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
一、基本信息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5年4月27日 国籍:美国
所属行业: IT行业 净资产:44亿美元
排行榜:福布斯2009 名次:119
二、基本简历
版本一:
1979年施密特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电子电气工程的学士及硕士学位,并在1982年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电子工程暨计算机科学(EECS)博士学位。毕业后,他首先任职于美国齐格洛公司和贝尔实验室,前者是IT业内著名的Z80系列CPU的设计公司,后者是电信业巨子贝尔的研发基地。他还在IT业的技术圣地施乐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担任过研究工作。他同时亦是程序编译器lex的共同作者。
1983年,施密特加盟Sun,先后担任首席技术官和首席执行官。他领导开发了Sun的独立编程技术平台,将Java变成Sun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市场武器。他积极推行网络软件战略,为Sun在90年代初的高速发展打下基础。
1997年,施密特受雇于Novell公司,任公司主席兼CEO,主管公司战略规划、管理和技术研发。施密特很快将Novell重新打造成一个赢利的公司,但是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灭,Novell重新陷入巨额亏损的境地。就在他离开的那个季度,Novell亏损1.42亿美元。出于对施密特的尊敬,Novell公司建议让施密特去Google后仍然担任Novell董事会主席。
2001年,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从 Novell公司聘请埃里克·施密特博士担任首席执行官这一职务。埃里克与拉里和谢尔盖一起共同负责Google的日常运作。身兼互联网战略家、企业家和重大技术的开发者的多重身份为一身,埃里克有着20年的成功经验,他在Novell公司的工作使其事业达到顶峰。Google是一个年轻而发展迅速的搜索引擎企业,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埃里克的丰富阅历能够完美地契合Google的发展需要。在他的领导下,Google业绩继续高速增长,股价突破500美元大关。如今Google已成此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搜索引擎。
在2006年 "世界富翁榜"排名上, 福布斯杂志把他排到129位。
2007年施密特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新美国基金会董事长;苹果电脑公司董事会董事;普林斯顿大学理事会理事。
2007年被《个人电脑世界》(PC World)杂志评选为“国际互联网50位最重要人物”之一。
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成为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非正式顾问。
2010年01月,在被美国《新闻周刊》问及是否准备放弃中国市场时,埃里克·施密特表示:“我们可能退出中国,也可能通过与中国协商,继续留在中国[2]。
施密特是第一批以员工身分所获得股权而成亿万富翁的人(微软执行长史蒂夫·巴尔默是第一个达到此目标的人)。
版本二:
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1955年生。 是搜索引擎公司——Google的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
埃里克·施密特的简介
1979年,施密特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电子电气工程的学士及硕士学位,并在1982年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电子工程暨计算机科学(EECS)博士学位。毕业后,他首先任职于美国齐格洛公司和贝尔实验室,前者是IT业内著名的Z80系列CPU的设计公司,后者是电信业巨子贝尔的研发基地。他还在IT业的技术圣地施乐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担任过研究工作。他同时亦是程序编译器lex的共同作者。
1983年,施密特加盟Sun,先后担任首席技术官和首席执行官。他领导开发了Sun的独立编程技术平台,将Java变成Sun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市场武器。他积极推行网络软件战略,为Sun在90年代初的高速发展打下基础。
1997年,施密特受雇于Novell公 司,任公司主席兼CEO,主管公司战略规划、管理和技术研发。施密特很快将Novell重新打造成一个赢利的公司,但是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灭,Novell 重新陷入巨额亏损的境地。就在他离开的那个季度,Novell亏损1.42亿美元。出于对施密特的尊敬,Novell公司建议让施密特去Google后仍 然担任Novell董事会主席。
2001年,Google 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从 Novell公司聘请埃里克·施密特博士担任首席执行官这一职务,埃里克与拉里和谢尔盖一起共同负责 Google 的日常运作。自加盟 Google 以后,埃里克便从两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加强必要的公司基础设施建设,并保持 Google的快速发展;确保最大限度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并保持优质水平。Google是一个年轻而发展迅速的搜索引擎企业,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埃里克 的丰富阅历能够完美地契合 Google的发展需要。在他的领导下,Google业绩继续高速增长,如今,Google已成此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搜索引擎。
施密特是第一批以员工身份所获得股权而成亿万富翁的人(微软执行长史蒂夫·巴尔默是第一个达到此目标的人)。
在2006年 "世界富翁榜"排名上, 福布斯杂志把他排到129位。
2010年01月,在被美国《新闻周刊》问及是否准备放弃中国市场时,埃里克·施密特表示:“我们可能退出中国,也可能通过与中国协商,继续留在中国。[1]”
版本三:
十月二十一日,Google市值飙升至440亿美元。作为其上市后的首次季度财政报告,3个月赚取5200万 美元的辉煌战绩显然已经大大超出金融"预言家"们的保守估算。
这同时意味着现任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掌管Google三年来, 为Google两位年轻的创始人各赚得60亿美元身价。今年49岁的埃里克自己也体面地成功着、继续着他在IT界的神话。
离开星球上最好的工作
埃里克·施密特的勇气着实令人敬佩。当他在1997年辞去SunMicrosystemsInc.的技术执行 官而转投NovellInc.旗下做首席执行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颇为不解和疑惑。要知道,当时Sun经营可谓" 热火朝天",而Novell却是危机重重,前途渺茫。甚至埃里克的前任老板,Sun的首席执行官ScottG.McN ealy说:"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他要离开甚至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工作?!"
1997年42岁的埃里克对于Novell来说如上帝派来的使者。他在Sun工作近14年,先后做产品开发、 运营等工作,赢得了非凡的声誉。他领导开发了Sun的独立编程技术平台,将Java变成Sun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市场竞 争武器。他积极推行网络软件战略,为Sun在90年代初的高速发展打下基础。所有这些优良的战绩都正是Novell所 需要的。埃里克的到来为Novell带来了良好的威望。果然,Novell的股票在埃里克上任后几天里就升高了22% 。
埃里克试图用他的经验和聪明才智改变Novell的不良现状。埃里克在掌管Novell的前4个月里就将公司 的业务根基确定为基础网络软件业务。同时,他打破Novell基本依靠其核心NetWare(Novell公司出的网 络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业务现状,积极推动公司进入互联网业务领域。
但是,埃里克始终还是没有能让Novell摆脱危机。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Novell最终没有逃过巨额亏 损的厄运。在2001年,Novell一个季度的亏损达到1.42亿美元。
一直一帆风顺的埃里克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失败。埃里克·施密特可谓IT业举足轻重的人物,其阅历丰富,经验老到。
他的学历背景十分优秀:拥有普林斯顿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师学士学位,同时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学士 学位和博士学位。
埃里克拥有含金量颇高的工作经历:毕业后,他首先任职于美国齐格洛公司和贝尔实验室,前者是IT业内著名的Z 80系列CPU的设计公司,后者是电信业巨子贝尔的研发基地。他还在IT业的技术圣地施乐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担任过研 究工作。
如此人物是否可以经历如此失败?在Novell不成功的4年工作经历是否将为这位时年46岁的IT精英划上一 个并不完美的职业生涯句号?
"乱世"中进入Google很显然,上天绝对垂青这个并不失意的"挫败者"。此时,一个年轻的互联网公司Google向埃里克·施密特伸出橄榄枝。
1998年,Google诞生在一个车库里。创立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名博士生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
Google凭借其出色的技术优势在创立之初就高速度前进。所有人都认为它是一个好的搜索引擎,但能否赚钱就 是另外一回事了。
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都是年轻且缺乏职场战斗经验的技术型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Google过 于迅速的发展,两个年轻人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尤其到了2001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IT界哀鸿遍野。大大小小的互 联网公司都面临着倒塌和出局的可能。
正是这样混乱和惨烈的市场局面给埃里克·施密特这样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IT人才提供了另一个足以让其重振雄风 的空间。
乱世造就英雄。于是,埃里克·施密特又一次幸运地在互联网界唱起了主角。2001年,埃里克·施密特正式担任 Google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主席。
寻找赢利模式
埃里克掌管Google后,首先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建立坚实的基础以适应Google过于迅速的发展。与此同 时,如何保持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如何把产品开发的周期降到最低都成了最受关注的问题。埃里克掌控着Google每天的运 营情况,他在IT业20年的不同领域的工作经验使其无论在规划战略还是在开发新技术等方面都显得十分得心应手。埃里克 这种老到的视角正是年轻的Google想要迅速发展且立于不败之地所必需的。
一个好的互联网公司不但要能为市场提供高效优良的服务,关键的还是是否可以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而赚取利润。包 括AltaVista、雅虎(Yahoo)、Lycos、Excite、Infoseek在内的一些互联网大鳄们都曾 经尝试过开创基于搜索的业务,但是尚无成功的先例。如何利用一个简单的搜索引擎赚取高额的利润确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
搜索引擎赚钱的方式不外乎两种:出售搜索服务和广告业务。市场竞争激烈,技术服务迅速更新升级,广告商变幻无 常。以至于像Yahoo这样曾一度赢利的大鳄当时则因为网络广告大幅缩水而出现亏损。埃里克能否带领尚处于年轻和调整 阶段的Google胜出?
让员工快乐地工作
埃里克创造着被恶评为"泡沫经济显著表现"的工作方式。
在Google总部你会看到大大区别于以严谨著称的IT公司的工作方式,员工很放松地工作着。他们可以享受到 公司提供的种种免费服务:诸如按摩、乒乓球、游泳、冰激凌吧等等。还可以吃到著名大厨做的有机原料饭菜。公司甚至鼓励 员工利用工作的五分之一时间去做户外运动。周五的如联欢会一般的会议……等等这些看似荒谬但却为新一代年轻IT精英们 所津津乐道。
正是这种轻松而有趣的工作氛围让Google凝聚了众多IT人才,且让他们的能量和才能得到充分释放。
毫无疑问,这也是Google可以提供绝对领先于其他对手的技术服务的原因。目前,Google已经将其搜索 服务出售给了130家公司及政府,目前它还允许软件开发商将它的技术并入他们的应用程序。
没有广告,就是广告
埃里克经营Google最成功的莫过于其对于网络广告的经营方式。
传统的广告出售方式是整个网络页面铺满了花花绿绿的广告,Flash广告以及小窗还不断跳入你的眼帘。这种传 统方式弊病多多。首先广告商不满意琳琅满目但毫无重点的广告页面。其次网民对这种扰乱视线的页面更是深恶痛绝。
老练的埃里克显然已经意识到广告业务可能出现的问题。他另辟蹊径,采取了独特的网络广告形式,不但赚得满桶金 还得到了网民和广告商的双重青睐。
埃里克力求保持Google独特的清新的朴素的风格,力求为网民提供最简洁和不受干扰的网络搜索服务。基于这 一点,可以看到Google的页面上没有任何广告横幅,也没有Flash动画图片,清新而简洁。但事实上Google 收入的2/3都来自于广告。
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埃里克显然比那些只知道见缝插针做广告的网站管理者聪明得多。Google的广告都是 文本广告,也就是在网民搜索关键词时,相关广告内容会同时出现在搜索结果中,并保持相对靠前的位置。这种方式要比那些 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的页面广告更容易让网民接受,而不至于产生强烈反感情绪。而对于广告商,这种有针对性的广告要比 那些整个页面杂乱无章堆砌的广告有效得多。
正是基于对客户们的双重考虑,埃里克在这一局中又胜出了,Google广告的点击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4-5倍 。
今年8月,Google上市并完成IPO。随着Google股票的攀升,Google员工都已成为百万富翁。
埃里克第一阶段的战役以胜利告终。
三、荣誉称号、头衔
2000年,他被授予由Manipal高等教育学院名誉博士学位。
2001年创建了阿兹姆.普雷姆吉基金会。 它通过各种项目帮助了180万儿童。
2007年施密特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新美国基金会董事长;苹果电脑公司董事会董事;普林斯顿大学理事会理事。
2007年被《个人电脑世界》(PC World)杂志评选为“国际互联网50位最重要人物”之一。
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成为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非正式顾问。
普雷姆吉已经被尊称为印度软件外 包业之父,他的公司吸引的顾客包括诺基亚、苏格兰议会和微软公司本身。根据《福布斯》杂志的统计,他的个人财富已经达到60亿英镑,这使他成为印度的第二富豪,仅次于钢铁巨人拉克希米.米塔尔。
四、经典案例
没有人质疑市值1200亿美元的Google公司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硅谷神话。造就这个神话的是“三驾马车”: 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拉里·佩奇(Larry Page)以及现任董事长兼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没有创始人就没有Google的搜索技术与独特的创新精神,而没有埃里克·施密特,就没有Google今日令人咋舌的赚钱能力与重塑互 联网格局的实力。
3月14日,施密特第一次以Google公司董事长兼CEO的身份访华。在他看来,中国市场的网络广告规模将在几年后赶上美国,而Google未来最有前途的市场是中国。
50岁的施密特拥有无懈可击的教育背景:普林斯顿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师学士学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他的工作背景也同样华丽。硅谷人对他的评价是:“施密特绝对是个举足轻重的人,其经历之丰富,堪称业界老狐狸。”经历了贝尔实验室以及施乐 PARC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后,1983年,施密特迎来了他事业的新高峰,跳槽到SUN公司担任首席技术官和公司行政主管,负责开发SUN独立于 平台的编程技术Java,将Java从公司的一个研发者的失意作品,变成SUN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市场武器。1997年他加入Novell公司任董事长兼 CEO,很快将Novell重新打造成一个赢利公司,给予Novell第二次生命。
施密特说他清晰地记得2001年第一次与Google两个创始人见面时的情景:“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看法,都与我不尽相同。让人搞不清他们的看 法,究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远见,还是单纯天真。”当时Google是一家相当出色的搜索引擎技术公司,但除了出售技术,没有其他的盈利方式。而2001年 正是“眼球经济”的衰退时期,施密特加入Google,他老道而颇具创新的头脑看到搜索与广告之间最和谐的联系,解决了Google在保持主页简明朴素的 同时增加广告收入的难题,这就是Google目前最核心最成功的赚钱方式——AdWords文字广告,即在搜索结果右边附加相关广告。
施密特让Google从一个单纯的搜索引擎,转变为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种搜索服务的供应商和互联网上最大的广告平台之一,挖掘出Google的巨 大商业潜能。让Google有了400美元的天价股价、1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和越伸越远的业务触角,俨然已经开始威胁雅虎、微软、甚至eBay和一些电 信运营商。尽管如此,施密特还是说,Google从其他同行身上吸取了两个教训:不要急于上市;集中精力于搜索业务。“Google所有的延伸业务开展都 是以搜索为核心。”
Google的两个创始人在2001年拉施密特入伙时当然是看上了施密特的丰富经验与盈利能力,我们无从判断,他挑战微软的经验是否才是更深层 的因素。不过,施密特加入Google后一直强调,“我们并没有和微软竞争。”被问及其他竞争对手时,也只表示“我只愿意谈Google”。
施密特很会把握自己的角色,绝不会出来抢两个创始人的风头。施密特说,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位首席运营官,因为两名创始人在决定公司战略和技术走向 方面拥有否决权,而他的首要工作就是把Google和两位创始人最大程度地兑换成收入和利润。于是有人评论,业内大概只有施密特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学识和 这样的经验,才能“镇住”这两个个性极强的技术天才。
Google中国的启动仪式上,Google公司用自己的创意产品卫星地图搜寻到施密特的所在地,让笑容平和谦逊的他出场方式颇具看头。随 后,Google又让完全不懂中文的施密特用中国的七巧板拼出“谷歌”二字。尽管有Google中国区两个负责人李开复与周韶宁在旁,埃里克表示不要任何 帮助,坚持独立完成这个“高难度”的拼图游戏。
启动仪式后是少数媒体的采访时间。对话这样一位人物,每个记者都蓄谋已久,而施密特一直微笑着强调:“lady first(女士优先)”。Google公司的员工告诉记者,这是他多年的习惯。在本报记者与施密特谈起Google以及搜索技术的未来时,他一脸招牌式 的微笑,却说:“这我可不能告诉你。”几个细节让人看到这位神话人物的固执与严谨。
Google,一个公司名称,又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一个搜索引擎,又像一个无穷的宇宙;一个名词,又是贯穿每一个网民曰常生活的基本动词;它是庶民忠实的工具,又把据互联网的上帝;它是微软的敌人,是硅谷复苏的先锋;Google还是一个巨型的图书馆,一个购物天堂,一次约会服务,一场室内游戏……Google有着无数的可能,有着无穷的想象,Google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仔细探究吧。
Google的创业故事简直就是Yahoo的翻版:与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搭档创办Yahoo一样,Google也是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尔吉·布林(Sergey Brin)两人搭档创办;四个人创业时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而且都是博士研究生(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现在还暂时休学,还没有时间回去完成博士论文);两家公司创业初衷都是一样的,“要将全世界的信息集合起来,使用户从我们这里方便搜索到所需要的所需信息。”
当然,不同之处也有不少,比如:专业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是在斯坦福大学电机系,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是在是斯坦福计算机系。
创业时机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是在互联网刚刚开始兴起的1994年,而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创业时已经是互联网如曰中天的1998年。
做事风格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两人的传奇故事及时做成了最好的公关素材,他们在杂志封面和电视上不断曝光,成为风云人物。而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低调得几乎不为人所知。
纸面上的财富不同:杨致远和大卫·费罗两人早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亿万富翁,尽管股市暴跌,也频频登陆到《财富》杂志的财富排行榜上。而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至今还没有兑现到任何财富,甚至还没有落实到股票的帐面上,虽然一切都已经是瓮中捉鳖。今年28岁的布林甚至没有自己的车,至今还居住在公司附近租来的一套公寓里。
商业风格不同:雅虎的网站充满了广告,而Google页面朴素简洁,几乎没有广告。更重要的是,雅虎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商业气息,而最重要的成就,大概就是使得信息访问更加=化。即使在成功之后,也能保持自由和开放的精神,而没有沦为一个网络营销机器。
当然,Google是后起之秀,拉里·佩奇表示,“在我们还是斯坦福大学学生的时候,就经常谈论起前辈创建的雅虎,认为它非常了不起。但是,我们确信我们开发出的技术比雅虎的性能更好,而且在学生时代我们就立志创建风险企业”。
雅虎拥有Google约5%的股份,而且雅虎的创始人大卫·费罗与Google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是好朋友,还曾于1998年否决了收购Google技术的决定。2000年,两家公司达成合作协议,Google为雅虎提供搜索引擎服务,这项合作对双方都大有好处。但是,随着Google的不断强大,而且开始涉足新闻、电子商务等,两家公司逐渐形成竞争态势。
当使用Google搜索引擎搜索网站时,一般都在0.5秒以内完成搜索任务。塞尔吉·布林表示,“如果只是使用一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时,本公司的搜索引擎与其他搜索引擎的差别不会太明显,但是如果加上两个或者三个搜索条件时,就可以明显感觉到本公司搜索引擎的搜索速度相当快”。Google搜索引擎的特点在于使用了被称为数据挖掘(DATA Mining)的技术和网站评级方法。所谓数据挖掘技术是寻找所要搜寻数据的技术,而通过何种途径找到目标数据则是软件技术人员技术一显身手之处。
今天,Google也在同行业竞争对手中扬名立万。互联网用户每天在Google上的查询量达到1.5亿次,这一记录比其最主要竞争对手Inktomi高出50%!Google能够提供74种语言的搜索服务,其数据库中有4亿幅图片和影像以及20多亿张网页快照。读者众多的产业时事通讯《Search Day》的编辑Chris Sherman援引一次调查的数据指出,最近一个月以来,用户登录Google的时间总计达到1300万小时。而排名第二的Yahoo的540万小时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在公司的网站上,Google如此自我介绍:“Google复杂的自动搜索方法可以避免任何人为感情因素。与其它搜索引擎不同,Google的结构设计即确保了它绝对诚实公正,任何人都无法用钱换取较高的排名。”
1998年9月7曰,是别具意义的一天,这一天Google正式诞生。它在加州Menlo Park 开张了。办公室就是朋友转租的车库,转下了公司的3位员工。这个办公室有不少便利之处,因为里面还有洗衣机、干衣机和热水大浴盆。还提供了一个停车空间,刚好可以为公司雇佣的第一位员工克雷格·希尔维斯通(Craig Silverstein,现在是Google的技术主管)停车。那时候,Google.com每天已经有10,000次搜索,媒体也开始关注这颗迅速耀眼的新星。《今曰美国》文章赞美了Google出色的搜索结果,《PC Magazine》也将Google列为1998年度最佳100网站之列。Google就这样势不可挡地走向了世界。
到了1999年2月,原有的办公室已经容不下迅速发育的Google,他们搬到了Palo Alto大学街(University Avenue)的新办公室。员工人数也翻了一番,达到8个人。每天处理的搜索已经达到50万次,Google成为最著名的Linux软件公司红帽子(Red Hat)的第一个商业客户,从此Google成为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忠实用户和鼓吹者。
1999年6月7曰,绝对是历史性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们得到确切的结果:硅谷最有名的两家风险投资公司克莱那·巴金斯(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uyers)和美洲杉(Sequoia Capital)都同意向Google一共投资2500万美元。据说,这两家相互竞争的风险投资公司,以前还从来没有同时投资过同一家公司。两家公司的两大人物美洲杉的Mike Moritz和克莱那·巴金斯公司的约翰·杜尔(John Doerr)同时进驻公司的董事会。这两个人物可是亲手缔造了Sun、Intuit、Amazon和Yahoo等公司的成功故事。从此,标准着Google不再是一家车库公司,而成为互联网大潮中正式的玩家之一。
富有才华的拉里和29岁的搭档塞尔吉·布林堪称黄金搭档,两人是公司的联合总裁。拉里·佩奇,是主管产品的总裁;塞尔吉·布林是主管技术研发的总裁。有其人必有其公司,两位创始人都是计算机科班出生,决定了Google是一家典型的以技术为核心优势的公司。
两位创始人都非常注重技术,Google公司在搜索引擎技术上精益求精,傲视业界。Google的很多雇员别称“Google人”,都是极为专业的计算机工程师,他们喜欢挑战,欣赏技术英雄,因此都投入Google公司门下。两人最感自豪的就是,公司1/4的员工都是计算机博士,其董事会中也不乏大投资商和技术天才。
但是,光有技术也是不够,尤其在互联网如此惨烈的发展环境下,必须有一位高超的管理老手,来掌舵Google,使其顺利航行,并不断扩展成为互联网领域新的航空母舰。虽然两人亲密协作,共同分担公司所有的角色。但是,到了2001年,Google面临发展危险,需要一个更严格的公司结构体系,一位业界高手。这就是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他于2001年3月空降到Google,被任命为董事会主席。同年8月6曰,他接替28岁的拉里,成为公司CEO。Google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施密特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与Google的创始人见面时的情景:“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看法,都与我不尽相同。让人搞不清他们的看法,究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远见,还是单方面的单纯天真。”当然两人都有着咄咄逼人的精明,但拉里“力图改变世界”的傲慢言论和塞尔吉的对竞争对手不屑一顾的轻视可能造成策略上的盲区,使“Google战舰”暴露在包括某些尚未进入“Google雷达屏幕”的新生力量的火力之下。
大概也只有施密特这样技术和管理兼备的人,才可能让两位非凡的创始人心服口服。施密特一针见血地指出,Google目前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管理企业的成长。“服务器过载,资源不足,客户要求更加苛刻,Google的问题是个管理的问题。”他说。
当然,麻烦显然还不止是管理,如何平衡商业利益,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据透露,Google每周都可以收到1万封商业公司发来的电子邮件,问的都是同样一个问题: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公司在Google的搜索引擎的排名上升,付钱买一个高排名可不可以?
施密特明确表示不行,但是他也承认,维持技术和商业上的平衡确实很困难。2001年公司一下子就有约7000万美元入帐(1/3收入来自授权使用费,其余来自广告)。目前已经连续6个季度赢利,是互联网领域为数不多的奇迹。Google的三名当家人,如同三驾马车,以令人羡慕的和谐推动着公司快速而稳步的前进:施密特掌管公司财务和经营战略,拉里主攻研发,30岁的塞尔吉主要负责制定公司政策,是Google道德标准的掌舵人,因此也有机会向众人灌输自己的世界观。塞尔吉的职责使得他要面对许多关于互联网的矛盾和争论。
在接受PC World采访时,施密特说,Google从其他同行那里吸取了两个教训,第一个就是不要过早上市,第二个就是要集中精力于搜索业务。“一些网络搜索公司总是试图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情,他们几乎把自己的本行都忘记了。不过,正是他们的‘不务正业’,Google才会有今天的成绩。”
虽然Google是一家技术导向的公司,但是,不可否认,正是施密特帮助它从一个比较单纯的消费者搜索引擎,转变为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种搜索服务的供应商和互联网上最大的广告平台之一。也就是说,是施密特挖掘出Google的商业潜能,使其钱眼洞开。如果现在有人说,Google是上帝,那么施密特就是打造上帝的人。施密特成就了他的企业,当然也将真正成就自己。
现在,每天有1.5亿人在网上利用Google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Google能够支持74种语言(其中包括非主流的小语种35种),可以搜索到全球20多亿个网页。
如今,Google又出台中文的新闻搜索,它的优势开始向全方位发展了。
Google究竟是什么?Google,一个公司名称,又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一个搜索引擎,又像一个无穷的宇宙;一个名词,又是贯穿每一个网民曰常生活的基本动词;它是庶民忠实的工具,又把据互联网的上帝;它是微软的敌人,是硅谷复苏的先锋;Google还是一个巨型的图书馆,一个购物天堂,一次约会服务,一场室内游戏......Google有着无数的可能,有着无穷的想象。
作为一家纯粹的专业搜索引擎公司,Google的神奇到底为什么?因为,搜索引擎根本不是新鲜事物,90年代中期第一批崛起的网站基本上都是以搜索引擎为方向的,早已经是互联网领域的"传统商业模式"。而且,搜索引擎中有着许多上市公司:Yahoo、Infoseek、Inktomi、Excite、AltaVista和Lycos等,都在互联网热潮的黄金时期圈入了大量金钱。但是,Google至今没有上市,至今没有大笔烧钱。却以自己独特的低调和稳健,一步步踏着搜索引擎前辈们的尸体和孱弱之躯,逆流而上,一举成为全球搜索引擎之王。而且,其影响力已经开始远远超越搜索引擎本身,大有成为整个互联网霸主的势头。
与任何高科技神话一样,主人公是故事的关键要素。尽管Google两位技术出身的创始人格外低调,但是,不可能否认的是,是他们缔造了这个神话,并且赋予神话核心的内涵一个人要成功,到底是需要运气还是底气?这实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对于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来说,这个问题可以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他就是一个。永远在搜索机遇的"超级搜索引擎",有了这个特异功能,似乎运气和底气都成为了他的好朋友。因此,想不成功都不行,没人拦得住。
而Google的创业故事简直就是Yahoo的翻版:与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搭档创办Yahoo一样,Google也是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尔吉·布林(Sergey Brin)两人搭档创办;四个人创业时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而且都是博士研究生(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现在还暂时休学,还没有时间回去完成博士论文);两家公司创业初衷都是一样的,"要将全世界的信息集合起来,使用户从我们这里方便搜索到所需要的所需信息
Google 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 。1983年,施密特加盟Sun,先后担任首席技术官和CEO。在他任期内,施密特领导开发Sun独立编程技术平台,将Java从公司的一个研发者的失意作品,变成Sun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市场武器!他积极推行网络软件战略,为Sun在90年代初的高速发展打下基础。1997年,施密特受雇于Novell公司,任公司主席兼CEO,主管公司战略规划、管理和技术研发。虽然,施密特很快将Novell重新打造成一个赢利的公司,也被不少媒体称为是他给予Novell第二次生命。2001年3月,他正式加盟Google,开启了一个Google的"施密特时代" 。佩奇和布林设计了PageRank计算方法,它不仅仅考虑Web网站上的标题或文本,还考虑了与它相连接的其他网站。偑奇表示,我们这样进行完全排列的目的是,用户应当能够找到他希望找到的网站。这一系统基本上利用了Web本身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连接和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网网民的集体智慧。因此,当我们利用Google进行搜索时,我们可能"走了一条其他对该信息有兴趣的人走过的路"。
1998年9月7曰,是别具意义的一天,这一天Google正式诞生。它在加州Menlo Park 开张了。办公室就是朋友转租的车库,转下了公司的3位员工。这个办公室有不少便利之处,因为里面还有洗衣机、干衣机和热水大浴盆。还提供了一个停车空间,刚好可以为公司雇佣的第一位员工克雷格·希尔维斯通(Craig Silverstein,现在是Google的技术主管)停车。那时候,Google.com每天已经有10,000次搜索,媒体也开始关注这颗迅速耀眼的新星。《今曰美国》文章赞美了Google出色的搜索结果,《PC Magazine》也将Google列为1998年度最佳100网站之列。Google就这样势不可挡地走向了世界。
到了1999年2月,原有的办公室已经容不下迅速发育的Google,他们搬到了Palo Alto大学街(University Avenue)的新办公室。员工人数也翻了一番,达到8个人。每天处理的搜索已经达到50万次,Google成为最著名的Linux软件公司红帽子(Red Hat)的第一个商业客户,从此Google成为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忠实用户和鼓吹者。
1999年6月7曰,绝对是历史性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们得到确切的结果:硅谷最有名的两家风险投资公司克莱那·巴金斯(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uyers)和美洲杉(Sequoia Capital)都同意向Google一共投资2500万美元。据说,这两家相互竞争的风险投资公司,以前还从来没有同时投资过同一家公司。两家公司的两大人物美洲杉的Mike Moritz和克莱那·巴金斯公司的约翰·杜尔(John Doerr)同时进驻公司的董事会。这两个人物可是亲手缔造了Sun、Intuit、Amazon和Yahoo等公司的成功故事。从此,标准着Google不再是一家车库公司,而成为互联网大潮中正式的玩家之一。
今天,Google也在同行业竞争对手中扬名立万。互联网用户每天在Google上的查询量达到1.5亿次,这一记录比其最主要竞争对手Inktomi高出50%!Google能够提供74种语言的搜索服务,其数据库中有4亿幅图片和影像以及20多亿张网页快照。读者众多的产业时事通讯《Search Day》的编辑Chris Sherman援引一次调查的数据指出,最近一个月以来,用户登录Google的时间总计达到1300万小时。而排名第二的Yahoo的540万小时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五、案例解析
1. 时代背景:
A:崛起的时代背景:
施密特让Google从一个单纯的搜索引擎,转变为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种搜索服务的供应商和互联网上最大的广告平台之一,挖掘出Google的巨 大商业潜能。让Google有了400美元的天价股价、1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和越伸越远的业务触角,俨然已经开始威胁雅虎、微软、甚至eBay和一些电 信运营商。尽管如此,施密特还是说,Google从其他同行身上吸取了两个教训:不要急于上市;集中精力于搜索业务。“Google所有的延伸业务开展都 是以搜索为核心。”
B:现代背景 :
施密特说,Google从其他同行那里吸取了两个教训,第一个就是不要过早上市,第二个就是要集中精力于搜索业务。“一些网络搜索公司总是试图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情,他们几乎把自己的本行都忘记了。不过,正是他们的‘不务正业’,Google才会有今天的成绩。”
虽然Google是一家技术导向的公司,但是,不可否认,正是施密特帮助它从一个比较单纯的消费者搜索引擎,转变为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种搜索服务的供应商和互联网上最大的广告平台之一。也就是说,是施密特挖掘出Google的商业潜能,使其钱眼洞开。如果现在有人说,Google是上帝,那么施密特就是打造上帝的人。施密特成就了他的企业,当然也将真正成就自己。
2. 家族基础或个人信念:
作为一家纯粹的专业搜索引擎公司,Google的神奇到底为什么?因为,搜索引擎根本不是新鲜事物,90年代中期第一批崛起的网站基本上都是以搜索引擎为方向的,早已经是互联网领域的"传统商业模式"。而且,搜索引擎中有着许多上市公司:Yahoo、Infoseek、Inktomi、Excite、AltaVista和Lycos等,都在互联网热潮的黄金时期圈入了大量金钱。但是,Google至今没有上市,至今没有大笔烧钱。却以自己独特的低调和稳健,一步步踏着搜索引擎前辈们的尸体和孱弱之躯,逆流而上,一举成为全球搜索引擎之王。而且,其影响力已经开始远远超越搜索引擎本身,大有成为整个互联网霸主的势头。
与任何高科技神话一样,主人公是故事的关键要素。尽管Google两位技术出身的创始人格外低调,但是,不可能否认的是,是他们缔造了这个神话,并且赋予神话核心的内涵一个人要成功,到底是需要运气还是底气?这实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对于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来说,这个问题可以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他就是一个。永远在搜索机遇的"超级搜索引擎",有了这个特异功能,似乎运气和底气都成为了他的好朋友。因此,想不成功都不行,没人拦得住。
而Google的创业故事简直就是Yahoo的翻版:与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搭档创办Yahoo一样,Google也是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尔吉·布林(Sergey Brin)两人搭档创办;四个人创业时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而且都是博士研究生(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现在还暂时休学,还没有时间回去完成博士论文);两家公司创业初衷都是一样的,"要将全世界的信息集合起来,使用户从我们这里方便搜索到所需要的所需信息
Google 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 。1983年,施密特加盟Sun,先后担任首席技术官和CEO。在他任期内,施密特领导开发Sun独立编程技术平台,将Java从公司的一个研发者的失意作品,变成Sun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市场武器!他积极推行网络软件战略,为Sun在90年代初的高速发展打下基础。1997年,施密特受雇于Novell公司,任公司主席兼CEO,主管公司战略规划、管理和技术研发。虽然,施密特很快将Novell重新打造成一个赢利的公司,也被不少媒体称为是他给予Novell第二次生命。2001年3月,他正式加盟Google,开启了一个Google的"施密特时代" 。佩奇和布林设计了PageRank计算方法,它不仅仅考虑Web网站上的标题或文本,还考虑了与它相连接的其他网站。偑奇表示,我们这样进行完全排列的目的是,用户应当能够找到他希望找到的网站。这一系统基本上利用了Web本身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连接和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网网民的集体智慧。因此,当我们利用Google进行搜索时,我们可能"走了一条其他对该信息有兴趣的人走过的路"。
3. 其它解析:
据国外媒体报道,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周四表示,云计算将成为谷歌2010年的战略核心。
为了解决失业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周四在白宫举行峰会,会见了多位知名企业家。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也参加了这一峰会。他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云计算将成为谷歌2010年的战略核心。 以下为采访要点:
招聘
谷歌还会继续招聘,施密特说:“我们明年会招聘几千人。”在谈到当天的白宫峰会时,他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有关小企业,这也是主要的就业机会来源,我们需要弄清楚信贷问题。银行并未真正为这些企业提供贷款,而政府则需要立刻采取力所能及的一切措施来加速这一进程。”
云计算
施密特表示,云计算是谷歌2010年的战略核心。他说:“云计算是我们的战略核心。这是一种新模式,你将所有的信息都放到服务器中,有了高速网络,你便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PC或手机来使用应用……这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模式,也是行业的发展方向,是我们2010年的战略核心。”
二次刺激
施密特对于实施二次刺激计划以促进就业的想法并不十分赞成。他说:“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改变税收激励政策,从而促进私有企业招聘。”
搜索广告
投资银行Piper Jaffray分析师基尼·蒙斯特(Gene Munster)在周四的报告中说,到2016年,谷歌仍将有78%的收入来自搜索。施密特也赞成这一预测。他说:“我认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广告和搜 索广告仍将在我们的收入中占据很大比例。原因在于这在我们的业务中比重很大,而且仍在快速增长。”
最大的竞争对手
在谈及竞争对手时,施密特说:“以前是微软和雅虎,我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主要对手仍将是微软和雅虎。”
忧虑
但真正令谷歌担忧的并非雅虎或微软。施密特说:“我担心的是新一代企业家会将云计算带往一个我们未能预见到的领域中。我担心云计算以一种我们没能想到的方式腾飞。有证据显示,很多新兴企业正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股价
蒙斯特在报告中将谷歌12个月的目标股价上调至700美元,他还认为,到2015年,谷歌股价有望突破1000美元大关。但施密特拒绝对谷歌股价置评。
投资公司Virtus Investment Partners首席策略师乔·特罗诺瓦(Joe Terranova)认为,谷歌股价短期内有很大上涨空间。如果经济形势持续好转,谷歌股价有望达到1000美元,但是目前还很难说。
1月15日,美国《新闻周刊》在其网站上刊登出这篇报道。在文中,施密特解释说,退出中国的声明并非从商业考虑出发,而是从全局角度做出的最佳选择。
施密特说,Google在上市时,已经说明了自己的运营将与众不同,会受非商业因素驱动。据了解,这些因素主要指“不作恶”原则等内容。他说,之所以先公开发表一个声明,然后再与中国政府协商,是因为想让整个过程更加透明。
他还表示,全球化对中国和世界都有好处;人之间的联系越多,世界将更加美好;Google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帮助每个人。
在施密特看来,将来有可能是百度一家独大,但是也可能谷歌能够与中国政府达成一致,继续运营。
他最后还说: “要知道,我们还有许多工程师、程序员及其他人员在中国,我们爱中国和中国人民,这不是针对他们的,我们只是不愿意受到审查”。
同一天,一条爆炸性消息在网络上传开:NBA中国首席执行官陈永正将出任谷歌中国区总裁。
李开复离职后,一直无人能接替其大中华区总裁职位。目前,杨文洛博士接替其负责谷歌在中国工程与研发方面的职责,刘允接替其谷歌大中华区商务及运营方面的职责。
据国外媒体报道,谷歌在周一提交给SEC的文件中称,公司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2009年的总薪酬下降了52%至24.5322万美元。另外施密特已经连续5年只拿1美元的基础工资。
2009年施密特的个人安全花费从2008年的47.4662万美元下降到23.3542万美元,用于他的朋友和家人飞行的支出从10.6201万美元下降到1.0119万美元。应施密特本人的要求,他与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尔盖·布林一样,都只拿1美元年薪。
不过这种牺牲不会对他们三人造成财政危机,作为公司的大股东,他们都是亿万富翁。目前施密特拥有940万股谷歌股票,按照周一收盘时的562.45美元/股计算,价值约53亿美元。自从谷歌上市以来,他已经抛售了540万股谷歌股票。
2009年他们三人与公司全体职员一样,只拿1000美元税后年终奖。不过2009年谷歌为施密特支付了660美元的奖金税。与他们三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谷歌首席财务官帕特里克·皮切特(Patrick Pichette)2009年的总薪酬达到2470万美元。
六、附件
链接:
谷歌CEO:可能继续留在中国http://tech.sina.com.cn/i/2010-01-18/16243782016.shtml
谷歌CEO施密特辞去苹果董事职务http://tech.sina.com.cn/i/2009-08-03/20473318980.shtml
谷歌CEO施密特再拿1美元年薪 总薪酬52%
http://tech.qq.com/a/20100330/000089.htm
埃里克·施密特:硅谷神话Google的塑造者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6/04/17/001282838.shtml
与埃里克·施密特相关咨询文章http://www.enet.com.cn/enews/search.jsp?siteid=enews&s_bt=2&_keyword_=%B0%A3%C0%EF%BF%CB%A1%A4%CA%A9%C3%DC%CC%D8
相关书籍:
黑客传说第三卷 第235章 埃里克·施密特http://www.ruoyu.net/Html/Book/47/11776/221995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