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院介绍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家培训西山书院度假山庄联系我们
 
书院美景
一、命运的认知与把握
二、主体建设
三、如何面对市场波动
四、如何评估一项生意
五、组织建设
六、战略管理类
七、战役战术类
八、从亿到百亿
九、境界与觉悟
《思想》杂志
《思想》杂志
西山书院名师介绍 西山书院院长寄语 西山书院九大知识体系
西山书院案例中心库
 
首页 > 案例中心> 国外

爱德华·约翰逊三世

基本信息

性别:
出生年月:1931年
国籍:美国
所属行业:金融投资
净资产:70亿美元
排行榜:福布斯2009
名次:62

基本简历

版本一
现今的富达投资掌舵人爱德华·约翰逊三世195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在军队服役几年后,于1957年以分析师的身份入职富达。1960年,他成为富达趋势基金的基金经理。从1963年到1977年,他一直运营着著名的富达麦哲伦基金。1977年,他成为公司的主席和CEO。在这貌似水道渠成的履历表内,虽然初看起来有沾上父荫之嫌,但熟知爱德华的人都会激赏他的付出与汗水。
他的大学室友说:“他肯定不是搞学术的那种人,但他每天都在很认真地读《华尔街日报》。”他希望用辛勤和努力来获得父亲对自己的认可,爱德华在办公室里,总是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约翰逊先生”,从不以公司CEO之子自居。从1961年到1965年,爱德华执掌的富达趋势基金,在众多成长基金中排名第一。也因为这些杰出的业绩表现,他才能在后来被任命为公司主席。投资界的不败传奇彼得·林奇每每提到同时代的才俊,最为欣赏两个人—一位是蔡至勇,第二位便是爱德华。
爱德华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波士顿人,自然继承了波士顿人与生俱来的低调和坚韧,把其父成立的投资公司变成了一个世界知名的巨型企业。他信奉着日本“kaizen”(改进)理念,kaizen是指“让公司内部在各个方面做微小的进步,让公司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增长”。这也是爱德华经常挂在嘴边的,这个词精确地描述了他对富达所做的一切。他在富达的这几十年,以每年一小步的节奏循序渐进地改变着的富达,终于让富达成为美国排位第一的基金公司。
爱德华的早年,最大的爱好是研究各种各样的机器。他很享受这样一个过程—把机器拆开来,仔细观察里面的内部构造,研究这些部件是如何运转的。最让他感兴趣的是计算机的力量,他尽己所能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就算成了富达的CEO和主席之后,为了将自己的知识升级到最新的科技,他仍然经常造访计算机室,这些升级也让他能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更好地追踪股票和基金的表现。他不仅用计算机帮助自己掌握最新的技术,还不停地构想一个又一个借助计算机为客户服务的想法。他把信息化引入基金服务之中,以便捷的服务战胜其他基金。被爱德华率先使用的信息技术,为富达在几十年来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了强有力的优势。爱德华的这些革新主张不仅改变了富达这家私人投资公司,更是给整个基金产业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爱德华不是那种喜欢推销自己的经营之道或投资之道的人,你很少能在公众场合听到他的布道,或是指点大家如何投资。他经常出没在大众的视线之外,他更喜欢和妻子及3个孩子在一起度过安静的时光。爱德华在工作之外,还热衷于收藏与公益,他是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的成员,贝斯以色列医院以及波士顿精致艺术博物馆的担保人,波士顿证券分析师协会成员。他喜欢收集艺术品和古董,也喜欢打打网球。
虽然保持着低调,但他还是在自己的社区、商界的同僚、富达的雇员中赢得很高的声望,他们都很期望爱德华能够到他们的小屋中一叙,因为他经常会提出一些工作流程上面的建议以及一些新的点子。他涉足富达业务的许多不同方面,以此证明他那充满影响力的企业家作风,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好事,在其他人眼中,可能会留下独裁者的印象。
爱德华掌控期间小步前进的富达
1964年,建立投资管理服务公司,开始管理养老金计划中的庞大资金。
1969年,成立专门为海外投资者服务的富达国际。
1973年,富达成为首批把客户带到公司内进行服务的基金公司。
1974年,富达成为首家直接通过电话向个人投资者出售基金的公司。同年,富达每日收入信托(Fidelit Daily Income Trust)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能用市场基金支持支票的基金公司。
1975年,富达成为首家提供退休金账户的公司。1977年,证券界传奇人物彼得·林奇开始运营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同年,爱德华·约翰逊三世成为富达管理研究公司的主席和CEO。
1979年,富达机构服务部成立,这是第一家为多种机构提供投资产品的公司。同年,富达引入电话自动答应系统,可以为客户24小时提供收益和价格信息。
1980年,富达创设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支免税基金。
1981年,富达系统公司成立,用以监察富达的计算机和电信运作,为富达的快速扩张做出了重大贡献。可选投资组合计划开启,让投资者能够寻找到富达的专业人士,为他们推荐特定行业的龙头股。富达管理信托公司成立,为大公司管理雇员盈利资产及提供养老金监护服务。
1984年,富达经纪公司首次提供计算机化市场交易。
1987年,富达管理的资产达到750亿美元。
1988年,富达基金超市出现,银行能在第一时间卖富达的基金给他们的客户。
1990年,彼得·林奇从麦哲伦基金退休。从1977年至1990年的13年间,这只基金已经变成了13亿美元规模的大型基金。
1996年,富达管理的资产达到5060亿美元。1999年,富达推出401K互联网计划,也是美国在互联网上进行出售和服务401K基金计划的第一家金融公司。同年,能力街(PowerStreet),一个集交易、分析和研究于一身的经纪网站启动。
2004年,富达开办了其第一百家投资中心。
2006年,富达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1.34万亿美元。同年,富达开发出了一套在线自助系统,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其为退休准备的储蓄。

经典案例

美国富达投资集团简介
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于1946年由约翰逊.爱德华二世创立。当初主要为小额投资者服务,经过40年的发展后,已从纯粹的共同基金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公司,包括基金管理、信托以及全球经纪服务。富达投资是推出可以用支票提款的货币市场基金的第一家基金管理人。
现在,富达投资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专业基金公司,成立于美国波士顿,具有近半个世纪的丰富资金管理经验。占美国共同基金市场总金额的1/8,是美国股市中动向最受媒体与投资者注意的共同基金集团。
富达投资集团,分支机构遍布全球15个国家。1969年,富达开始拓展国际业务,并于日本成立办事处,而香港办事处是于1981年成立的。截止1998年6月30日,为全球超过1200万投资者管理高达7500亿美元的基金资产。
富达投资集团还荣获了世界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穆迪的3A的最佳信用评级。
富达投资集团一向注重“自上而下”的选股策略,善于发掘股价被低估或者股价落后市场涨幅、具有长期投资潜力的公司,并且由于富达对所在地研究人员的重视,加上获得全球券商网络的配合,使富达“由上而下”的投资策略得以充分的发挥。
富达投资集团在路透社组织的评比中荣获1998年最佳基金管理公司,同时囊括8个单项评比的冠军,共有4名基金管理人的表现位列最佳基金经理的前20名。
富达投资集团还在路透社的调查评比中荣获1998年欧洲、英国、美国及香港地区最佳基金管理集团。

向真正的全能型金融巨头转变——富达基金(Fidelity)高层变动简评
富达基金(Fidelity)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最负盛名的基金管理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天才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林奇比巴菲特和索罗斯更加传奇,因为巴菲特在一定程度上从事了私人股权投资,索罗斯则使用了财务杠杆和各种衍生品交易策略;而彼得-林奇管理的是乏味的共同基金,居然连续十一年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投资者都记得,林奇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富达基金度过,并且至今仍是富达董事会成员。林奇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富达的成功。
准确的说,早在林奇加入富达之前,富达就已经很有名了。林奇在自己的回忆录"One Up On Wall Street"中说,富达基金在金融界的地位就像纽约帆船协会在帆船界的地位,当时是1963年。每三个在富达基金实习的机会,会有100个人发出申请。可见,富达的绝对优势地位在四十年来都维持的不错,可是最近几年有点不对头了。
从财务数据来看,富达基金的经营状况还是不错的:2006年盈利11.8亿美元,营业收入129亿美元,资产管理总额1.4万亿美元,资金净流入170亿美元。听起来很不错,是吗?可是无论和业内竞争对手,还是和富达集团的其他业务相比,这个业绩都太乏善可陈了。
富达的竞争对手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上市基金公司――富兰克林投资(Franklin Resources),2006年的营业收入为50亿美元,盈利却高达12.67亿美元,边际利润率远远超过富达。此外,富兰克林投资旗下基金管理的资产只有大约3000亿美元,只是富达的一个零头。为什么富兰克林都可以创造12.67亿美元的利润,富达却只能创造11.8亿美元的利润?
另一个上市的竞争对手――普信集团(T.Rowe Price),2006年的营业收入为18亿美元,盈利则为5.29亿美元,边际利润率同样远超富达。而且,普信集团旗下基金管理的资产,也只有3000亿美元左右。综合性基金巨头美盛(Legg Mason),2006年的营业收入为43亿美元,盈利为6.47亿美元,其首席执行官还被《华尔街日报》和《巴伦周刊》评为全球30佳CEO,与巴菲特等人并列;美盛旗下基金管理的资产约为4600亿美元,虽然可以排进全球前十,却仍只有富达的三分之一。还需要举更多的例子吗?《机构投资者》杂志感叹说,基金管理是一个利润很高的行业,但这一结论对富达基金是不适用的。
更糟糕的是,在吸引新的投资者方面,富达被群益集团(Capital Group)和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打的节节败退。2006年,群益集团旗下的美国基金家族(American Funds)新增投资740亿美元,先锋集团旗下基金新增投资414亿美元,而富达的新增投资只有140亿美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富达集团的另一个分支机构――富达经纪(Fidelity Brokerage)却新增了450亿美元的资产,多半来自中小投资者设立的交易账户。现在,富达这个品牌越来越成为了零售经纪和网上交易的代名词,在基金排行榜内却大踏步地后退。
2007年5月,由于旗下股票基金表现不理想,富达投资失去了美国基金市场老大的地位。它仅仅占据11.2%的市场份额,群益集团占据13.4%,先锋集团则占据12.9%。美国规模最大的10个共同基金,有6个来自群益集团,2个来自先锋集团,富达一个席位都没有占据。要知道,当彼得-林奇在富达麦哲伦基金书写神话的时候,先锋集团才刚刚成立,旗下只有两三只基金;群益集团也不过拥有几只零星的股票基金罢了。况且,富达还被另一个新兴对手――英国的巴克莱全球投资者(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超越了,巴克莱依靠自己在数量型基金和ETF领域的强大实力,已经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基金管理公司,在欧洲的优势难以撼动。长此以往,富达基金能否保住全球前三的位置,都是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可以说,富达错过了很多新兴的机会――它拒绝建立强大的对冲基金部门,从而放弃了一个1万亿美元的广阔市场;它对私人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不太热衷,而它的许多对手都有私人股权投资部门;它在零售经纪领域的尝试是成功的,但零售经纪的利润毕竟微薄,无法和各大投资银行的机构经纪和自营交易业务媲美;最后,它还错过了发展ETF, REIT, 数量型基金和商品期货基金的大好时机。不过,以上问题只能限制富达的发展,不足以使它陷入困境。真正令富达困扰的是它的股票基金表现太差。
2006年,富达旗下的股票基金只有47%的业绩超越了同类基金。换句话说,有47%的富达基金表现在平均水平以上,53%则在平均水平以下。这种表现顶多只能算平庸。投资者是会用脚投票的,所以群益基金旗下的那些明星基金吸引了大部分投资者,富达则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流失。至于富达的债券基金,虽然有了一定发展,却仍然无法和PIMCO和BlackRock等债券巨头媲美。大家都知道,要摆脱困境,富达基金必须拿业绩说话。一直表现差劲的麦哲伦基金,在更换经理之后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战绩;富达反向基金也在明星经理的率领之下打败了市场。但是,富达还需要更多的优秀基金,更强的股票研究和更多的投资点子,这显然不能依靠一两个明星经理来解决。
2007年5月,掌管富达投资数十年之久的约翰逊家族首脑――爱德华-约翰逊三世终于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即命令非约翰逊家族成员罗杰-劳森担任富达基金的母公司FMR的总裁。此前,爱德华-约翰逊三世的女儿阿比盖尔-约翰逊已经掌管富达基金达六年之久,她还曾担任富达基金研究主管的职位。此前一年,爱德华-约翰逊三世已经先后罢免了两位高管。这意味着富达集团内部的重新洗牌。
阿比盖尔-约翰逊显然应该对富达基金的差劲表现负责。在她主管基金和研究事务的六年来,富达的优秀分析师不断流失,股票研究乏善可陈,在吸引机构投资者方面也没有什么招数。爱德华-约翰逊三世对此也颇有怨言,甚至宣称:“阿比盖尔在公司的职位和权利不是天生的,她也要努力争取才能获得和保有它。”现在,或许是换马的时候了。
有趣的是,在2007年5月的高层震荡之后,富达旗下的几只大基金居然立即出现好转,著名的麦哲伦基金多年来第一次受到了媒体的好评。短短几个月时间不能改变什么,不过人们更情愿将其归功于新总裁罗杰-劳森的英明领导。如果能够稳住共同基金这个最大的业务,富达就可以腾出手腕开拓私人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风险投资公司)、机构经纪乃至对冲基金等新领域了。
家族企业的体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有效的。但是富达的规模已经太大了,而金融又是一个如此复杂的领域,很难想像一个家族能够完全控制。现在富达同时名列全美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最大的零售经纪公司、最大的退休年金管理者、较大的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和较大的证券服务和托管公司之列,如此纷繁复杂的战略大概已经超出了某个精英家族的智力范围。同样,如果不破除家族管理的制度,优秀人才就很难真正掌握大权,又怎能把他们留下呢?
富达的振兴之路并不困难。它的品牌很强大,即使在亚洲和非洲都有一定的感召力,而且有一条比较完整的产品线。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扩大机构投资业务的实力,建立符合机构投资者口味的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业务。在这方面,群益集团和巴克莱都走到了前面。此外,富达还应该迅速扩张在亚太区的业务,尤其是争取从中国大陆获得业务。最后,富达已经有了零售经纪和机构证券服务业务,那么把业务范围扩大到机构经纪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它大概吸引不到竞争对手的经纪单子,但至少可以为对冲基金或亚太本地的基金服务。
如果以上计划都可以完成,富达将成为真正的全能型金融巨头,它的利润率将不再微薄,在资本市场上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种道路非常艰难,如同走兽蜕变为飞禽。不过,原先许多公司都完成了类似的蜕变,富达没有理由做不到。

解析

从爱德华·约翰逊三世的奋斗史来看,他的成功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时代背景:美国基金公司为何比银行创造更多富豪
陈志武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新财富》推出“中国400首富”的价值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可能是帮助我们发现在中国的致富模式,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行业更易让个人发财而另一些行业则不然。分析成功的模式不仅为社会中所有成员指明致富的道理与方式,而且也为下一步的市场制度性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时下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中国社会贫富的差距,于是,讨论更多的是如何在表面上减少贫富差距。笔者认为,这种只注重收入“结果平等”的视角非常缺乏建设性。相反地,如果象《新财富》这样分析富豪是怎样致富的、把他们成功的“秘诀”“公布于众”,让大家都受益,这样才在实质上更能朝人人“机会平等”的方向迈进。一个公平、高效的社会应更多侧重“机会平等”,而不是简单的“结果平等”。因此,通过了解个人财富的行业分布以及其形成的制度原因,我们能更明确应如何朝构建创业“机会平等”的方向进行。

中国与全球首富的行业比较
图一给出《新财富》“中国400首富”和《福布斯》“全球首富”的行业分布情况。请注意到,《福布斯》首富的行业分布基本反映的是美国的情况,因此我们下面会简单称其为“美国首富行业分布”。从图中看到,在中国,20%的首富来自于房地产业,18.8%来自制造业,6.8%来自矿业,6.3%来自化工。因此,仅这四个传统行业就占了400首富的51.9%,超过一半。由于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制造和其他传统工业,这种分布结局实为预料之中。另外,这些行业也是到目前为止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因此市场化程度的高低也是决定一个行业的致富机会多少的主因。相比之下,以美国为主的全球首富行业分布中则分别以金融业(10.3%)、零售业(8.8%)、媒体娱乐业(8.6%)、服务业(7.8%)和软件与高科技业(7.35%)领先,该五个行业占总富豪人数的44.9%。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行业均不是以制造“硬”设备为主,都是以无形资产、提供“无形商品”而突出。
如果从财富总额的行业分布看,中国与美国的差别则更显著。图二中看到,在中国仅房地产(23.8%)和制造业(17.5%)就占了400首富总财富的41.3%。而在美国,零售业的首富拥有全球首富总财富的14.1%,软件与高科技业占11.2%,媒体与娱乐业则拥有10.33%。这些差别进一步证实,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房地产和制造业是最主要的发财行业,但美国最好的创业致富机会则在“无形资产”、服务性行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福布斯》首富榜上金融业的富豪基本以基金公司创始人为主,而不是以银行家为主。比如,金融行业排第一的首富是Abigail Johnson女士(全球富豪榜排第25,财产82亿美元),她从父亲(Edward Johnson,全球富豪榜排第72) 手中接过美国最大的共同基金管理公司 —— 富达Fidelity Investments。在金融行业中排第2的是对冲基金大鳄乔治·索罗斯,他的财产为70亿美元,在全球榜上排第38。以杠杆收购、资本运作而出名的卡尔·爱康(Carl Icahn)在全球榜上排第48,财产58亿,他的财富来自于成功经营私募基金 —— 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另一个以杠杆收购为主的私募基金创始人Tom Gores,其15亿美元财富在全球榜上排第278,他运作的基金是Plantinum Equity。
相比之下,中国400首富中只有两位是金融行业:张杨(排第61,财产11.68亿)和王栓红(排第312,财产3亿元)。其中,王栓红的格林集团以期货经纪起家。由于张杨的资本积累主要不是来自金融业务(“国中控股”于去年3月买进一家证券公司,因此其金融行业身份应该是新事),而“格林集团”至少部份业务是房地产开发,因此即使像张杨和王栓红也不能完全算是靠金融业致富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400首富基本与金融业无太多关系,更不用说靠创办基金公司致富了。
以上这些对比除了说明中国的行业格局与比较优势跟其它国家有别之外,同时也指出中国创业者可能的努力方向。这些年的发展使中国社会财富普遍增长,这不仅意味着对非物质性消费需求会继续增加,进而创造更多的服务性创业机会,而且对金融理财、证券投资管理服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这为中国的Johnson和索罗斯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但是,我们是否已具备个人资本进入基金行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呢?
实物商品与金融服务的本质差别
到今天为止,跟其它金融业务一样,即使个人资本要进入基金管理行业,也只能通过一些控股结构性安排才能实现,或者以“灰色”形式存在。既然辛辛苦苦通过一些结构性安排后私人资本还是可以进入基金和其它金融业务,那么何必不直接开放这些领域呢?保留这些障碍只会增加创业成本。
实际上,除了目前政策上的壁垒之外,基金与个人理财行业的发展至少还面临着几方面的障碍。首先,目前还不具备基金公司赖以发展的司法与诚信环境。这听起来象套话,但如果我们再看一下图一和图二,我们会发现之所以房地产、制造业、化工、矿业、医药、服装业会更容易产生中国的首富,也是因为这些行业生产、销售的产品是看得见、模得着的实物。实物商品市场最容易发展、对法律和诚信的依赖也相对较少,原因是如果交易的内容是有形、有色、有味的实物,则买卖双方信息比较对称、买方不容易受骗,道德风险相对较小。在这些情况下,市场交易显然不需要太多的法律保障与诚信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在没有法治的国家里实物市场照样可发展起来。
可是,也恰恰因为这一特点,没有法治的国家里可能也只能发展实物商品市场,而无法开发出有规模的以知识产权或诚信为基础的“无形产品”市场。当基金公司出售股份时,交易的内容不是有形的实物,而是一份金融合同、一纸票据。这几年关于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讨论很多,对大股东掏空小股东、管理层侵害股东资产的问题已有很深的认识。其实,至少多数上市公司从事的是实业,它们的投资资产是有形的厂房、设施等不动产,因此即使大股东或管理层掏走这些不动产,他们也不能将这些不动产很快变现。一旦这些掏空行为被发现,或许还来得及追回,所以上市公司不动产的不流动性反而成为大股东掏空中小股东利益的障碍。相比之下,证券投资公司持有的资产是随时可变现的流通证券,如果基金公司掏空变现后的股东资产,那么现钞是不好追回的,这使潜在的道德风险大大增加、对诚信与法律的依赖也随之加强。当投资者挑选证券基金时,基金公司的透明度和所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就变得更重要;当基金投资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司法救济就更为必要。因此,跟股市本身比,基金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独立、可靠的司法和开放、自由的新闻媒体。而这几方面又恰恰是中国目前所欠缺的。因而,如果连股票市场得以发展的司法与诚信环境都还欠缺,要大规模地发展对法治与诚信更为依赖的基金管理业恐怕是更远的事。
宏观经济学者往往称,之所以发展中国家侧重实物商品制造业,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劳动力便宜,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贵,所以它们更应侧重高价值的无形资产的创造。这种逻辑显然很有道理。可是,芝加哥大学的几位教授发现:其实,即使那些对产权保护不好(即,无法治)的国家想要侧重发展高价值的无形资产行业,它们也无法如愿以偿,道理如上所说。结果,法治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只好侧重实物商品制造,而以法治为特色的发达国家则更侧重金融业以及高科技行业。
可能正因为基金行业的潜在道德风险与掏空风险特别高,目前证监会对基金公司的管制费之细,从基金销售到基金的管理、到基金的投资组合、到基金的交易程序等均受到证监会的严格管制。如果必须由行政部门这么辛苦地扶持、管制来发展基金业,那么难以想象这个行业能有多少发展的空间。
股市发展与退休金立法对基金业的影响
股市自身的发展自然是基金公司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基金股份可看作是股市的一种衍生证券(derivative securities),它是靠购买基础证券(primitive securities)来形成投资组合,然后将投资组合以股份的形式出售。不管是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还是对冲基金,都可以从衍生证券的角度来理解。在历史上人们推出过多种期货、期权和其他衍生证券,但结果是有些期货合同(比如,石油期货、股指期货)能长久交易活跃,甚至能持续到今天,而另一些期货则生命不长即消失。究其原因,学者们发现决定一种衍生证券成败的最重要因素是:其依赖的基础证券市场必须很活跃,并已发展得很好。换句话说,在中国基金业能有快速发展之前,股票市场必须先已发展好、交易活跃,对股票的需求高、对股市有足够的信心和信赖。否则,基于股市之上的基金市场就无从谈起。

基金管理在美国也是金融行业中最新的领域,这或许能说明为什么Fidelity Investments的创始人Johnson家族和对冲基金先驱者乔治·索罗斯分别是今天全球金融业第一、第二最富的。相比之下,银行业、证券经纪、保险等却更为传统、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因此在这些老金融业务中就很难创造出更多首富。
在美国,最早的共同基金(也称开放式基金)是“麻省投资者信托基金”(Massachusetts Investors Trust), 成立于1924年3月21日。一年之后其投资者增至200人,所管基金额长到39.2万美元。到1929年股灾之前共同基金有过一些发展,但随着1929年大股灾的发生,整个基金业跟着股市一起进入长久萧条。到1951年时,全美的共同基金数量差不多为100家,持有基金股份的人数为一百万左右。此间,直到1940年之前,整个基金行业除了受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和1933年的“证券法”约束之外,并无特别为基金业而立的法律,更没有专门对基金业的行政管制部门。194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投资公司法”才正式明确了基金管理的法律框架,并授权美国证监会监管基金业。
Fidelity Investments成立于1946年。很显然,现在掌握这个全球最大基金公司的Abigail Johnson的父亲Edward Johnson,在当年看准了基金管理所蕴涵的商机。尽管Fidelity今天管理的各类共同基金超过150家、资产超过一万亿美元、基金股东数超过一千七百万人,但在1946年时该行业的未来却充满变数。一方面,二战刚结束,许多从前线回来的士兵开始成家立业,他们显然会为自己的后代教育和未来养老而存钱投资,由于他们中间多数人无股市投资知识和经验,因此对基金管理服务的需求必然很大。另一方面,到1946年时股市水平仍没有恢复到1929年股灾前的水平,整个股市仍不十分景气,这对新开业的基金公司确实是一负面因素。再一方面,对于Edward Johnson和他的同行们来说,美国社会到那时还并不了解基金管理的作用和好处,因此,何时社会能更认同基金也是一大变数。
到1960年初,全美共同基金数也只不过155家,所管资本共158亿美元。十年后,基金数目增至269家,共管资金483亿美元。到1980年初基金总数为524家,共管资金945亿美元。
美国基金业的最大里程碑事件应该是1978年国会通过法案,允许公司雇员将每月工资的一部份在税前放入退休帐户,然后投入各类基金,这就是所谓的401(K)退休帐户(这种帐户的钱只能投入基金,“401(K)”这一名称是因为美国税法的第401(K)小节确定了这类帐户的规则),该法案于1980年1月生效。之后,1981年国会再通过法案,允许每个人建立“个人退休帐户”((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 也称IRA),放入IRA帐户的钱也是税前收入,只要是退休后才把这些投资变现,那么不管这些投资挣多少都可享受税率优惠。到1981年底,共有754万人拥有401(K)退休帐户,这些帐户投入各类基金的总额为917.5 亿美元。
时至1990年初,开放式基金数猛增到2917家,所管资产为9820亿美元。与此同时,拥有401(K)退休帐户的人数达到1954万人,他们投入基金的金额为3849亿美元,约占所有开放式基金管理的资本的40%。
到1998年底,共同基金数已超过8000家,所管资金约为6.8万亿美元,其中约54%的资金投入股市,39.5%投入债券,这些基金持有的股票约占美国上市公司总市值的20%。截止1998年底,约有3715万人拥有401(K) 退休帐户,他们共投入1.54万亿美元到各类共同基金公司。
当然,伴随着401(K)和IRA退休帐户的飞速增长,加上80年代和90年代国会的多项鼓励老百姓为养老而存钱投资的立法,不仅使基金管理业猛长,而且也使整个股市上涨。道琼斯指数在1978年时为805点,到1981年底为1211点,1990年底为2633点,1996年底为6448点,1998年底为10021点。因此,90年代的科技股泡沫实际上与退休金立法、基金业的增长也不无关系。
对冲基金的发展历史则更短。虽然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并不是第一家对冲基金,但1968年成立的“量子基金”的确为对冲基金的广泛认同和知名度贡献非凡。从1968年成立到2000年4月关闭的三十一年间,“量子基金”平均年回报率超过30%。如果在1968年成立时将一万美元放入该对冲基金,那么到2000年4月时则变成了4200万美元。这过程中当然也使其创始人索罗斯的财富巨增到70亿美元。有了象“量子基金”、“老虎基金”这些成功故事之后,80年代和90年代对冲基金行业也逐渐增长,到今天对冲基金数量也不低于8000家。
美国共同基金业和对冲基金业在近四、五十年的高速增长更进一步证明了“时代造英雄”的道理,每次新的事业的出现就意味着新一批富豪的诞生机会。但,这种创业机会是否真的能成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业制度、政策环境。在共同基金发展的早期,美国政府基本不对基金公司作任何管制,不为其设置行政障碍,允许该行业相对自主地发展。即使到今天,比如说,基金公司并没有任何底线注册资本的要求。相比之下,按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管理办法》第十三条,当证券公司设立投资管理子公司时,底线注册资本为五亿元,设立这种注册资本的实际效果不多,它并不能起到分辨“好的”和“坏的”基金管理公司的作用、不能把好“质量”关,它反而阻止了一些能人进入该行业,妨碍人们创业致富。
美国对冲基金行业的行政监管更是甚少:只要你是针对财富超过百万美元的个人和法人“私募”资金,而且参股你的对冲基金的人数不超过一百人,那么你就不受到任何行政管制,你可自选向美国证监会备案,但这不是强制性的。这种宽松的、最小限度的监管为各位创业者提供了成本最低的致富环境。鉴于此,对正在兴起的中国私募基金业、MBO基金、民间金融机构,是否也应该给他们一次自身充分发展的机会,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又把他们“管死”呢?

 

家庭背景:父亲爱德华·约翰逊二世力挽狂澜
富达投资的起源要从富达基金说起。1930年,波士顿的两家有业务联系的经纪公司(托 利弗·米利特和安德森· 克伦威尔)的高级管理人员一道创立了富达基金。创立时基金的规模很小,不过44万美元。最初的经营还算成功,到了19 33年,其规模已经达到350万美元。此后一度陷入困境,在1939年底,富达基金的经营资产只剩下53万美元。但在一位律师接手后,富达基金又重新开始走上坦途。
富达基金的这位救世主名叫爱德华·约翰逊二世(Edward Johnson Ⅱ),1898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零售业主家庭。高中毕业后曾作为英国海军的一名电报话务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约翰逊顺利考入哈佛大学,并在大学期间与证券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约翰逊后来回忆说,在他上到大学高年级时,正值《星期六晚邮报》连载一部题为《股票作手回忆录》的小说,讲述了世纪初的神秘人物投机家杰西·利弗莫尔的传奇经历(此书热销至今,被认为是投资者案头必备文献 )。约翰逊深受吸引,开始在股市上小试牛刀,并一度沉迷其中。早期的投资经历给约翰逊的最大收获,也许就是使他认识到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几十年后的今天,尽管人们已经有计算机等利器襄助,但对股票市场的认识其实未必增加了多少。
约翰逊于1924年获得法律学位后就职于波士顿的一家律师事务所,主要从事证券投资公司的法律咨询工作。在工作中,小小的富达基金引起了约翰逊的兴趣。富达基金持有不少铁路债券,由于铁路公司连年经营不善,这些债券已沦为垃圾债券,交易价格之低让人难以想象,富达也由此损失惨重,濒临破产。然而约翰逊却大胆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必使美国的铁路运输业恢复元气,铁路公司重获偿债能力已为时不远。于是他在1943年以极低的价格接手了富达基金。事实证明,约翰逊独具慧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铁路运输业开始复苏。仅1944年一年,富达基金获得的铁路债券补付的利息就多达1 00万美元。约翰逊的这一次投资,堪称是早期垃圾债券投资的经典之作,它比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的"创新"早了差不多4 0年!
随着富达基金经营形势的好转,约翰逊于1946年对基金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彻底改革:在已有基金之外新创立了一间管理和研究公司(FMR,简称富达投资),由FMR来承担富达基金的证券投资活动,而富达基金则成为它旗下的一只基金。至此,基金帝国完成了它的奠基阶段。
改组后的富达投资业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到1949年,其资产规模已接近2000万美元,成为当时比较大的一只基金。1958年,FMR资产规模更是达到4.16亿美元,旗下基金包括富达基金、布里顿基金、富达资本基金、富达特伦德基金四只,成为当时继投资者多样化服务公司、马萨诸塞投资信托、惠灵顿基金和休斯·W·朗之后第五大基金公司。 1965年,FMR所掌管的资产规模跃居首位,基金数增至9只,资产规模接近40亿元。
富达基金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约翰逊的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在约翰逊的眼里,客户的满意度始终是第一位重要的。由此,公司收入过多时,约翰逊甚至会自认自已过多地侵占了客户的利益而感到内疚。在60年代中期的某一年,当富达的年收入达到550万美元时,约翰逊不无愧疚地说:"像我们这样的一家公司原本是不配有如此高的收入的。"
1974年,高龄76岁的约翰逊二世感到力不从心,遂将基金帝国的权柄交予正值盛年的儿子小约翰逊。其时富达拥有基金14只,资产总额则由于70年代初股市的下挫缩水到差不多20亿美元。小爱德华·约翰逊上任后对富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富达投资很快走出了困境。富达之所以有今天,投资界认为,约翰逊三世的功绩尤胜乃父。

其它解析:善于发掘和任用人才
富达投资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共同基金投资公司,与其善于发掘和任用世界一流的基金经理人。例如负责管理旗下麦哲伦基金的彼得·林奇,就是一位传奇基金经理。此外,阿比盖尔·约翰逊本人也直接管理万亿美元的资产。能够提供一个让那些基金经理大显身手的平台,是富达成功的最根本要素。
富达尽管是个家族企业,但是在任用人选上很少任人唯亲。首先,在公司股权构成上,富达的员工占半数以上的股权,因此虽然约翰逊家族是大股东,但是并无绝对控股权。其次,如果家族成员管理的基金资产运营不善,就会让有才能的职业经理人取而代之,例如阿比盖尔任职期间,富达基金业务先后被美洲基金公司(American Funds)和先锋集团(Vanguard)赶超,当富达的老CEO退休之后,阿比盖尔并没有顺理成章地成为新任CEO,而是继续留待考察。CEO一职由埃林·麦克科甘女士以新设立的富达公司销售运营总监职务暂代。老约翰逊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促使女儿与公司的其他高管一样激烈竞争。他说,阿比盖尔在公司的职位和权利不是天生的,她也要努力争取才能获得和保有它。
当然,富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资产配置过于单一
作为一个投资集团,富达的资产几乎都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这使得其在2009年的金融风暴中资产大幅缩水,这与三菱等既有金融服务又有实体产业的财团相比,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当市场泡沫化的时候,富达可以轻松获利,但是一旦泡沫破裂,则损失惨重。原先与富达有着合作关系的券商雷曼兄弟,已经因为金融危机进入破产保护程序。
基金经理的道德监控出现纰漏
尽管富达有着相当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监督基金经理的“老鼠仓”等违规行为,但是由于富达对基金经理们的充分授权,有时会使得经理们大权独揽,利用选择券商等机会收受商业贿赂,甚至连林奇都涉嫌其中。尽管富达避免了司法诉讼,但还是支付了一定的赔偿费用,同时影响了公司的信誉。

附件

链接
维基百科:Edward Johnson, III(英语),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ward_Johnson,_III
福布斯:Edward Johnson, III(英语),http://www.forbes.com/lists/2006/10/ISH7.html
基金家族的父女传奇, http://www.chinavalue.net/media/Article.aspx?ArticleId=52758
向真正的全能型金融巨头转变——富达基金(Fidelity)高层变动简评,
http://www.chinapx.org/new-hot-75665115201v.html

书籍
华尔街传奇_华尔街实战译丛, (美)英萨纳 著,薛迪安 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基金帝国:富达敛财的神话,(美)亨利克斯 著 廖慧 时统宇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电话:010-62483188   地址:北京海淀区温泉镇杨家庄(100095)
版权所有:西山书院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1277号
  春藥王 春藥網 春藥網 春藥王 春藥王 助性藥 催眠藥 迷奸藥 如何治療陽萎 失身水 印度神油哪可以買 第六感費洛蒙 發情藥 金蒼蠅水 男人持久 情定費洛蒙 情趣藥品 威而剛購買 威爾剛哪裡買 性費洛蒙 性藥品專賣店 性藥專賣店 持久液哪裡買 如何購買威而剛 如何讓男人持久 如何壯陽 性藥品專賣 藥局購買樂威壯 治療早洩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