson
百度百科:John Paulson,http://baike.baidu.com/view/3356127.html

书籍
史上最伟大的交易,(美)祖克曼 著,施轶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电话:010-62483188   地址:北京海淀区温泉镇杨家庄(100095)
版权所有:西山书院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1277号
  春藥王 春藥網 春藥網 春藥王 春藥王 助性藥 催眠藥 迷奸藥 如何治療陽萎 失身水 印度神油哪可以買 第六感費洛蒙 發情藥 金蒼蠅水 男人持久 情定費洛蒙 情趣藥品 威而剛購買 威爾剛哪裡買 性費洛蒙 性藥品專賣店 性藥專賣店 持久液哪裡買 如何購買威而剛 如何讓男人持久 如何壯陽 性藥品專賣 藥局購買樂威壯 治療早洩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