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院介绍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家培训西山书院度假山庄联系我们
 
书院美景
一、命运的认知与把握
二、主体建设
三、如何面对市场波动
四、如何评估一项生意
五、组织建设
六、战略管理类
七、战役战术类
八、从亿到百亿
九、境界与觉悟
《思想》杂志
《思想》杂志
西山书院名师介绍 西山书院院长寄语 西山书院九大知识体系
西山书院案例中心库
 
首页 > 案例中心> 国外

尼基·奥本海默家族

基本信息

性别:出生年月:1908年 国籍:南非
所属行业:钻石 净资产:50亿美元
排行榜:福布斯2009 名次:98

基本简历

版本一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除了戴比尔斯(DeBeers)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担当起“帝国”这两个字:这个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和销售企业,曾经一度控制着全球90%的钻坯市场。
1929年艾内斯特·奥本海默(Ernest Oppenhaimer)就任戴比尔斯主席,先后汇集英美财团巨额资本, 建立单一销售体系。购买了南非全部及世界各地大部分钻石矿山和加工厂,涉足从钻石的找矿、勘探、建矿山、开采、选矿直到销售全部过程。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全球80%的钻石交易,稳定了世界范围内钻石的购销和价格,带来了钻石生产商,钻石批发商和钻石市场的繁荣和稳定.1973年,奥本海默家族产值已占南非国内生产总值的10%,其出口额占南非总出口额的30%,在南非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同样戴比尔斯也为奥本海默家族带来大量的财物,在2005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1998年的继承人尼基·奥本海默以60亿美元的资产,名列第72位。
2000年7月,新任主席尼基·奥本海默(Nicky Oppenheimer)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计划:由家族和英美公司共同出资买下戴比尔斯几乎全部股权,将已经在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挂牌108年的上市公司戴比尔斯变成一家彻头彻尾的私有企业。2001年,戴比尔斯93%的股东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同意英美公司和奥本海默家族以19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戴比尔斯公司,南非高等法院于当年5月底批准了这一并购案。这是南非商业史上一场规模最大的商业收购案,也是二战以来世界钻石业最大的一次重组。
通过这次重组,尼基完全获得了对戴比尔斯的掌控权,同时掌控在他手中的,还有戴比尔斯的未来。。

版本二
恩斯特·奥本海默
南非最大家族商业帝国的历史在1917年翻开了第一页,恩斯特·奥本海默爵士(Sir Harry Oppenheimer)看准了南非和周边国家的金矿生意,从英国和美国筹集到100万美元,在南非创立了英美公司(Anglo American Corporation)。
由于与南非当时的总统扬·斯迈兹关系密切,已经在黄金开采业站稳脚的恩斯特于1926年收购了西塞·罗兹创立的戴比尔斯钻石公司(De Beers),奥本海默本人在1929年开始担任戴比尔斯的主席。不久之后,恩斯特创立了著名的中央统售机构(Central Selling Organisation,简称CSO),负责戴比尔斯公司的钻石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后来,CSO成为全球最大的钻石渠道机构。
两年过去了,恩斯特亲眼见到一战结束后重建事业的兴旺和汽车工业的崛起,便开始介入有色金属矿产的开采业务。通过创立英美公司的分公司米罗科,奥本海默开始投资赞比亚的铜矿。
同年,英美公司还与汉斯·麦仁斯基(Hans Merensky),南非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铂族金属矿藏的发现者进行了谈判,开始进入白金开采生意。
1935年,恩斯特·奥本海默在约翰内斯堡成立了E·奥本海默父子公司,通过它控股家族的所有生意,而这些生意中的大多数,都被打包在了英美集团之中,这种形式持续至今。
从1930年代开始,英美公司在非洲的工业发展中扮演起相当重要的角色。它参与创立非洲爆破和化学工业协会,并推动了将工业钻石用于黄金开采的钻探技术的应用。而且,使奥本海默矿业帝国规模不断扩大的购并传统也是从此时开始的。
哈里·奥本海默
恩斯特·奥本海默在1957年去世,他的儿子哈里·奥本海默(Harry Oppenheimer)成为家族生意的第二代传人。
HFO——人们习惯于这么称呼他,这是哈里·弗雷德里克·奥本海默的缩写——1908年出生于南非的钻石之城金伯利(Kimberley)。青年时期的哈里在英国的贵族中学Charterhouse和牛津大学基督学院接受教育,独特的家族及教育背景使他终生保有沉默、低调、富有涵养的贵族特质。
作为一个非洲国家工业帝国的领导者,哈里的商业生涯贯穿着与南非右翼政府在政治上进行斗争的故事。
从英伦回到南非后,对政治兴趣浓厚的哈里很快成为南非议会的成员。
1948年,南非国民党从前总统扬·斯迈兹(恩斯特·奥本海默曾与其关系密切)手中夺取了政权,并随即实施了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因为不遗余力地支持当地反种族隔离制度的活动,哈里被看作一个典型的“自由派”;但与此同时,因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哈里享受着南非白人社会的奢华和特权,这使得在世界其他地方,他曾被错误地与南非白人的种族隔离统治联系在一起。
HFO在参与家族生意的同时,继续留在南非议会中,成为一名反对党议员。假设一下,如果斯迈兹的反对党采取了更为成功的策略,重新获取政权,HFO就不是后来的英美集团和戴比尔斯钻石公司主席、而是南非的财政部长了。
由于父亲的故去,HFO不仅要掌控其父开创的庞大生意,还要对其庞杂的业务进行整合和扩张,这些都使他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政治追求。
不过,HFO身上散发出的贵族气息常常使他在公司主席的位置上成为另外一种批评的矛头指向:由他开始,英美公司乃至几乎大多数重要的南非公司的高层几乎全部来自一个自命清高的牛津毕业生的小圈子。
在HFO的时代,英美公司几乎主宰了南非的钻石、黄金和白金工业乃至整个商业世界。利用戴比尔斯钻石卡特尔产生的强劲的现金流,英美公司得以收购更多的矿藏,从黄金、白金和其它金属矿开采中获得的收益,又可以被投资到其它领域。通过这种模式,由其父亲开创的家族工业帝国在HFO的手中获得了极大规模的扩张。英美黄金、英美铂金分别是是全球最大的黄金和铂金生产商,米罗科则成为世界十大铜生产商之一。
HFO是一个“扎根于南非”的人,不主张在他的时代进行跨国扩张。同时,由于英美公司几乎发掘了所有已知的南非和邻近国家的矿业资源,而公司本身业务的垂直整合也已经做到极致,开始向金融、地产和制造等其他行业渗透。此时的英美公司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帝国,一个南非的国中之国,它对南非经济和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的影响力开始令非洲人感到不安。许多人甚至开始当面批评HFO的家族生意剥削了黑人,事实上支持了种族隔离制度。
HFO的反驳彬彬有礼而又掷地有声:“我相信成功的生意是种族隔离制度的敌人,而不是它的后盾。经济的增长通过使更多的黑人就业,为他们提供教育和就业的机会,使他们融入主流社会,从而摧毁种族隔离制度。”
他的态度和英美公司的作为,在南非国内比在海外有更多的认同者。1988年,英美公司的子公司米罗科试图收购英国联合金矿公司(Consolidated Gold Fields)的努力遭遇了惨败,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欧美人眼里,HFO的英美公司代表了南非邪恶的种族隔离制度。HFO在那时候感叹道,自己一生都在反抗种族隔离制度,这一结果让他难以接受。
事情终于有了转机。1994年之后,南非开始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事实上,HFO在内的英美公司高层在整个过程中都和非洲人国民大会有着密切接触——自此,英美公司终于有了向非洲之外的地区扩张的机会。1999年,英美公司将其股票从约翰内斯堡移至伦敦挂牌上市。
哈里·奥本海默在2000年8月离开人世,在晚年见证了英美公司向现代商业模式的转变。
最后的贵族
非家族成员朱利安·汤姆森在戴比尔斯主席的位置上坐了13年后,1998年的第一天,奥本海默家族的第三代继承人、52岁的尼基·奥本海默(Nicky Oppenheimer)就任此职。
在尼基身上,你找不出一点钻石的影子。他的办公室里没有钻石,从不佩戴镶嵌钻石的袖扣或别针,腕表上也不可能镶嵌钻石——那是一块黑黄色相间的塑料电子手表。他的手里总是把玩着一只板球(板球是他的最爱,他甚至拥有一支南非职业板球队),生气的时候,他会把那只橡胶球砸向他讨厌的人。
和它的主人一样,这家数十年来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钻石胚市场、价值50亿英镑的公司低调但气度不凡。位于伦敦钻石交易区那幢灰色的、没有特征的戴比尔斯大厦在外面甚至没有公司的标识。而在内部,铺满大理石的接待厅、包金的电梯和用胡桃木包裹的走廊已经足以让人感觉到所有者的身份。
不过,在尼基的时代,戴比尔斯的钻石生意开始受到新一轮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冲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进入新千年之后“新经济”泡沫的破灭,使日本、美国、台湾、菲律宾等过去主要的钻石消费市场不再有昔日的好胃口,与此同时,安哥拉、俄罗斯和中西非各地的走私钻石还在不断地涌入国际市场,戴比尔斯和CSO的交易量陷入了持续下滑的曲线。
2000年7月,尼基提出,由奥本海默家族和英美资源集团共同出价197亿美元收购戴比尔斯,交易完成后,奥本海默家族和英美公司各持有戴比尔斯公司45%的股份,其余10%由戴比尔斯公司与博茨瓦纳政府各占50%股份的合资企业——戴比尔斯博茨瓦纳公司拥有。这是二战以来世界钻石业巨头戴比尔斯公司进行的最大一次重组,也是南非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企业收购。2001年5月,收购完成,戴比尔斯从此退出股市。
对于这次收购,尼基酝酿已久。表面上看来,消除与英美资源集团的交叉持股是重组的主要动机。70多年来,戴比尔斯与英美公司一直交叉持股,前者拥有后者35%的股票,后者则拥有前者32%股份,两个公司互为最大股东,并与数不清的奥本海默家族持股的公司有着交叉持股关系。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式打消了任何人企图吃掉二者之一的念头,最重要的,是保证了奥本海默家族能够长期控制公司。
但是,交叉持股一直以来为投资者所诟病,资本市场也部分地因此对戴比尔斯估价较低,股票价格一直徘徊不升。尼基曾辩解说,戴比尔斯的生意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商品价格波动影响过大,而与英美资源集团这样的多元化大型企业交叉持股则能更好地抵御这类风险。现在,奥本海默家族似乎想得更明白了:使戴比尔斯退市,从而完全为家族所掌控更符合它抵御风险的考虑,而且不必担心要为投资者每年交出答卷。

戴比尔斯(DeBeers)简介
简介一
戴比尔斯(DeBeers Consolidated Mines),自1934年成立以后,这个合法的垄断行业藉由中央销售组织的钻石供应量来维护全球性价格。不管是在经济萧条或是通货膨胀,DeBeers都成功地确定了他们的对钻石价格地稳定能力。在现代银行中,钻石就是货币,它可以为国际借贷背书、偿还债务、贸易支付、购买枪械。因而有一种说法:“面对脆弱的世界经济和不断贬值地货币,钻石几乎无所不能。”
简介二
戴比尔斯(DeBeers Consolidated Mines),一个合法的垄断行业,成立于1934年。几乎全球的钻石毛胚都是通过它来做交易的。DeBeers同时藉由中央销售组织的钻石供应量来维护全球性价格,不管是在经济萧条或是通货膨胀,DeBeers都成功的确定了他们的对钻石价格的稳定能力。统计数据表明,1934年以后,钻石的增值超过了通货膨胀率,投资钻石可以保护投资人的资本不被通货膨胀侵蚀。

经典案例

戴比尔斯125
自1888年创立以来,戴比尔斯就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和销售企业,在不断并购新的钻矿的同时,戴比尔斯的另外一个策略就是购买任何市场上可以买得到的钻坯——即被开采出来尚未经过打磨的钻石。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全球90%左右的钻坯都是由戴比尔斯下属的中央销售组织(CSO)所销售。位于伦敦的中央销售机构每年举办10次钻石鉴赏活动,能够参加这些鉴赏活动的是125家和戴比尔斯长期合作的看货商,他们被称为“戴比尔斯125”。看货商从戴比尔斯手中购买钻坯,然后将其打磨为裸钻,再销售给珠宝商等零售商。
但“戴比尔斯125”实际上看到的并非钻坯,而是一个个写着标价的密封塑料袋。塑料袋里面的钻坯由戴比尔斯按照大小质量搭配而成,而“戴比尔斯125”能够做出的选择就是买或者不买,而没有任何权力讲价。只有在单颗钻石的重量在10.8克拉以上时,才有极其微小的讲价空间。
每当出现一些小公司企图跳开中央销售组织,出售自己开采的钻坯,戴比尔斯就会要求中央统售机构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储备,人为造成钻石价格下跌,直至对方无力承受而被迫屈服。而当钻石价格由于市场波动而下跌时,戴比尔斯又会收购市场上能够买得到的所有钻坯,储存在中央销售机构中以稳定价格。
但是在尼基的时代,戴比尔斯的钻石生意开始受到新一轮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冲击,日本、美国、台湾、菲律宾等过去主要的钻石消费市场不再有昔日的好胃口。与此同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不断发现新的钻矿,这些钻矿无论从规模还是出货量都毫不逊于戴比尔斯现有的钻矿,帝国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从90%的市场份额到80%,再到60%,依照传统“水库”式的方法已经难以维持戴比尔斯的垄断地位。而也是在此时,戴比尔斯由于长期垄断而形成的神秘高傲的企业形象,也日渐为公众所不容,反对意见甚嚣尘上。曾经一度促成了戴比尔斯的垄断策略,如今成了戴比尔斯的原罪。

买断帝国
2000年7月,在经过两年的深思熟虑后,尼基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计划:由家族和英美公司共同出资买下戴比尔斯几乎全部股权,将已经在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挂牌108年的上市公司戴比尔斯变成一家彻头彻尾的私有企业。
分析人士指出,尼基提出这一建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戴比尔斯与英美矿业公司的交叉持股。七十多年来,戴比尔斯与英美公司一直交叉持股,前者拥有后者35%的股票,后者则拥有前者32%的股票,两家公司互为最大股东,并与许多奥本海默家族持股的公司有着交叉持股关系。这种错综复杂的格局打消了任何人企图吃掉二者之一的念头,并确保了奥本海默家族能够长期控制两家公司。但是,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不为投资者所喜欢,以至于多年来两家公司的股票市值一直呈下滑趋势。1989年12月31日,戴比尔斯的股价是17美元,而在尼基上任后的1998年12月31日,每股价格则为12美元。
“戴比尔斯的价值一直以来都被投资者所低估了”,尼基表示,既然股东们不认可戴比尔斯的价值,那么公司就没有必要继续为他们盈利。
2001年,戴比尔斯93%的股东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同意英美公司和奥本海默家族以19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戴比尔斯公司,南非高等法院于当年5月底批准了这一并购案。这是南非商业史上一场规模最大的商业收购案,也是二战以来世界钻石业最大的一次重组。

辞别垄断
重组并未消除公众以及司法界的不满,相反地,许多人认为戴比尔斯成为私有企业之后,由于不再承担信息披露义务,会变得更加神秘和傲慢。一位钻石分析师在戴比尔斯重组之后就曾经悲观地表示,外界可能再也无从得知钻石行业的实际利润到底有多少了。
当大部分人认为尼基从此将会关起门来自成一国,用更加专制而隐秘的手段来管理戴比尔斯时,他却作出了另外一种选择——主动改善过去的垄断地位,致力于让戴比尔斯变得更加现代化和透明化。
从上任第二年开始,尼基便开始寻求“外脑”的帮助。很快,戴比尔斯便任命管理咨询顾问美国贝恩公司来对公司的现有业务开展一次战略评估,并以此为依据作出未来的战略规划。半年后,尼基的桌头便出现了一份报告,贝恩公司在报告中建议戴比尔斯放弃最后购买者的角色,将储存的钻石拿到市场上销售,以减少库存积压。同时,为了避免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价格狂跌,公司应该尽力通过广告攻势来增加需求。
以尼基为首的戴比尔斯董事会接受了贝恩的建议,并开始为戴比尔斯寻求新的定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作为唯一的钻坯供应商出现在市场上,现在,我们希望自己成为最佳供应商。”
随后,戴比尔斯将存在了一百多年的中央销售组织(CSO)更名为国际钻石商贸公司(DTC),并很快启动了一项名为“最佳供应商”(Supplier of Choice)的经营策略。
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尼基的儿子乔纳森·奥本海默(Jonathan Oppenheimer)向我们解释道,将CSO更名为DTC,“代表着一种观念的转变,作为中央销售组织的CSO,更多的是控制和规范的意味。而DTC作为戴比尔斯旗下的贸易公司,更多的责任是要动员整个行业,使得全球钻石市场不断扩大和增长”。36岁的乔纳森西服革履,彬彬有礼,态度和蔼,和他父亲的作风截然不同。作为尼基唯一的儿子,乔纳森将在未来成为戴比尔斯的下一任接班人。
“最佳供应商”策略的核心,在于向看货商以及更下游的批发商和零售商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进而将这些下游企业紧紧吸引在戴比尔斯周围,共同进退,提升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力。
为达到这个目的,戴比尔斯要确保产出的钻石能够落在那些真正有雄厚实力和开拓能力的看货商手中。因此,戴比尔斯要求看货商们填写一张表格,包括账面资产、现金流以及其他财务细节。此外,戴比尔斯还对看货商的市场地位、批发能力、推销能力、商业信誉和钻石加工技术进行综合考评。合格的看货商可以得到一份戴比尔斯的书面合同,而此前的“戴比尔斯125”则纯粹是靠看货商和戴比尔斯的关系远近而决定。如果说以前戴比尔斯只关心看货商们的经营实力是否雄厚,那么新的策略则更加偏重它们的市场推广能力。
对于戴比尔斯来说,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战略转移。该公司60年来一直设法通过牢牢地控制钻石的供应量来操纵市场,现在却要转变为以需求来决定业务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看货商Pluczenik集团身上。2000年Pluczenik集团和德国最大的时装品牌Escada达成协议,由Pluczenik设计并生产一系列钻石产品,并在Escada全球最重要的7家专卖店中,以Escada的品牌销售。其中,Pluczenik承担了部分广告成本,并负责对Escada的销售人员进行培训。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以前,戴比尔斯只是负责卖给Pluczenik钻坯。而在“最佳供应商”策略实施后,戴比尔斯更加深入地介入了这场合作——除了授权Pluczenik使用戴比尔斯专用的“Forever”商标,并且向Pluczenik提供必要的市场调研和推广咨询。
对此,尼基表示:“我们想要人们认识到,虽然他们可以从其他人那里买到钻坯,但是戴比尔斯提供给他们的综合服务更有价值,他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
从根本上说,戴比尔斯是在重新梳理钻石行业的销售渠道,鼓励钻石交易和代理商进行市场推广。有人称,这是钻石业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发展之一。该策略也表明,戴比尔斯正从一个钻石行业的监护者向积极的参与者转变。
戴比尔斯总经理拉尔夫说:“戴比尔斯会将焦点从原来的控制原钻供应量和价格,转向更加专注提升钻石需求。钻石贸易公司将帮助与我们合作的下游企业,让钻石的销售渠道更加有效,在营销推广上加大力度,建立起消费者对钻石的兴趣和信心,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附加值。”
而在尼基看来,“最佳供应商”策略,是戴比尔斯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是戴比尔斯告别垄断以及不透明的公司运作的标志之一。
就在戴比尔斯退出股市后的两年,戴比尔斯在2003年7月底向全球公布了该年度公司的年中业绩报表。这一举措也被看作是戴比尔斯努力证明自己正在变得日益透明化的标志。
“通过一系列重组和改革”,尼基在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表示,“我们由此进入了真实的商业世界。钻石生意一直以来都是秘密进行的,所以以前戴比尔斯从未意识到我们需要向外界公开我们的真实情况。我们不需要和外界沟通也一样能做生意。”
“然而世界已经变了”,他的嘴边漾起微妙的笑容,“当我们开始转变,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天并没有塌下来。”

掀起下游革命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最佳供应商”策略被证明是成功的。2004年在钻石价格上涨7%的情况下,全球钻石饰品的销售仍比2003年增长了8%。该案例也被著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列为经典案例之一。
此外,戴比尔斯终于了结了一桩持续了60年的官司,得以重返全球最大的钻石消费市场——美国。当年戴比尔斯受到美国司法部的指控,认为公司与通用电气合谋,共同操纵了某种工业钻石的价格。由于种种原因,该指控一直未能结案,由此戴比尔斯被勒令不许在美国直接展开生意,包括尼基在内的几位公司高层管理人也不能踏入美国国土,否则将会面临被逮捕的危险。从1945年开始,戴比尔斯只得通过中间商在美国销售钻石。
2004年,戴比尔斯终于与美国司法部律师达成协议,公司支付1000万美元罚金,并承认价格操纵的罪名。换来的是该指控的结案,从此戴比尔斯可以直接进入这个占据了全球55%市场份额的市场,尼基也可以安全地踏足美国。
同时,和解也表明了戴比尔斯愿意摆脱垄断声名,有助于改善公司的声誉。
更为尼基所乐见的,是戴比尔斯和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LVMH的合作。2001年,戴比尔斯和LVMH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新的珠宝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共同推出以De Beers LV为品牌的高端珠宝品牌。
尼基说:“此协议是戴比尔斯集团在21世纪转型迈出的关键一步。”从此,戴比尔斯被定位为一个奢侈品牌,而非仅仅是钻石的供应商。他还透露了公司转型的原因:“一个消费者只会拿出口袋里1%的钱购买钻石,却会拿出10%的钱购买奢侈品。我们花了几十年进行营销推广,现在的品牌价值已经让我们有实力进入更大的领域。”
尼基没有说的是,从开采市场介入流通市场,戴比尔斯不仅仅可以得到原有的钻坯销售的收益,同时也得以从其他珠宝商那里分一杯羹。众所周知,珠宝商的利润率和销售钻坯相比,还是比较高的。
至于戴比尔斯的未来是否会像看上去那样一片坦途,我们还不得而知。毕竟,可能出现的变数还有很多。
对戴比尔斯来说,进入更大市场的另一个可能是,必须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而且奢侈品牌自有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习惯了在自己的帝国里发号施令的戴比尔斯是否能够适应?在De Beers LV纽约专卖店的附近,就是Tiffany、卡地亚等老牌高档珠宝品牌旗舰店,而在该专卖店开张的那一天,就引来了大批反垄断的抗议人群,戴比尔斯的品牌是否能够摆脱过去的阴影,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更有业内人士指出,尼基的所作所为,看似是摆脱垄断,致力于透明化,实际上却反映出他更大的野心。一方面,通过“最佳供应商”策略,戴比尔斯正在努力将过去的一家垄断开采和销售的企业变成包括看货商、零售商在内的行业共同垄断,从而获取更高利润;同时,通过介入零售市场,戴比尔斯正在寻求向产业下游延伸。
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当戴比尔斯的零售生意越做越大,他将和自己过去的合作伙伴成为直接竞争对手。这种关系又将如何处理?
虽然尼基并未对此作出直接回答,但是他的接班人乔纳森的一番话也许可以作为答案。乔纳森说,奥本海默家族一直以来就流传这一个家训:“我们希望最好的事情发生,同时也会做好最坏的打算。”

戴比尔斯计划减少钻石生产
全球最大的钻石矿业公司戴比尔斯(De Beers)认为,钻石供应长期而言将逐步枯竭,这促使其减少生产,以延长矿山的寿命。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 (RBC Capital Markets)钻石行业分析师达斯·克拉利尔(Des Kilalea)说:假定产量缩减,未来5年原钻价格可能每年至少上涨5%。
从2011年起,戴比尔斯将进入年产4000万克拉的稳定时期,而其2008年的产量为4800万克拉。公司董事总经理加雷斯·彭尼(Gareth Penny)说,戴比尔斯预料亚洲新增需求将加速全球现有钻石矿的枯竭速度,减产乃是为了提前加以防范。
相比戴比尔斯在非洲的两个最大钻石矿或Alrosa在俄罗斯最好的钻石矿,20年来该行业一直未能发现新的大型钻石矿床能与它们相媲美。Alrosa是另一家钻石生产巨头。
不再是卡特尔组织的戴比尔斯占全球原钻销售份额的40%。2009年对钻石行业而言是艰苦的一年,导致戴比尔斯出现年度净亏损。但在未来五年,该公司将从彭尼所说的“自然供求失衡”现象中受益。
钻石行业分析师还将减产计划视为这家私人控股集团重新上市的预兆,因为这可以改善其长期生产状况。“如果戴比尔斯的股东计划明年上市,时机可能会选择在消费需求再度开始出现增长之时,”特拉维夫的钻石咨询师查姆·伊文-左哈(Chaim Even-Zohar)说。他认为戴比尔斯一定会重新上市。
戴比尔斯表示,中国富裕的都市人口在大量购买钻石,到2016年,中国在全球钻石珠宝市场中的份额将增加一倍,达到16%。

奥本海默家族将所持英美资源股份的三分之一售予荣智健
南非的奥本海默(Oppenheimer)家族表示,已将其所持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 Plc)股份的三分之一售予中国富豪荣智健;所售股份占该公司全部股份的1.13%,按11月10日收盘价计算价值4.24亿英镑。
分析师称,此笔交易可能让世界第三大矿业集团英美资源的被收购传闻再度浮出水面,因荣智健领导的中信泰富以收购举措频繁着称。
但奥本海默家族称,此次是将英美资源的1,700万股售予荣智健私人持有的公司China Vision Resources Ltd (CVRL)。
上述股份相当于奥本海默家族目前持有英美资源股权的33%。该家族的投资部门Oppenheimer & Son将保持在英美资源的剩余股份,以及在世界最大钻石生产商De Beers的40%股权。
美林分析师在客户报告中说,鉴于荣先生与中国国有企业中信集团(近期在资源类企业并购中相当活跃)的联系,我们可以理解市场的兴奋。

解析

从奥本海默家族的奋斗史来看,他们的成功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时代背景:19世纪末南非钻石潮
钻石,晶莹剔透,光彩照人,它的每一次不经意的闪烁,都能够穿透人们的心灵。当面对这璀璨光芒的时候,人们是否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呢?
这儿是奥兰治河,她是南非的母亲河。顺着这条河流看过去,我们就能看到钻石的历史。
从金伯利的钻石潮年代,到今天的北开普省矿山,再到诺落行港和翁德克里普湾的大西洋钻石切割业,寻找“永恒之石”的活动,从来就没有真正停止过。
南非钻石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866年左右。当时,一个名为阿德里安·范·维克的农夫,在金伯利附近拥有一个农场,是他在一群小孩玩弄的石子中发现了第一颗钻石,重21.25克拉,取名为“尤瑞卡”。三年后,他又发现了重达83.5克拉的“南非之星”。
一切便从此开始了。尤瑞卡的发现,改变了南非的历史,导致了南非钻石业的建立。
这件事情,当时便引发了一场超乎寻常的钻石发掘潮。成千上万的采掘者从世界各地蜂拥而来,该农场也随之消失在了由寻宝者们疯狂掘宝而掀起的漫天红尘之中。
1871年,一名探金人在被称作“科尔斯伯格小丘”的地方发现了钻石矿层,人们在这里架起了竖井,挖出大坑,寻找钻石,从而又掀起了一场新的狂潮,并且是所有钻石发掘潮中最大的一次。挖掘者们各自为战,条件也变得异常艰苦和危险。矿山看起来像是倒转过来的蚁丘,3万多人在上面不停地挖掘、搬运和敲击,呼喊之声不绝于耳。但真正发财的只有两个人——塞西尔·约翰·罗德斯和巴尼·巴尔纳托,只有他俩才为这种混乱局面带来了一些秩序。
1873年人们将这座小镇命名为“金伯利”,金伯利是当时英国殖民大臣的名字,这就是“钻石之城”金伯利市的由来。
真正把南非钻石开采推向大规模、现代化生产的是那个叫罗德斯的英国人。他率先引进先进的采矿设备,使深井开采成为可能。罗德斯从一个农场主手里购买了含有钻石矿的农场,成立了德比尔斯矿业公司,并从此走上发达之路。。

家族背景:钻石世家
“垄断是暴利惟一的源泉”——这条犹太商法至今似乎仍未失效。在当今世界富豪中,靠资源垄断发家的已为数不多,南非的奥本海默家族就是其中之一。时至今日,奥本海默家族仍然控制着全世界近一半的黄金制品和几乎所有的钻石制品,家族总资产达25亿美元。
犹太穷小子圆梦南非
恩斯特·奥本海默是南非钻石帝国“南非英美有限公司”的缔造者。1880年,恩斯特生于德国一个底层的犹太人家庭。为了生计,他从16岁起就跟着哥哥在伦敦干分拣钻石的活。那样,每周他可以得到1英镑的工资。恩斯特独特的才能开始显露,他似乎本能地知道哪些粗钻石可以加工成一流的钻石。
1902年,一个诱人的故事将恩斯特吸引到了南非。据说,南非一个牧羊小孩在路边捡到一颗漂亮的石头,后来小孩用这块石头换了1辆篷车、10头牛和500只肥羊。而这块石头就是重达83.5克拉的“南非之星”,在以后的日子里,它成千上万倍地翻着自己的价值。美丽的故事招来了欧洲人到南非淘钻石的热潮。恩斯特正是随着这股热潮来到南非的。
1912年,恩斯特被意外地选为南非钻石之城金伯利市市长。借助这种优势,1917年,恩斯特开始建立自己的商业王国。他用100万英镑成立了“南非英美有限公司”开采金矿。靠黄金开采站稳脚跟的恩斯特盯上了钻石。1926年,他以全部的家当作抵押,通过互换股权的方式与西塞·罗兹的德比尔斯钻石公司实现合并。这场豪赌使他得偿所愿。二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钻石成为人们竞相购买的奢侈品。大量囤积的钻石给恩斯特带来了14亿美元的财富。不久,罗兹去世,恩斯特开始担任德比尔斯的主席,成为南非钻石界一言九鼎的人物。
已是南非钻石大王和最大黄金生产商的恩斯特将业务拓展到铜矿、煤矿、铂矿、炸药和农业。52岁时,他已成为南非财力和权势最大的实业家之一。
两代人续写家族神奇
1957年,恩斯特去世。他把全部遗产留给了儿子哈里·弗雷德里克·奥本海默。从此,哈里成为新一代钻石大王。
哈里1908年出生在金伯利,曾赴牛津大学学习。独特的家族及教育背景使他终生沉默、低调、富有涵养。
在哈里担任英美公司主席25年的时间里,奥本海默的钻石王国走入了全盛时期。英美公司几乎主宰了南非的钻石、黄金和白金工业乃至整个商界。英美黄金、英美铂金分别是全球最大的黄金和铂金生产商。1973年,奥本海默家族产值已占南非国内生产总值的10%,其出口额占南非总出口额的30%,俨然成为国中之国。
然而,这个钻石王国对南非经济的影响力开始令非洲人感到不安。许多人甚至开始批评奥本海默的家族生意剥削了黑人,事实上支持了种族隔离制度。对此,哈里感慨万千。作为议员,他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反种族隔离斗争,他的家族也为黑人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这份冤屈直到他死后才得以澄清。
2000年8月,哈里离开人世,享年92岁。南非总统姆贝基称他为“南非的杰出儿子”,是“最早在南非寻求种族和解的人之一”。2004年,哈里入选南非最伟大的100位人物。
接下来轮到家族第三代继承人、哈里的儿子尼基·奥本海默登场了。尼基生性桀骜不驯、不拘小节。
据说,他手里总是把玩着一只板球(板球是他的最爱,他甚至拥有一支南非职业板球队),生气的时候,他会把那只橡胶球砸向讨厌的人。
哈里退休时并没把公司的最高指挥权交给儿子。而是让朱利安·汤姆森在主席的位子上坐了10多年。直到1998年,尼基才正式出任公司主席。
不过,尼基刚一上台,钻石生意就受到新一轮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冲击。2000年7月,尼基实施了一个只有奥本海默家族成员才有胆量提出的计划———由家族和英美公司共同出资176亿美元买下德比尔斯几乎全部股权,完成了二战以来世界钻石业最大的一次重组,也是南非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收购。从此,股市上再也见不到人尽皆知的德比尔斯的大名了。
如今,尼基是南非首富,在2005《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他以60亿美元的资产名列第72位。然而,在他身上你找不到一点钻石的影子。他的办公室里没有钻石,他从不佩戴镶嵌钻石的袖扣或别针,他总是戴着一块黑黄相间的塑料电子手表。。

其它解析:尼克·奥本海默:南非钻石国王
在这个家族手中,钻石以最小的体积,凝聚了最大的价值
衡量钻石有四要素:切工、色泽、纯净度和克拉。订婚戒指一定要用钻戒。
这是为什么?
这不是天荒地老的传统,事实上,这些规矩年轻得很。在20世纪30年代前,人们对此闻所未闻。它们的出现,只是一个公司市场营销的结果。这个公司就是世界钻石垄断者:戴比尔斯。没错,你一定听过他们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戴比尔斯的董事会主席、奥本海默家族的第三代、尼克·奥本海默最近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富豪第154位。这位南非首富的净资产在经济危机大幅缩水后,依旧有54亿美元。《福布斯》在2008年评出全球最显赫的14个财富家族,奥本海默赫然其中。
家族英雄
奥本海默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姓氏。这个家族的英雄是尼克的爷爷,恩内斯特·奥本海默。他1880年出生在德国一个雪茄制造商的家庭。16岁到伦敦,与大哥路易斯一同在犹太钻石商Dunkelsbuhler手下打工。恩内斯特的工作在分拣车间,负责把略有瑕疵的钻石挑拣出来,周薪一英镑。
很快,Dunkelsbuhler注意到这个小男孩惊人的眼力。他似乎天生知道什么钻石能卖个好价。在没有机器鉴定的年代,这样的眼力是珠宝行业的至宝。21岁,恩内斯特获得英国国籍,被派往公司位于南非金伯利的办公室工作。
殖民国、种族斗争和钻石矿,是近代支配南非国家命运的3个关键词。德国和英国的争夺,黑皮肤的悲惨命运,一个个钻石财富神话的实现,一起搅动着这片土地。1888年,在英国殖民地,英国人塞西尔·罗兹从租售水泵水管开始,在钻石潮中起家。在挖到一颗83.5克拉的大钻石后,他以此为资本进入了钻石开采业。他半买半骗,从非洲部落首领那里取得了“钻石之城”--金伯利最大的钻矿,成立了戴比尔斯公司。
罗兹一生的梦想就是达成钻石垄断,但因为德国殖民区另一座大钻矿“禁区”的存在,终其一生,这一梦想都未能实现。在当时的德国殖民区,后来成为纳米比亚的地方,黑人嘴里带着塞子,在海滩上寻找着闪闪发光的钻石--钻矿主生怕他们吞下那些价值高昂的石头。
在罗兹试图建造钻石卡特尔的同时,恩内斯特凭借他德国出生、英国成长的独特的出身,做起了英德殖民地之间的贸易。这样的贸易利润丰厚,但是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后来英德在南非的殖民势力逆转,恩内斯特所冒的风险得到了几百倍的收益。凭借着和德国人的交情,他不但保住了在金伯利的生意,甚至在1912年,由商人被选为了金伯利市的市长。并连任三届,最终代表金伯利市进入南非议会。不过,政治非他所长,他从未成功进入政府内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恩内斯特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德国人的钻矿“禁区”被南非军队占领,不能开工。恩内斯特在犹太家族的资金支持下,成立了英美资源公司,拿着公司的股票去和德国人谈买矿。
德国人也不知道南非军队会不会撤退,就以很低的价格将这座富矿和赔本的风险卖给了关系不错的恩内斯特。
至此,奥本海默家族拥有了第一座钻石矿:奥本海默统一钻石矿(OCDM)。
事实证明,恩内斯特的赌注,每次都押在正确的一边。
战争很快结束,为了垄断,戴比尔斯不得不来找恩内斯特谈条件。恩内斯特同意与戴比尔斯结成联盟,但是前提是他得拿到其股份,并且进入董事会。无可奈何的戴比尔斯公司同意了。

一个钻石帝国的形成
战时,恩内斯特乘坐的船只曾被德国潜艇击沉,恩内斯特被英国军队救起。这件事和购买德国钻矿一起,被记在他战时的英勇行为簿上。战后,英王乔治五世亲自为恩内斯特授勋,他成为了少数几个有爵士头衔的犹太人。这一身份使他进入了南非的上层社会,与当时的总统扬·斯迈兹关系密切。
深厚的政治人脉使得恩内斯特的生意风生水起,拿下1927年发现的新钻石矿,成为了戴比尔斯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同时,他一掷千金地支持斯迈兹总统的反种族隔离政策,对抗反犹太人、反英国人的敌对党。
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崩溃,世界范围内的大萧条把钻石需求降到了最低。1931年,位于伦敦的钻石企业联盟走到了破产的边缘。此前,这个企业联盟一直与戴比尔斯分庭抗礼。
犹太人的身份再次帮了恩内斯特大忙--钻石企业联盟中的3家企业是由奥本海默家族的远近亲戚运营。经过家族内部的谈判,奥本海默以极低成本把生意合到了一处。
一个钻石王国初具雏形。恩内斯特开始了他的独裁。
他命令,关闭手下所有的钻石矿。世界钻石产量在1930到1933年间被他从每年2200万克拉每年降到了不足1.4万克拉。与此同时,他还购买其他产区生产的零星钻石,主要是来自刚果和安哥拉。
恩内斯特说:“常识教会我们提升钻石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们变得稀缺,就是减少产量。”从此,世界钻石的价格,就由他在他的钻石王国里定下,没有人敢讨价还价。
控制产量的经营策略使戴比尔斯的钻石储量一路飙升。到1937年,库存已经达到4000万克拉,足够卖20年。为了不被巨大的库存拖垮,恩内斯特决定创造需求。首先他发现了工业用钻石的需求,将那些成色不好的小粒钻石卖出去。其次,他派自己的儿子哈利到纽约去,在美国广告业中心麦迪逊大街和杰出的广告人一起工作。他们创造出了钻石行业的4C标准:切工(cut)、色泽(color)、纯净度(clarity)和克拉(carat)。成功的广告营销也将他们的广告语和订婚使用钻戒的理念深入人心: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2000年,这句话被评为20世纪最成功的广告文案。
2年内,钻石的销量暴涨50%。
每一次战争都使奥本海默家族的财富呈几何级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本海默家族成功进入了橡胶、钢铁及造纸业等实业领域。1953年,奥本海默辞去了除董事会主席外的所有职位。辞职之时,他以几百万美元的优势,成为了南非首富。在他管理家族企业期间,一旦出现其他钻石公司,戴比尔斯就释放大量钻石储备,令钻石价格暴跌,从而使对方破产或投降。
在戴比尔斯最盛时,掌握全球90%以上的钻石出产量,每5周召集分销商开一次会。会上,恩内斯特或儿子哈利会拿出一盒顶级钻石,分给各分销商。数量不容商量,价格不容讨论。各分销商拿到钻石便四散而去,等待着下一次的召集。
70岁的时候,恩内斯特在花园散步时死于中风,给49岁的儿子哈利留下1亿8000万美元,以及一个占世界钻石产量80%的钻石王国。
南非的杰出儿子
戴比尔斯在以种族隔离政策闻名世界的南非做生意,黑白问题是无论如何避不过的。奥本海默家族虽然从恩内斯特起就站对了队伍,但还是因为在南非种族政策最残酷时依旧在南非开展业务而饱受诟病。
在哈利执掌戴比尔斯公司时,25万黑人雇工只能以移民的身份在位于白人区的矿区工作,他们不能在此长久居住,也不能带家人一同居住。严苛的政府法规把他们视为二等公民。出身牛津的哈利又在公司执行严格的校友制,在戴比尔斯的行政人员中,毕业学校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牛津。种种现象使戴比尔斯遭受了歧视的指责,甚至有意见认为,戴比尔斯的存在本身,就是从经济上支持南非种族隔离政策。
对此,哈利的回应是:“我相信成功的生意是种族隔离制度的敌人,而不是它的后盾。经济的增长通过使更多的黑人就业,为他们提供教育和就业的机会,使他们融入主流社会,从而摧毁种族隔离制度。”
哈利曾想收购英国联合金矿公司,结果失败。原因不是商业上的,在英国人眼里,奥本海默家族就代表了南非邪恶的种族隔离制度。这种被欧美国家敌视的状态,一直到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才结束。 2000年8月,哈利离开人世,终年92岁。南非总统姆贝基称他为“南非的杰出儿子”。 他的爱好是收藏古董书,接受采访时谈吐文雅,经典的伦敦口音。接触过他的人评价:沉默低调,富有涵养,是典型的英伦绅士范儿。
哈利是公开的种族隔离制度反对者。他在20世纪70年代高调支持种族平等政策。在政治方面,哈利既继承了父亲的地位,又展现了超越父亲的天赋。他代表金伯利进入南非议会,成立反对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南非的大政党:民主联盟。一度哈利很有希望入阁,成为南非的财政部长。这份政治上的影响力使得俄国总统普京访问南非时,还前往金伯利与家族第三代的尼克会晤。

认同“非洲”这片大陆
认同感对于奥本海默家族一直都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恩内斯特出身德国,被英王授勋,发迹于南非,看上去唯一不变的是他的犹太人身份。可是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连连遭受丧失亲人的打击,他改信基督教。在他的影响下,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奥本海默都是基督教徒,且在英国接受中学、大学教育。
对此,奥本海默家族的选择是:认同“非洲”这片大陆。从哈利·奥本海默到尼克·奥本海默,都多次表示,自己是“非洲人”,持有的是南非国籍,常住在约翰内斯堡,还会长期居住下去。
尤其是尼克,曾经以“非洲人”的身份指责欧洲对非洲的援助是“华丽的空想”。指责发达国家的媒体报道的非洲是在用饥饿儿童的照片和悲惨故事满足自己的同情心,而扭曲了真实的、有活力有潜力的渴望认同的非洲。
虽然转信基督教,在政治上认同非洲,但是奥本海默家族与犹太民族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哈利·奥本海默直接将戴比尔斯的钻石分拣和钻石切割业务指定以色列公司来做,使以色列成为了钻石业的大国。
恩内斯特和哈利分别以过人的胆识和精明的商业头脑闻名商业界。他们的儿子尼克遵从家族惯例,到英国著名的哈罗公学读中学,英国7名首相均毕业于此。尼克的大学、学院和专业志向与其父亲一模一样,牛津大学最富声望的基督教堂学院,学习历史最悠久的政治哲学经济专业。此学院富丽堂皇、富有古典风格的大厅,被电影《哈利波特》选做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大餐厅。
牛津毕业后,尼克回国娶了奥西莉亚,大自己3岁,门当户对的妻子。然后进入家族企业,先在底层锻炼,接着做父亲的个人助理。1984年哈利从戴比尔斯隐退时,面临着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大矿陆续被发现,奥本海默钻石王国垄断地位衰退的局面。哈利没有将戴比尔斯交给尼克,而是经验更加丰富的经理人。
在奥本海默成功转型为占世界40%到60%的钻石产量、以市场为导向的非垄断性企业后,尼克在1998年接任董事会主席,协助他的是总经理盖斯佩尼。
奥本海默家族人丁不旺。哈利的亲哥哥弗兰克1934年在游泳池中丧生,一个堂哥1933年死于空难。再加上丧妻,恩内斯特·奥本海默几乎失去了一半的家庭成员。打击之下他除了改信基督教外,还娶了自己侄子的遗孀。哈利只有一子一女,64岁的尼克和妻子也只有独子乔纳森。
尼克继承了家族的低调,很少在媒体上看见他,但几次少有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他操着经典的伦敦口音,不急不慌的语速,用商标式的冷幽默回答各种问题:
为什么选择进入家族企业工作?
“我没那个想象力,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别的。”
为什么爱玩板球,还买下自己的板球队?
“那是现在我唯一能感受到竞争的方式。”
你收藏古董书吗?
“别搞错,那是我爸不是我。”
那你的爱好是什么?
“遛狗,读侦探小说。”
你喜欢歌剧和戏剧吗?
“不喜欢。我是个俗人。”
为什么在伦敦要乘直升飞机?
“每次我低头一看伦敦的大堵车,就觉得想要在这里移动,这是唯一的办法了。”。

附件

链接
奥本海默的矿业帝国,http://www.gemag.com.cn/Content/Article.asp?Aid=753
百度百科:戴比尔斯,http://baike.baidu.com/view/84692.html
钻石帝国总裁尼基-奥本海默:当国王变成改革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624bd010009wi.html

书籍
世界大企业家传记-钻石帝国,斯蒂芬·坎弗,新华出版社,1998
财富家族 商业豪门的家世传奇与成长道路,宋红超,哈尔滨出版社,2009

 

 
电话:010-62483188   地址:北京海淀区温泉镇杨家庄(100095)
版权所有:西山书院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1277号
  春藥王 春藥網 春藥網 春藥王 春藥王 助性藥 催眠藥 迷奸藥 如何治療陽萎 失身水 印度神油哪可以買 第六感費洛蒙 發情藥 金蒼蠅水 男人持久 情定費洛蒙 情趣藥品 威而剛購買 威爾剛哪裡買 性費洛蒙 性藥品專賣店 性藥專賣店 持久液哪裡買 如何購買威而剛 如何讓男人持久 如何壯陽 性藥品專賣 藥局購買樂威壯 治療早洩藥